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
摘 要:小學生相對于其他年齡段的學生,有著一些不同的特點,他們處于認識世界、高密度吸納知識的年齡,同時也處于價值觀和綜合素質發展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也很容易被身邊的觀念和事情所影響,因此必須要在學習初期讓學生良好掌握知識,這樣他們才能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輕松和深入。當前的教育“填鴨式”的教學特點較為明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雖然能夠應對相關考試,但是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也會慢慢喪失自己對科學的探索欲望,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探索與研究,不能局限于課本和題目,而是應當打開思維,轉變刻板的學習模式,改為創造性學習,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機會,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創造性思維;聯系生活
創造性思維是指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所培養起來的超脫慣性思維的思考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將不局限于解題的學習,而是著眼于科學本身,對科學知識有一個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思考。以下筆者將針對“創造思維——讓小學科學課堂精彩紛呈”展開簡單的討論與研究。
一、明確主題,趣味引入
科學的學習猶如蓋高樓大廈,在初期我們先打地基,也就是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首先學習較為基礎的科學概念和科學工具,地基穩固之后我們開始設定整體構架、建立毛坯房,最后是裝修大廈的室內,這都是一個創新創造的設計過程,逐步豐富知識體系上各個分支的內容,并且進行自己的理解和創造。從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只有打好知識基礎、構建好整體的框架,才能讓學生進行后期的“裝修”,才能在以后的科學學習中更加輕松自如地進行自己的思考,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科教版的科學教材中,四年級上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是使用彈簧測力,在這個實驗過程中,核心的實驗原理是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量和彈簧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為了引入并點明這個實驗中心,教師在實驗教學之前可以引入生活中與彈力相關的例子,例如一些女同學在平時扎頭發時使用的頭繩,頭繩有時候繞兩圈會較松,導致頭發很容易散開,而繞三圈則嫌緊,不容易解開,在這中間頭繩發生了彈性形變,從而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彈性,通過這個話題的引入,便能讓學生簡單直觀地了解彈性是什么,接著再針對彈簧測力器的原理和使用過程進行介紹。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就會有的放矢地進行實驗和學習,也在一開始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通過引入一個有趣的、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不僅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同時借此點明主題,方便下面實驗的介紹和開展,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生動地理解科學知識,同時也能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創造性。
二、課堂討論,聯系生活
科學在前期的學習過程中是相對枯燥和乏味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需要注重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和相互之間的思維碰撞。課堂討論有時候對科學教學而言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教學模式,學生在互相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帶動整個課堂學習氛圍,緩解學習科學的枯燥乏味,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產生或發現一些全新的思路,從而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究,這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一步。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科教版)的學習中,學生會進行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這個實驗需要非常多的對照組才能夠得出更加準確的結論,因為教學實踐的限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能無法嘗試每一種程度的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因此便可以將學生分為3~5人一個小組,安排每個人參與不同的實驗過程。例如,三個人分別進行表面狀況是毛巾、棉布、木板的實驗,另外一位學生將整理和比較三位學生的實驗數據,最后大家共同談論得出結果,這樣不僅節省了實驗時間,還可以讓學生多次進行實驗、交換想法,從而得出更加全面的結果,保證每個學生都對實驗的原理有自己的理解。
此外,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觀察阻力,例如觀察下雨天不同材質上雨水滑落的快慢等,科學是一門靈活的學科,它源于生活同時也應用于生活,作為一門拓展性學科而言,科學是幫助小學階段的學生踏入認識世界、開拓思維的第一步。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對知識產生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從而更生動地學習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