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雪萍
摘 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耕地撂荒現象日益突出,嚴重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入戶問詢、座談交流等方式,對重慶市涪陵區28個鎮街的耕地撂荒、撂荒地的盤活利用現狀進行調查,發現銅梁區撂荒地總面積1 052.72 hm2,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1.70%;耕地撂荒原因主要有種植業效益差、農村勞動力缺乏、土地流轉監管機制不健全、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差等。提出了促進銅梁區撂荒地盤活利用的建議:加強宣傳培訓,減少耕地撂荒;落實惠農政策,激發農民種地熱情;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收益;推進規模經營,遏制耕地拋荒撂荒;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科技支撐,促進農業科學發展。
關鍵詞 耕地撂荒;現狀調查;盤活利用;對策建議;重慶市銅梁區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6.028
隨著我國工業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耕地撂荒現象呈現出擴散蔓延態勢,嚴重阻礙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了摸清銅梁區耕地撂荒情況及撂荒原因,通過入戶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對全區28個鎮街的耕地撂荒、撂荒地的盤活利用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提出了銅梁區撂荒地盤活利用的建議。
1? 耕地撂荒現狀
銅梁區耕地總面積61 909.71 hm2,撂荒地總面積1 052.72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70%,涉及農戶21 241戶。其中撂荒時間1年以下的季節性休耕地279.15 hm2,占撂荒地總面積的26.51%;撂荒時間 1~2年的短時間撂荒耕地365.42 hm2,占撂荒地總面積的34.72%;撂荒時間2年以上的實質性撂荒耕地408.15 hm2,占撂荒地總面積的38.77%。按撂荒原因劃分,農戶舉家外出造成的撂荒地414.88 hm2,占撂荒地總面積的39.41%;因勞動力不足造成的撂荒地254.25 hm2,占撂荒地總面積的24.15%;種植效益差造成的撂荒地259.87 hm2,占撂荒地總面積的24.69%;自然災害或征占造成的撂荒地41.37 hm2,占撂荒地總面積的3.93%;其他原因造成的撂荒地82.35 hm2,占撂荒地總面積的7.82%。
2? 耕地撂荒原因
2.1? 種植業效益差,部分農民棄耕務工
調查顯示,種植效益差造成的撂荒地占撂荒地總面積的24.69%。種植效益差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1)農業生產成本高。近年來,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業生產成本增幅較大,雖然國家出臺了種食直補、農機購買補貼等惠農政策,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所抵消,部分農民的種地積極性不高。2)農產品價格低。農產品大多沒有經過深加工,而沒有經過深加工的農產品價格低廉,使得農民靠耕種得來的收益不高且不穩定。農民一年的收入完全要看農作物的收成和農產品的銷售情況,若遇災害年收成少,收入自然少,若遇豐收年,此類農產品供大于求,價格下降又會遇到銷路難的問題,使得農民的耕種積極性下降。據調查,水稻生產成本為800元/667 m2,其中種子、肥料、農藥及機收成本300元/667 m2,人工種植管理成本按照500元/667 m2/季計算;水稻種植產出收益按照產量500 kg/667 m2計算,收益1 200元/667 m2,純收益400元/667 m2。一個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日工資約100元,年收入26 000元以上,相當于種植4.3 hm2水稻的年收入,因此棄耕務工成為農民的理性選擇。
2.2? 農村勞動力缺乏,農業發展后繼乏力
1)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嚴重短缺。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大部分農村勞動力特別是有知識、有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甚至舉家外出,常年不歸。2)新一代農民欠缺種田的熱情和技術。一方面新一代農村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以學業為重,從事農業生產較少,缺少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另一方面受到城鎮化的影響,新一代農村子女看到農業生產不僅辛苦而且收益少,越來越多的人都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農業事業已出現人力不足的現象。從調查情況看,真正留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多為55~70歲老人,農戶舉家外出和勞動力不足造成的耕地撂荒占撂荒地總面積的63.56%。
2.3? 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差,土地耕種難度大
近年來,銅梁區大力推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部分農村邊遠土地的農業生產條件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耕種難度較大。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農民更傾向于選擇效率高的機械化作業方式,但機械化作業對土地地理條件要求高,交通不便、農業設施差的土地很容易被農民撂荒。
2.4? 土地流轉監管機制不健全,部分已流轉土地撂荒
部分業主流轉土地后,因經營不善,沒有把握好適度經營規模,導致流轉土地不能及時規劃和利用,而土地流轉合同對流轉后的土地利用情況缺乏有效監督管理機制,造成已流轉的土地撂荒。例如,侶俸和恒企業流轉土地200余公頃,目前由于土地規模大,用工缺口大、經營不善等原因,導致實際耕種土地只有166.67 hm2,約33.33 hm2土地處于撂荒狀態。
3? 撂荒地盤活情況
