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怡 寇歡歡 許樂怡 趙婕
◆摘? 要:目前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大多為整體研究,缺乏個案研究,尤其缺乏對某些教學管理環節比如學科競賽培養模式的研究;學科競賽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著重鍛煉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而“項目”理念的導向性、臨時性、整合性和特殊性契合了學科競賽個性化人才培養的需要,在學科競賽領域“項目”如何驅動人才培養是值得深入的課題。
◆關鍵詞:人才培養;學科競賽;項目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教育部接連出臺文件關注人才培養,如《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部評審評比評估和競賽暫行辦法><教育部評審評比評估和競賽清單>的通知》等等都傳遞出學科競賽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在競賽中,學生以作品為核心,發現和解決問題,將專業知識融入競賽中,將所想變成作品,能很大程度提升學科專業人才實踐創新能力。
在新形勢下,為了適應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急需轉變。現在很多高校開始探索交叉學科、差異化教學等教學手段,注重探究式學習,根據學生的特質進行差異化、個性化培養。當前高等教育領域對“項目”理念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概念,即“項目式教學”和“項目式學習”。“項目式教學”圍繞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在教師的主導下改變傳統教學形式,通過通過小組討論、匯報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課題和任務,以學促教,深化課堂知識;“項目式學習”突出學生本位,重在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項目”的方式,能夠高效率的聚集學生團隊和指導教師團隊,在教師的主導下共同完成項目,通過項目驅動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
借助項目驅動的視角對學科競賽領域人才培養的研究具有充分的現實意義。第一,“項目式學習”能夠根據某一目標聚集各領域的參與者和資源,引入“項目式學習”研究視角,體現了當前高等教育對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第二,學科競賽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孵化器,通過競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活力。高校不僅要承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主體性責任,更要以學生為本,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探究型的方式實行個性化培養。從這個角度來說,“項目”驅動下更能促進和加速創新人才的培養。
一、當代大學生學科競賽人才培養現狀
學科競賽是高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關系到學生培養的質量和效果。通過參加學科競賽,檢驗和鞏固課堂學習成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融會貫通,學生在課堂內外打開了眼界和認識,可調動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果。但是,綜合各高校的學科競賽情況,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形式單一
當前有很多學科競賽在進行選拔時采取理論知識閉卷考試的形式。這種方式的缺點在于學生并不能綜合性地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缺乏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大學生掌握該領域的技能有局限。現階段學科競賽選拔的方式主要有理論知識競賽、模擬操作技能競賽、小組調研匯報、辯論賽等等。然而,不同的學科有不通的競賽特點,傳統的競賽形式過于單一,不能夠發揮專業特色、考核不全面不深入,容易降低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競賽考核過于重視結果
重結果、輕過程,盲目追逐學科競賽成績,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易導致學生被利益驅使功利心過重、甚至在競賽中摻雜水分,從而偏離了舉辦科學競賽的初衷。比賽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檢驗了團隊的比賽成效,是對比賽的尊重以及榮譽感和使命感的體現,然而。得失心過重,導致學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比賽是更重要的是享受比賽的過程和在這個過程中所收獲的經驗和知識。
(三)團隊合作水分多
競賽多采取團隊合作的形式,如果相互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和計劃,小組成員之間容易相互掣肘和推諉。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在不同領域的分工合作中,需要將隊員的價值使用達到最大化。在許多學科競賽中,由于缺乏一定的規范和引導,競賽多由一人或少數的幾個人完成,導致團隊成員之間能力發展不均衡、優勢得不到發揮,學習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項目”在學科競賽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一)“項目”驅動學科競賽的培養
