徐寶梁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得學生不斷從書籍之中汲取精神養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為了不斷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提高語文教學效果,閱讀教學則需要從課上延伸到課下。就農村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做一探索。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
一、圍繞教材挖掘閱讀資源
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要以課堂所學的知識點作為線索,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的閱讀興趣延伸到課外閱讀之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教材有關的課外讀物,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閱讀體驗,課外閱讀正是起到了深化理解、鞏固認知的銜接作用,讓學生利用課外閱讀掌握相關經驗,更好地深入理解課堂所學,豐富情感體驗。如,學習古詩《鵝》,教師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再讀一讀有關鵝的一些課外讀物,學生了解到了鵝都有哪些特點,對古詩之中的“曲項”“白毛”“紅掌”的描寫就有所理解,還加深了認識。又如,學習古詩《憫農》,讓學生結合課外讀物以及生活實際,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刻理解,而課外讀物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認識糧食從播種、生長到收獲的過程,擴充知識量,體會糧食生產的來之不易以及農民伯伯所付出的勞動與心血。實際上,課外讀物的推薦以及活動的開展,正是基于課堂教學內容,以課堂的知識點作為銜接點,使得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通過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資料以及書籍的翻閱,實現課內外的有效銜接,對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深化體驗具有促進作用。因此,作為教師,要引領學生掌握課堂教學的知識點,為學生推薦有針對性的課外閱讀書籍,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去了解課堂的有關內容。
二、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具體方式
第一,制訂具有針對性的閱讀計劃。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體現針對性。而在進行課外閱讀中,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從而因人而異制訂科學、合理的閱讀計劃。中低年級的學生思維較為簡單、好奇心強,教師可為其推薦一些具有豐富插畫的課外讀物,并制訂閱讀計劃;而中高年級學生閱讀體現出個性化以及獨立意識,在課外閱讀中需要引導和鼓勵他們進行自由選擇,制訂相應的閱讀計劃以及交流計劃,使得學生通過有效的閱讀,分享心得、交流感想,不斷獲得情感體驗,豐富認知,掌握閱讀方式,提高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實現共同進步。
第二,師生互動參與,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是為了有效銜接課堂教學,在推薦課外讀物時,教師與學生共讀,使得學生在講述閱讀感想時,教師也感同身受,從中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對其遇到的困難或者疑惑處及時給予指導與點撥,幫助學生不斷克服在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由此順利地完成閱讀。
第三,閱讀活動豐富多彩,激發閱讀樂趣。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就需要課內外進行有效銜接,教師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了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教師開展具體活動,讓學生越讀越愛讀。如,開展讀書筆記成果展評,課外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對好詞好句進行摘抄,或者寫讀書筆記,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考查學生是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在教學《趵突泉》一文時,教師推薦學生閱讀了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濟南的冬天》《吊濟南》等。這些課外閱讀是為了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趵突泉》這篇文章,體會老舍先生的寫作風格,感受他的情感。通過課外閱讀,了解老舍先生是如何描述濟南的冬天,使得學生深刻認識和了解文章的特點與內涵。而課外閱讀活動實際上是小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閱讀的一個過程,因此,還要訓練學生的自制力,通過讀書筆記展評活動,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監督與管理,并考察其最終的閱讀成果,對有效閱讀進行指引。利用教室墻面、學習園地等進行讀書筆記的展評,讓學生相互進行交流討論,促進學生積極地投入課外閱讀活動中,激發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第四,為了使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起來,教師通過開展班級主題閱讀活動,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展現學生的個性閱讀以及閱讀感受。圍繞同一個主題進行交流討論,學生各自表達自己的感想,在不斷表達之中發展思維。同時也使得學生真正理解讀書可明智,可培養審美情操,提高綜合素質,要認真閱讀課外讀物,才能真正理會課堂所學的深意,從中獲得知識養分、精神洗禮、情感熏陶。在體會與感悟之中,掌握有效閱讀的技巧與方法,改善閱讀效果。
總之,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需做好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尊重學生閱讀差異,珍視閱讀感受,及時給予評價,不斷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陳麗娥.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連接的途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