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海
摘 要:教師要從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優化教學方式,構建高效課堂。文章從加強學習、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突出主體,科學設計、因材施教,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組合等幾個方面探討教師該如何優化教學方式,構建高效課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課堂教學探索出一條新路。
關鍵詞:教學方式;高效課堂;優化;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110-02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權威的身份置身課堂,使課堂教學成了教師的“個人秀”,使學生失去了很多參與課堂的機會。如何讓教師從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走出來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學習,轉變觀念
教育教學的重點就是要針對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有深刻的理解,明確教學目標,進一步完成教學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層次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育教學,對每一位學生都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換句話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教學內容分解成不同的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教學目標分解為一些小目標,逐步完成這些小目標,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首先應當明確教學任務,深入分析教材中的知識點,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掌握。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按照教材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難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了解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有目的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引導學生順利學習教材中的重要內容,以此加強學生的學習觀念以及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要注重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了解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徹底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觀,在課堂上強調全體學生參與,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教師要將高高在上的師生觀轉變為和學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師生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認識到,課堂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舞臺;課堂不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全方位引導學生獨立發展的場所。教師應積極采取新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掌握課堂教學內容,不但要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還要讓學生能夠與同學一起進行合作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尊重學生,突出主體
教師要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是教師責任減輕,相反是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高超的教學藝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想讓課堂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給學生足夠的空間進行學習,讓學生能夠針對一些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時,不但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助于學生有效掌握課堂知識。獨立思考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就可能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所以,當教師提出問題之后,一定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體會、揣摩、感悟,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其次,在課堂上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與討論。課堂上,教師既不能使一部分學生成為課堂上討論交流的“貴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學生淪落為討論交流的“奴隸”,而應把他們視為有成功希望的個體。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同一個問題,對于一部分學生很可能回答起來很容易,但對于另一部分學生來說,回答起來就很困難。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互相討論交流,他們可以充分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互相取長補短,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解決許多問題。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在大量的練習中突破這些難點,這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實踐證明,經過學生之間充分的討論和交流,學生不僅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還可以開發思維,激發學習的興趣,享受學習的快樂。
最后,教師要加強課堂引導,讓學生高效學習。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討論與交流,課堂氣氛會非常活躍,但部分教師擔心學生在課堂上太活躍,會導致課堂秩序混亂,課堂難以駕馭。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課堂引導,合理設置課堂教學內容和討論問題。同時要在課前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學生認識,讓學生在課堂上勇于合作交流,樂于合作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與交流,尊重學生的學習和感受,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課堂充滿活力、富有實效。
三、科學設計,因材施教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所教授課程的特點、所教班級的特點以及所教學生的特點,充分運用自身的教學智慧,打破過度依賴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對自己教學思維和能力的限制,積極主動地去創新教法,機智靈活地去處理課堂中的突發情況,并運用獨特的個人魅力去影響學生,讓課堂充滿智慧和情趣。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用更高的層次和更寬的視野來把握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按照教育規律對所教授的內容進行分解、揉和、再分解,使教學過程簡單明了,課堂結構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使學生對學習過程充滿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在指導學生的學習能力上,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由于學生現有的學習能力及學習方式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考慮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特點,還要尊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注重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性格特點,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為每一位學生制定有效的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特點,轉變自身在課堂當中的角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進一步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根據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真正帶動起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進一步開展自主學習,還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此來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才能讓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從而奠定學生終生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