2020年,銅梁區通過土地流轉盤活撂荒地532.27 hm2,其中種植糧油作物152.81 hm2,蔬菜62.60 hm2,水果156.82 hm2,中藥材46.47 hm2,其他作物113.57 hm2。盡管我們積極引導農民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加強土地流轉,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農業公司(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戶規模化經營,有效盤活了部分撂荒地,但并不能有效盤活全部撂荒地,因為撂荒地主要分布在離居住地較遠、交通不便的區域,耕作不便,且土地貧瘠、分散、面積小、灌溉能力弱,不能很好地開發利用。
4? 撂荒地盤活利用的對策建議
4.1? 加強宣傳培訓,減少耕地撂荒
1)加大法治宣傳。要進一步加大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力度,讓廣大農民充分認識到保護耕地、恢復撂荒地耕種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增強愛惜土地、種好土地的自覺性。同時加大對《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銅梁區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的意見》等法律法規、政策及土地流轉典型的宣傳力度,引導業主合理有序適度流轉土地,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支持土地流轉。2)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吸引農業院校特別是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回鄉務農創業,支持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招錄農村有志青年特別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的“農二代”,培養愛農、懂農、務農的農業后繼者。針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科技文化需求,以農業實用技術為重點,廣泛開展大眾化普及性培訓。
4.2? 落實惠農政策,激發農民種地熱情
全面落實惠農政策措施,確保各項補貼資金不折不扣發放到種糧農戶手中,做到“多種多補,少種少補,誰種補誰”,撂荒農戶決不允許享受各種種糧補貼。調整和完善耕地保護策略,嚴格控制非農占用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效益,確保撂荒地盡快恢復耕種。
4.3? 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收益
1)按照“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生產經營模式,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培育優勢產業,鼓勵走多種產業綜合經營的路子,將農民的種植風險降到最低限度,穩定和提高土地收益。2)進一步規范農資市場,切實加大農資監管力度,防止因農資價格上漲過快,導致種地成本上升而出現撂荒。3)加強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營銷,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利用農村電商等平臺建立特色農產品展銷窗口,解決賣難問題,增加農民收益。
4.4? 推進規模經營,遏制耕地拋荒撂荒
1)加強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主體。正確引導農戶進行土地流轉,使土地向大戶集中,培育新型農業主體。鼓勵土地經營權合理流轉,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企業化。對長期在外及部分無勞戶的撂荒土地,依法采取轉包、出租、轉讓或者其他方式將土地經營權向種田能手轉移。同時要建立區、鎮、村三級土地流轉聯網信息平臺,建立土地流轉項目庫,完善工商資本租用土地評審資料,建立健全服務網絡。2)發展集體經濟,提高撂荒地利用率。由村集體與群眾簽訂土地委托代管協議,交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代管、統一規劃耕種、統一分配收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3)利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行“公司+農戶+合作社”的產業經營模式,通過各種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組織把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組織帶動起來,參與到公司加工產業經營體系中,延長產業鏈條,從而增加集體及農民收入,解決部分撂荒地的問題。
4.5? 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則,合理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資金,改善撂荒地突出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設計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重點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機械耕作田間道路延伸到邊、農田水利設施庫堰溝渠配套管網到田間、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和建后管護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有效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綜合利用撂荒地的同時,防止新的撂荒地出現。
4.6? 強化科技支撐,促進農業科學發展
選派農業科技指導員進村入戶幫扶指導,開展農民田間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高產創建活動,積極推行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實用技術,創辦試驗示范基地,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提高農村土地收益。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