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
◆摘? 要:在學前教育中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關系到幼兒能否持續發展,對于幼兒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幼兒階段正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幼兒的身體以及智力都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關鍵時期。本文將針對學前教育中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策略展開論述,希望本文的探討,能夠給廣大的幼兒教師們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策略
學習品質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兩個方面的內容,優秀的學習品質,對于幼兒健康全面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態度指的是與學習相關的態度,如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畏困難等。學習能力指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善于嘗試和研究,善于思考和反思等與學習能力相關的傾向。因此,在幼兒的學前教育中,應采取有效的策略,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促進幼兒的發展。
1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的特征
1.1主動性
主動性是幼兒具備良好學習品質的主要特征之一。幼兒的主動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對于學前教育中的各種教學活動,幼兒都能夠主動的參加,其次,就是明確的目標意識,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并且在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能夠主動動手進行操作,不害怕失敗。
1.2好奇心和興趣
好奇是興趣也是幼兒具備良好學習品質的特征,好奇和興趣在幼兒的學前教育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是敢于提問,其次,幼兒如果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那么在學習活動中幼兒會更加認真和專注,從幼兒的眼神里就能看到幼兒的求知欲。
2學前教育中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策略
2.1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幼兒正處于天真爛漫的時期,對于學習幼兒還不正確的認知,幼兒往往會因為對教師的喜愛而積極的表現自我,認真專注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前提和基礎。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幼兒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例如:幼兒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以及日常的生活之中,要真誠的關心和關愛幼兒,站在幼兒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看待問題,及時的關注幼兒情緒,對于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的幼兒,教師要及時的幫助幼兒,讓幼兒感受到溫暖和幸福。此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時刻的面帶微笑,講話也要幽默風趣,主動拉近與幼兒之間的距離,多與幼兒交流和互動,及時的給予幼兒肯定和鼓勵。
2.2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
幼兒時期,正處于貪玩好動的階段,愛玩是幼兒與生俱來的天性。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活動中,應抓住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由于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玩樂的心理,因此,幼兒教師要精心設置游戲的內容,充分發揮游戲的作用,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在游戲的過程中取得收獲,獲得進步,進而,幫助幼兒更好的樹立學習的意識。
例如: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幫助幼兒理解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以“外賣員的角色扮演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一位扮演顧客,一位扮演外賣員,圍繞外賣員與顧客之間的對話進行表演。在扮演之前,教師應先引導幼兒思考,外賣員的工作流程以及上門以后如何與顧客交流,才能給顧客留下好的印象,在進行表演。通過角色扮演,不僅能夠增加幼兒的認知,也能夠幫助幼兒樹立學習意識,從而,為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2.3鼓勵和引導幼兒大膽提問
幼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幼兒好奇心的保護,鼓勵和引導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問題的發現和提出,不僅體現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也是幼兒進行知識探究的開始。如果教師對于幼兒多提出的問題總是加以否定或者不予理睬,久而久之,幼兒提問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鼓勵幼兒大膽提問,并對幼兒的提問進行肯定。
例如: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幼兒所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僅要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還要認真對待幼兒提出的問題,與幼兒一起探討和尋找問題的答案。此外,教師也應對幼兒進行積極的引導,引導幼兒對問題的答案進行大膽的猜測,并鼓勵幼兒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猜測和假設對于幼兒科學思維的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于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結語
總上所述,在學前教育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對于幼兒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幼兒教師提高對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的重視程度,并在教學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從而,更好的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聰.貼近生活,健康成長——關于低結構游戲材料對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的思考[J].速讀(下旬),2019(08):125.
[2]歐陽君珊.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數學學習品質[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06):134-135.
[3]周蕾,張維娜,楊川.幼兒學習品質的理解和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7(0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