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瑄 李純真
◆摘? 要:在開展扶貧工作中,注重農民教育才能使貧困群眾真正擺脫貧困的糾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聯成的巨大網絡平臺,將互聯網與教育行業進行融合,互聯網富含的各種資源、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和良好的交互性能,使教育不受時間地點的影響,從而更好地進行農民教育。
◆關鍵詞:互聯網+;農民教育;扶貧
互聯網+農民教育并不是單純的兩者疊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聯成的巨大網絡平臺,讓互聯網與農民教育傳統行業進行相互融合,創造新形式的教育方式。互聯網+農民教育的新形勢教育方式,充分施展互聯網在教育系統中方便快捷的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教育領域之中,更好地優化、提升扶貧效果,提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普遍的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工具的教育發展新樣貌。通過互聯網+農民教育更以提高農民學習的參與度,激發學習探索的活力。這對于我國脫貧攻堅戰有深遠的影響,同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新型農業體系,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素養,培養并普及更多現代農業人才和新型科學的農民
一、互聯網+農民教育優勢
(一)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增加教育的靈活性
互聯網+農民教育屬于遠程教育,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開始學習。截至2018年底,我國進行的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測試工作已基本完成,在2020年前我國4G網絡覆蓋率將提高到98%。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網民數量的逐漸增加,學習者可以自己掌握學習進度,學習時不受時間和地區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學時間限制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學地點限制的問題。網絡教育的靈活方便、增強了農民學習的主動性和調動了農民學習的積極性。
互聯網+農民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具有杰出的實時溝通討論的功能。在網上利用微信,騰訊會議,釘釘等網絡工具或“云上智農”移動教學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開展實時互動。通過老師在線授課與學生的線上學習,課后的回放功能進行回看復習,同時可以通過平臺進行交流、解答疑問等,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互聯網+農民教育的現代教育方式更注重了農民的學習趣味性以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遠程交流,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增加了師生的交流機會并擴大了師生交流的范圍。網絡教學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觀,將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二)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增加教育的多元性
對于農民教育來說,注重培養農民的學習興趣是農民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互聯網+農民教育以網絡為媒介使學習方式靈活多變,網絡中豐富的資源使教師能夠進行挑選,再通過直播錄播等方式進行演示,運用形象的動畫,生動的圖表,給學生更加形象直觀的展示,為興趣的培養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網絡教育結合了更多的優秀教育資源,增加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這些教育資源可以隨時更新和補充并及時共享,通過鏈接,二維碼等方便快捷的方式將資源共享,互聯網+農民教育使教育變得快捷
二、農民心理分析
(一)積極因素:對教育自發追求,有直接的教育動機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人們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滿足, 對文化活動表現出日益濃厚的興趣廣大農民對子女的教育甚至自身的學習也變得越來越重視。廣大農民想要通過教育的進步進入更高的學府而改變自身前程和家族環境的心態并沒有改變。
隨著我國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廣大農民也順應時代潮流,緊跟時代步伐,從自身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最新的農業知識并運用到日常工作中。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接受互聯網+的教育模式。豐富多彩的畫面,隨時隨地的講解,各種各樣的農業知識,農業小技巧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開展有針對性的農業教育扶貧工作,推動信息技術和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融合,讓廣大農民獲得高質量的專業資源,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二)消極因素:“小農意識”的心理貧困
仍有少部分存在“小農意識”即為只要滿足個人溫飽的簡單條件,只需要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進行勞作,沒有約束、也不需要合作、甚至不需要交換而長期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 小農意識使少數人缺乏改變現狀的主動性,造成心理貧困。 如果一味的固步自封則讓教育脫貧難以實施,然而歸根結底也是由教育貧困造成的。
針對上述的積極和消極心理因素,互聯網+農民教育要有針對性的進行開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農民教育實施
(一)利用社區資源,形成互幫互助小組
互聯網+農民教育將拉近人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社區定期組織教育分享交流會,創建QQ群,微信群等學習技巧交流群使廣大農民在辛苦勞作,學習課程之后及時總結經驗,互相分享。將積極響應號召的群眾和普通群眾進行組隊,將黨員和普通群眾進行組隊,互相帶動學習,必要時進行手把手教學,共同進步。
(二)培養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農民教育通過職業農民培訓、網絡遠程教育培訓、知識更新培訓、著力培養和提升農民的互聯網思維和意識, 讓農民學會用手機上的應用軟件進行售賣貨物,擴大市場范圍,也讓更多人了解不同地區的特色產品, 為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生產、科學的組織管理和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全方位的創新,從而實現農業上的三跨,即跨產業、跨行業、跨領域的多重角度融合,催生新型業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淑婷,李才華.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分析與思考——以濮陽市為例[J].行政科學論壇,2020(03).
[2]江立穎. 基于Web的通用遠程網絡教學平臺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大連理工大學,2001.
[3]代俊蘭.農民的教育心態透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4):84-87.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201125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