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福
【摘? ? 要】欺凌問題在小學校園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小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前期階段,個人辨別是非的能力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當班級內部出現欺凌事件時,教師應該對欺凌者與被欺凌者進行心理疏導,防止欺凌事件的加劇。本文就如何處理小學校園中的欺凌事件進行簡單研究,闡述幾點比較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管理;欺凌行為;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8-0038-02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Bullying Behavior in Class Management in Primary School
(Haishiwan Second Primary School, Honggu District,Lanzhou City,China) WANG Zhifu
【Abstract】Bullying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ampuse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early stage of adolescence, and their personal ability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is weak. Teacher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hen there is a bullying incident in the class, the teacher should provid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the bully and the bullied to prevent the bullying incident from intensifying.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simple research on how to deal with bullying inci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campuses, and elaborates several effective measure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nagement;Bullying behavior;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一、小學校園中的欺凌行為
(一)欺凌行為出現的原因
欺凌行為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種。在社會學領域適用于欺凌行為分析的理論有破窗效應、社會控制理論以及文化傳遞理論等。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對他人施加欺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年齡過小,不知道如何釋放內心的暴力沖動。也有其他研究表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性格原因也是產生欺凌行為的原因之一。欺凌者性格往往過于自我,習慣支配其他人的言行舉止,并且習慣將自身的侵犯意向強加于他人。與此同時,被欺凌者的性格一般較為內向與自卑,這也導致了欺凌行為的重復性與固定性,進一步惡化了欺凌行為。家庭因素也會導致欺凌問題的日益惡化。在“你覺得什么類型的學生比較容易受到欺凌?”這個問題中,小學生選擇最多的三個類型依次是“做過壞事的”“調皮的”和“身材矮小的”,也就是說欺凌別人的小學生多數并沒有認為到欺凌行為是一種錯誤行為。在“你為什么覺得這些同學會欺負別人?”這個問題中,學生選擇最多的兩個原因依次是“覺得這個人比較討厭”“覺得這些人比較傻,好欺負,就去欺負了”,也就是說欺凌者對被欺凌者存在個人偏見,就是這種個人偏見導致了欺凌行為的出現。
(二)分析欺凌行為中的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以科學實驗為支撐的理論型心理學學科。社會心理學通過做假設、設計具體實驗、論證假設等流程推出定理。心理學家使用大量的樣本進行重復的實驗來分析人類的思維、認知,進而把握人類的心理規律。欺凌行為也是一種心理問題,只有把握住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心理特點,才能更好地疏導雙方的心理問題,進一步解決欺凌事件,最終避免小學校園內部出現欺凌事件。
欺凌行為中的顯著心理特點就是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在群體規范的強大壓力下,個體會屈從于同群體的一致性,達到彼此行為規范高度吻合。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并且正處于青春期前期階段,身心發展都不夠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弱,所以小學生的從眾心理十分明顯。在心理學上從眾心理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順從”和“接納”。順從是指個體只是在表面服從集體的行為或者集體的價值觀,但是內心并沒有真正認可這些行為與價值觀。接納是指個體在內心徹底認可了集體的行為與價值觀。人類是群居的社會動物,在社會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去追求社會性認可,所以順從是人類的天性。在一個團體內部,做出不同行為或者奉行不同價值觀的個體會招致“背叛”的嫌疑,進一步會被其他成員孤立,進而產生欺凌行為。小學生在構建自我價值觀的過程中,更迫切想要得到集體的肯定與喜愛,因此小學生的從眾心理與從眾行為十分常見。根據調查表明,“從眾心理”是欺凌行為出現的第三大原因。當班級內部出現欺凌行為時,一部分小學生可能意識到欺凌行為是不正確的,但是為了融入集體,他們會無視欺凌行為甚至加入欺凌行為來獲得接納。參與欺凌行為的學生越多,欺凌者的地位越高,個體也就更加容易順從。接納指的是欺凌者接受了欺凌的“正義借口”,從而實施欺凌行為。心理學相關知識指出,在個體內心出現價值觀沖突時,個體總是會通過補充信息、調整價值觀或者無視造成矛盾的價值觀,來減輕認知過程中的矛盾,從而保持價值體系的連貫性與一致性。欺凌者在面對“認知過程矛盾”時,也就是自我內心糾結時,往往會尋找“正義”的欺凌理由來減輕欺凌行為的罪惡感。
