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嵐
摘 要:文章簡述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并探討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提升路徑。青年教師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高職院校要構建科學合理的青年教師培養體系,優化師資培訓機制,引導青年教師主動學習,盡快提高教學水平,同時讓其注重教學密切聯系科研,促進教學與科研雙贏。
關鍵詞:青年外語教師;教學與科研能力;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008-02
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指出要“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大學之本,在于育人;辦學之本,在于教師。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其專業水平直接關系到“雙高計劃”的有效實施。而青年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其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教育的未來。因此,提高青年外語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對于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具有重要意義,是當代高職院校應關注的一個重點課題。
近幾年來,國內學者十分重視對高校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研究。但國內的研究多集中于本科院校的教師,對高職院校教師尤其是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的關注甚少,并且基于“雙高計劃”從教學和科研兩方面來探討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研究不多。下面以“雙高計劃”為背景,簡述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并從幾個方面探討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提升路徑。
一、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
提升青年外語教師的教學與科研能力,對高職院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和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影響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分為外部環境因素和內在影響因素。
1.外部環境因素
首先,政策支持不足,教師發展機制不完善。雖然一些高職院校設立了教師發展中心,開展了課程建設,但有時流于形式,缺乏相應的長效機制,沒有明確指出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途徑,導致青年教師缺乏完善自我的良好發展環境。英語是公共基礎課,部分高職院校對其重視程度不夠,投入較少,這不利于青年外語教師能力的快速提升。其次,崗前培訓不系統,學校幫扶機制流于形式。青年教師在入職之前大多只接受過短期的崗前培訓,而短期的培訓對其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十分有限,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還有一些青年教師自身對崗前培訓重視不夠,導致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就目前來看,高職院校的幫扶機制往往流于形式,難以幫助青年教師不斷成長和發展,不能滿足青年教師個性化、專業化發展需要。再次,青年教師待遇偏低,生存壓力較大。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資歷淺,職稱晉升難度較大,申請大型科研項目的難度也大,待遇較低。同時,青年教師往往承擔著比較繁重的教學任務,教學科研壓力較大。面對這些壓力,一些青年教師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去,缺乏對自身專業發展的系統思考和有效行動。最后,高職院校評價機制不完善。一些高職院校偏重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認為科研能力的提高自然會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這樣的氛圍導致部分青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使得教學與科研能力失衡,不利于教學能力的提高,阻礙青年教師的全面發展。
2.內部影響因素
首先,青年外語教師自身準備不足,職業發展意識淡薄。高職院校多數青年教師是畢業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對角色從學生到教師的轉換有些不適應,職業發展意識淡薄,這會導致其不太重視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缺乏對自身發展的統籌規劃,忽視長遠的專業發展。其次,缺乏有效的幫扶機制。青年外語教師工作經驗較少,教學技能不足,往往是在摸索的狀態下開展教學工作,很難有效實現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更無暇把教學科研能力的發展與提升作為核心任務。部分院校安排了帶教老師,但這種幫扶機制的形式大于實際效果,并且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收效甚微。最后,科研方向不明確,團隊合作意識淡薄。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大多接受過研究生教育,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步入工作崗位之后,缺乏獨自進行科研的經驗,對研究方向和本領域的學術動態不明確,對科研環境不熟悉,這容易使其產生畏難心理,導致科研積極性不高。此外,部分青年教師的團隊合作意識比較淡薄,難以融入科研團隊,單單依靠個人力量進行科研,效率低下。
二、高職院校青年外語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提升路徑
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雙高計劃”,構建科學合理的青年教師培養體系,優化師資培訓機制,引導青年教師主動學習,盡快提高教學水平,同時讓其注重教學密切聯系科研,促進教學科研雙贏。
1.構建科學合理的青年教師培養體系,優化師資培訓機制
高職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深化教師培訓工作,建立“傳幫帶”機制,通過教研室集體備課、磨課,開展教學技能大賽等活動,幫助青年教師成長。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崗前培訓制度,尤其是增加實踐環節。比如讓青年教師開展模擬教學,進行同行評課等,提升培訓的實用性,為青年教師今后的教學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開展“以老帶新”活動。可以請擁有豐富教學科研經驗的老教師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讓其深入青年教師的課堂進行聽課,并給予有效反饋,協助青年教師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學校也要加強教學考核和管理,出臺相應的獎勵辦法,激發青年外語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最后,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師長效培訓機制。高職院校可以定期聘請名師開設專題講座,舉辦教學研討會、教學技能大賽,或推薦青年教師外出參加助教助研活動,為青年教師提供指導和幫助,拓展青年教師的視野,使青年教師了解最新教學動態,增強青年教師間的溝通與交流,讓其學會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