將項目作為學科競賽人才培養的載體,充分發揮項目的驅動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在學科建設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打造專業特色。通過多種多樣的競賽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使教學更具趣味性;在培訓、選拔各項目的過程中,及時跟進,有助于實時反饋教學成果,改進課堂內容,形成良性循環。
通過小組賽自主參與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參加學科競賽,通常情況下需要以小組為單位的分工合作。學生在學科競賽中,根據不同項目組成不同的項目組,小組成員根據臨時的職責來進行組織和分工,自身強烈的自主學習動機被激發,轉化成為學習動力,帶動了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科競賽中。
培養學生的創造技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創新思維和技能都屬于創新能力。其核心是創新思維,利用學科競賽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可以對學生的創新技能實現培養。在學科競賽中,每個項目組有對應的指導老師,老師及時跟進項目進度,同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培訓,通過完成項目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項目”驅動作用存在的問題
1.學生項目項目管理經驗不足。大學生對于項目的認識還不夠系統全面,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缺乏專業、系統的培訓和指導,完全依靠個人現有的知識技能,實踐操作的隨意性、盲目性比較大。而且不同的競賽項目所面對的課題不一、側重的方向也不一樣,這就對指導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專業水準,而且要扎實的綜合知識。
2.對項目計劃認識不足。在學科競賽領域,各個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周期性,如果在項目前期對總體計劃、階段計劃的作用認識不足易造成項目拖沓,遲遲沒有進展,會影響項目的進展和效果;對于項目來說,項目的目標和計劃指明了項目的前進方向,如果計劃未把控好,容易使項目偏離初衷,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3.團隊相互間缺乏溝通。項目式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使信息高效的傳達,但是如果小組成員之間沒有充分的溝通,容易出現分工不明、相互推諉等問題;在對外溝通時,也需要根據計劃及時做好對外聯絡,跟進和處理問題,這樣才能高效的推進項目進度。
三、在學科競賽管理方面,“項目”驅動人才培養的途徑
(一)為“項目式學習”創造持續穩定的政策環境
不少高校為加強素質教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科技創新和技能培訓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采用政策激勵來吸引師生的參與,完善學科競賽管理方面的機制,綜合考慮競賽的多因素,來對競賽項目進行分類分層的資助。如某高校制定了《學校創新學分和技能學分認定辦法(試行)》,就對于參加學科競賽并取得良好成績的學生給予以下幾個方面的獎勵,其中:獲得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積點分計算方法(按獎項累計,同一成果只計最高積分):國家特等獎、一等獎32分,國家二等獎16分,國家三等獎10分;省特等獎、省一等獎8分,省二等獎4分,省三等獎2分等等,使學科競賽的開展逐漸制度化、規范化。
(二)將學科競賽與教學環節相融合、賦予項目更廣闊的知識體系和更充分的資源
高素質拔尖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在信息化時代告訴發展的大背景下,需要構建網絡化、共享型、開放式基礎課程平臺,建設線上線下教學并重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構建更廣闊的知識體系、借助課堂內外,不僅要抓課堂教學,更要抓課外創新教育。
現在很多高校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推進課程改革,在挖掘自身的專業特色和整合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打破了傳統的單一授課模式,打造智慧教室,引入超新、智慧樹、騰訊課堂、慕課等線上學習資源,在相關實驗中心的支持下開展創新型教學。
指導老師:嚴甜甜
參考文獻
[1]曹蕾,李成正,蔣學強."專創融合"視角下項目式學習實踐與探索——以學科競賽為驅動[J].探索科學,2020,(02):91-92.
[2]朱航宇,李建立.以學科競賽和科研項目為驅動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07):38-40.
[3]趙瑩,李靜,曲萍萍.網絡化、共享型、開放式電類專業基礎課程平臺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10):225-228.
[4]董超,王鑫,劉楠.基于學科競賽驅動的實驗室開放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03):221-223.
[5]白雪,王靜.大學生學科競賽與創新人才培養途徑探究.中國消防救援學院(職業教育),2021:G642.
[6]李志剛,周秋晨,懷麗華.應用型人才參與學科競賽的調查與評價——以旅游管理類本科學生為例.天津商業大學管理學院,2021,06,063.
作者簡介
李可怡,寇歡歡,許樂怡,趙婕,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學。
項目基金:嘉興南湖學院校級SRT資助項目,項目編號是NH851720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