二、小學校園對欺凌行為的解決途徑
(一)引入小學心理健康課程,將社會心理學作為課程重點
在小學生的認知中只有壞孩子才會欺負別人,但是據調查顯示許多欺凌事件多是由壞學生起頭,并且逐漸擴散到普通學生當中。尤其是當被欺凌者有外在缺陷,比如先天的智力缺陷或身體缺陷時,班級內部其他學生很容易就對該類學生產生排斥,進而出現欺凌事件。這些差異會使班級內部的排異現象更加明顯,甚至導致欺凌團體的出現,而害怕被歸入弱勢團體的普通學生輕則對欺凌行為熟視無睹,重則會加入欺凌者的行列中。欺凌行為的社會常理化一般是潛移默化的,以至于學生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欺凌他人或者是被欺凌,這也導致了欺凌問題的普遍化。因此,在小學課程中加入心理健康課程并以社會心理學作為授課重點是十分必要的。
在心理健康課或者班會課上,教師除了要把社會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介紹給學生之外,還應該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基本練習。比如,設置若干不同的欺凌事件情境,讓小學生在其中分別輪流扮演“英雄”“被欺凌者”以及“欺凌者”。讓小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習慣于做出正確行為,而不是跟隨大流,無視欺凌行為或者加入欺凌行為。教師還可以借助班級內部的多媒體設備,在心理健康課堂上為學生播放欺凌相關的影視資料,加強學生對于欺凌行為的認知。教師還可以列舉一些日常行為,讓學生指出其中的欺凌行為,并指出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與被欺凌者,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欺凌行為的了解。
(二)教師應該合理地處理小學校園內部的霸凌事件
在處理班級內部的欺凌事件時,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多方面的知識普及,尤其是道德教育、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法律層面的有關知識需要有所涉及,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和應對校園欺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在遇見欺凌事件發生時,教師需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疏導,同時定期舉行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引導學生正確疏導心理壓力,從而對校園欺凌事件進行合理的處理。
(三)校園內部重視安全工作,安撫學生的心理
許多小學生在擺脫校園欺凌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例如,由于學生自身的心理狀態使其在面對校園欺凌時產生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學生的心理狀態以及價值觀容易發生扭曲,產生自卑或者煩躁等危險心理。在面對此類校園欺凌時,學校管理部門一方面要完善安保系統,如在放假前后,增加校園安保力量,保護特殊時期的學生安全,同時加強學校周邊的巡邏,及時制止校園欺凌事件。另一方面,學校應當協調好學校管理與父母監管的關系,做好學生上下學途中的安全工作,教導學生不要與陌生人講話,不吃陌生人的東西。針對校園欺凌,采取心理疏導等方式幫助學生釋放心理壓力,同時及時與學校溝通,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三、結語
在小學校園內部,欺凌事件仍然十分常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還應該對學生的心理發展進行引導。教師應該對欺凌者與被欺凌者同時進行心理疏導,防止欺凌行為的進一步發展,構建和諧校園環境。
注:本文為甘肅省十三五2020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般課題“校園欺凌早期預防和后期矯正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294)的研究成果;蘭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規劃課題“校園欺凌早期預防和后期矯正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LZ[2020]GH42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江宋標,陳定貴.學生欺凌的校園防治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9(12).
[2]孟隨. 校園欺凌現象成因分析及治理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19(01).
[3]李育紅. 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特征及預防策略[J]. 新課程(教師版),2018(04).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