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得才
摘 要:在德育的過程中,小學語文不是一個附加的任務,而是一門理論性、思想性很強的學科,有著天然的德育滲透教育的優勢。語文老師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做德育,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進行德育滲透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德育
在小學教育中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德育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能夠持續有效地滲透德育,老師要把德育融入日常的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所以教師必須積極地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老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德育滲透的價值,同時,還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帶領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加強道德教育,培養小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
一、利用朗讀進行德育滲透
提供文本素材讓小學生大聲朗讀,融入德育,這是教師和學生同時成長的過程。語文教師的德育觀念會影響學生日常學習,與其他學科不同,雖然不能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樣直接把道德理論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它確實可以更加深化德育意識,這種關注其實更有效,更直接地指向學生的內心,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為了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含義,老師需進行一定的誦讀指導,朗讀是一個感悟的過程,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大聲朗讀,所獲取的閱讀體驗是一個情感教育的過程,在這個情感教育過程中,將朗讀訓練與德育內容相結合,可以使學生的情趣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
比如,為了進行品德的養成教育,新課標提供了一些優秀的傳統經典篇目——《三字經》《弟子規》等,在平時的學習中,老師可找機會、抽時間,訓練學生去誦讀這些經典,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體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行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成長為一個品德端正的學子,從小樹立遠大的抱負,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二、老師要借助言傳身教實現德育化人
小學生由于年齡方面的原因,他們往往對老師比較崇拜,認為老師的言行都是一種規范,所以小學生的德育也是學習老師言行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充分發揮德育引領的作用,以自己的修身養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讓學生掌握良好的文化知識的同時,自己也要成為學生的好榜樣。教師除了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以外,在日常的教學中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個性特點,捍衛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魔力,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通過語文體悟語文的內涵,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言行舉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比如,語文老師上課時要守時,而且在公共學習區域不吸煙、不大聲說話、不接打電話,通過自己這樣嚴謹的行為去影響小學生的一舉一動,讓他們以老師的言行為榜樣,對照自己的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德育滲透是無形的,也是無聲的,但也是最高效的,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品德形成影響,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三、利用好語文課堂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課進行德育滲透,有著許多先天的優勢,在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講文明講誠信的相關內容。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學生不僅可以獲取一定的語文知識,
而且通過語文學習,也掌握了日常交通出行的安全知識,學會了講文明,展示美麗的人生品質。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外,更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以后的深化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
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學生學會了禮讓,而禮讓正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通過這一個形象生動的故事,學生的品德得到了熏陶。再如學習《憫農》一詩時,老師可結合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在學生腦海中出現農民艱辛勞動的畫面,懂得了勞動的辛苦,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誨他們從小養成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的習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可借助語文課的先天優勢對學生滲透德育,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品德。
參考文獻:
楊嶺.小學德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求知導刊,2015(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