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通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好地從學用結合的角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引領學生梳理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歸納推理意識,以此來更好地為學生思維創新提供有效助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核心素養理念指引下,小學數學要立足學生長遠發展,推動學生從操作、觀察、推測等多個過程進行有效的比較、分析、抽象和綜合性學習,為學生進行邏輯判斷,學會邏輯說理奠定良好基礎。這樣學生的數學思維才能更加敏捷,對數學問題的研究也能愈加深入。
一、邏輯思維的主要形式
1.演繹歸納
歸納和演繹是數學問題解決最常用的一類方法,是讓學生對一類數學問題有效觀察,逐步獲得一種規律性學習經驗,推動學生有效理解的認知方式。如在乘法交換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一般是為學生拋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計算結果,然后將兩個參數交換,再計算結果。最后,學生發現兩個數的位置變換所得積不變。
2.比較分類
比較也是數學學習中最常用的一種邏輯方式,主要是讓學生對對象進行有效的觀察、分析和比較,最后采用有效的分類方式完成梳理和加工過程。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結合具體的規律,可以讓學生對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嘗試進行不同的分類。
3.綜合分析
綜合分析是對對象的各個部分進行分析之后,最后再進行有效的綜合,以此來突破問題重點,實現有效解決。如在加減法運算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綜合分析,確定應該用加法還是減法,提高學生數學解題計算率。
4.抽象概括
讓學生對一類事物的特點進行有效的抽象,進而概括出頂層規律,指引學生優化學習過程。如在面對計算量較大的問題時,可以讓學生抽象概括,嘗試直接運算或方程解答,選擇相應的運算方法,對問題抽象概括,降低運算難度。
二、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1.利用情景教學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落實的過程中,讓學生單純學習算理理解概念,會使學生產生極強的學習被動性。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情景教學,讓學生學用結合,積極認知。例如,在學習除法的相關知識時,不要單純著眼于算理來學習,而是可以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性思考。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良好的生活運用意識。如以下問題情景,李老師買了2本《新華字典》用了36元;買了4本《十萬個為什么》花了48元,請問哪種書更便宜些?在這個問題呈現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購物場景進行除法運算,還要讓學生思考哪一個的價格更加便宜,這就從計算上升到了邏輯思維的角度,需要學生先進行數學的分析,
接著在落實比較過程,以推斷哪本書價格更加便宜。
2.結合實踐操作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生活潑好動,在數學教學落實的過程中,不能單純讓教師講,還要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操作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有效思考,推動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充分理解。同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分析、比較、歸納、綜合,使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有效提升。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可以先讓學生用尺子來量一量、算一算,看看能不能直接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當學生計算遇到困難時,再讓學生嘗試通過剪、拼、切、擺、補等多種方式,將平行四邊形進行轉化,變成學生所熟悉的一些圖案,再嘗試計算機面積。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更具開放性,讓學生充分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解方法。
另外,在教學中要捕捉學生可能出現的一些美麗錯誤,如將平行四邊形拼擺成梯形。這時候教師要讓學生進一步轉化,從梯形再向長方形轉化。從學生出現的問題中讓學生更好地認知數學的思辨性,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3.注重學生說理訓練強化思維條理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落實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落實到紙面進行邏輯思維訓練,還要注重學生口頭表達的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清晰連貫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是進行一些梳理、分析和推斷時,要讓學生的語言更具條理性,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解讀題意,講明思路,確定解題對策。尤其是對學生出錯的一些題目,除了更正答案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說理訓練,可以使學生數學思維更具條理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合課堂學習、實踐操作、習題訓練等多個環節,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意識。要讓學生對每個知識點透徹理解,同時在腦海中構建清晰的思維脈絡,并循序漸進地為學生設計一些難度進階性訓練,使學生邏輯思維更加完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有效發展,這樣學生知識學得更快,記憶理解也能循序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