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莉
摘 要:幼兒階段作為幼兒接受教育的初級階段,加強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幼兒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關乎學生的心理發展,對學生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深入分析教師如何通過情感溝通對幼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幼兒良好發展。
關鍵詞:幼兒;情感溝通;心理健康教育
相關研究表明,幼兒時期是兒童發展最關鍵的時期,他們的人格以及品質形成都來源于此。當然,幼兒園是幼兒教育的啟蒙,需要教師擔當更多心理健康教育職能,提升幼兒的心理認知,通過良好的教育氛圍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教師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展開教學
在與幼兒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秉承尊重的原則。我們知道,教師對幼兒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師幼溝通的成效。在與幼兒溝通時,尊重幼兒不僅是教師要用和藹的態度認真地傾聽幼兒訴說,同時還要對幼兒傾訴的內容積極反饋,點頭、詢問或使用鼓勵性的言語、接觸性動作等進行表示。這樣一來,就容易使幼兒在與教師交流中產生被重視的感覺,所以幼兒會產生極大的心理滿足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1]。
二、幼兒教學中教師傾注真愛
幼兒教師的教學水平、道德素養往往與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有十分緊密的關系。假如教師在教學中缺乏耐心和關心,常常對幼兒板著臉或發脾氣,就會造成幼兒的恐懼與緊張感,情況嚴重的容易引起幼兒心理扭曲、變形,從而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為了實現幼兒健康心理,教師要從下面幾方面努力。首先,有耐心。教師在開展幼兒教學工作時,要有良好的責任心,時時處處為幼兒著想,在幼兒發生問題時,教師要及時處理解決。其次,有愛心。教師要有愛心,對待幼兒要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幼兒無微不至地照顧,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愛,用愛來溫暖孩子,使幼兒能擺脫離開父母對幼兒園環境產生的陌生感與恐懼感,從而使幼兒在教師的悉心呵護下得以健康成長。其次,有耐心。教師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這對幼兒成長非常重要。幼兒年齡小,對很多問題不能自己解決,需要幼兒教師的幫助。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要給予幼兒足夠的耐心,耐心聆聽他們的需要,不要使他們期待落空,只有這樣才有助于他們解決問題。最后,要細心。這是幼兒教師應當必備的品質,要留意觀察每個幼兒的情緒波動變化,當他們狀態不好時,要及時與幼兒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內心真實的情況,從而實現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對幼兒進行正確評價,激發幼兒自信
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與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幼兒教師的肯定或否定態度成為幼兒衡量自己的標尺。所以,教師對幼兒行為習慣以及品德進行評價至關重要。通過教師的評價,幼兒可以發現自身的優點與不足,對自己的行為有正確認知,并能樹立自信心。教師對幼兒日常行為的態度影響幼兒的個性特征和思想情感的形成。幼兒在受到教師肯定的同時,會產生較強的自我意識,在擁有愉悅感與滿足感的同時,能不斷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但是,假如教師謾罵幼兒或體罰幼兒,就會使他們出現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
四、積極和家長溝通,營造良好氛圍
教師為了更好地與幼兒溝通,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家長溝通和交流,并且要讓家長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許多家長的心里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觀念,教師要改變家長傳統的教育理念,讓幼兒處于寬松的教育環境中。所以,幼兒教師要積極與家長溝通,共同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且同時加強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形成堅強樂觀的心理狀態,讓幼兒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要常態化,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貫穿于整個幼兒園教學的全過程,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幼兒在幼兒園中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同學之間的良好友誼,教師也要用真實的情感與幼兒相處,保證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并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取得實際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作為幼兒教師,使幼兒在良好的幼兒園環境中得到尊重和理解,感受到快樂與自信,從而更好地與同伴交流感情,快樂成長,這是每個幼兒教師的責任與義務。基于此,教師要通過情感溝通的形式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實現幼兒健康成長。這是每個幼兒教師都要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構建良好心理環境的目標。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實現培育社會有用人才的目標[2]。
參考文獻:
[1]王迎春.新媒體時代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策略:評《現代心理健康教育》[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4).
[2]馮墨女.積極心理學視域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4):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