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琦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步入系統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其發展和成長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教師需重視變式教學的巧妙運用,逐步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逆向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使其能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變式教學;小學數學;思維能力
變式教學法能實現常規教學模式的優化和完善,可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重視不同變式教學的合理應用,如概念性變式教學、過程性變式教學以及訓練式變式教學,使學生能從更多方面探究數學知識,
掌握更多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實現個人思維能力的穩步提升。
一、概念性變式教學
概念性變式教學是指教師能運用本質屬性變式或者非本質屬性變式,又或者將二者結合應用。該方法能優化、創新和轉變具體的教學內容,符合當前學生的理解能力,可改變其對數學知識的固有印象,也能實現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有關梯形的內容時,常規的教學方式是運用灌輸式、板書的方式為主,教師隨機為學生展示幾個圖形,引導學生進行分辨和探究。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諸多不足,容易導致學生混淆圖形的非本質屬性,產生一些錯誤的認知。因此,教師需調整常規的教學模式,開展生動有趣的實踐操作活動,引導學生自行探究和分析。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提出學習任務: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并裁剪這個平行四邊形,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創造出新的圖形。在裁剪的過程中,學生能制作出不同的圖形。而教師需要繼續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你制作的這些圖形叫什么嗎?具有怎樣的特點呢?你能否介紹一下自己制作的圖形呢?”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幫助學生回顧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還能讓學生從同伴口中了解梯形,準確把握梯形的本質特點,即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在實際探究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會產生較深刻的印象,非常有利于日后的學習。
二、過程性變式教學
過程性變式教學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規律探究變式,是指教師能引導學生借助自己和團隊的力量,認真分析數學知識,總結和歸納結論,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另一種是指意義建構變式,指的是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構建較系統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自己掌握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但同時需要提出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自己的想法將梯形轉變成其他圖形,并嘗試計算梯形的面積。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都表現得較積極和主動,利用現有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想法裁剪梯形,轉變成自己熟悉的圖形后進行計算。有的學生將梯形轉變成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將梯形轉變成長方形。利用這一過程性變式教學的方式,可有效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能使其真正理解梯形的面積公式。
三、訓練性變式教學
訓練式變式教學擁有多個不同的類型,如一題多變、一題多解、變相思維訓練等[1]。這一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僅讓學生了解數學的規律,還能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提高其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一題多變
在訓練式變式教學中,一題多變是非常常見的手段,可交換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圍繞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借此鍛煉學生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一題多解
在數學教學中,一題多解可發散學生的思維[2]。一題多解就是保持題目中的內容和條件不變,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進行深入探索,找到其中最簡單明了、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題目進行講解,可加入合作學習的模式,引導各小組的學生進行共同探究。
(三)變相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加入變相思維,可讓學生牢牢掌握算理和數學關系。因而,教師需采用合適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使其能及時檢查到自己解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修改和調整。同時,教師還需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其能利用積累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
總而言之,在數學課堂中應用變式教學法,不僅可讓原本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明了,還能使學生準確把握探究規律和數學概念,有效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其能在正確引導下掌握更多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曾天宇.巧用變式教學,優化小學數學教學[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2):159.
[2]饒峰.巧用變式教學,優化小學數學教學[J].赤子,2019(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