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育金
摘 要:學校要基于核心素養理念,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改革道德與法治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明確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文章闡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教師要明確學科教學目標,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展現學科知識的趣味性與理論性,實施信息化教學模式。
關鍵詞: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143-02
教師不僅要傳遞給學生學科知識、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對他們實施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文化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將來能夠成為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學校要基于核心素養理念,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改革道德與法治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明確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無法正確定位教學目標
在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缺乏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把握與理解,無法掌握一些難點、實質性的學科內容,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晰,沒有把學科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融合在一起,教師只是憑借以往的教學案例來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根本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2.缺乏全面的教學組織與準備工作
當前,部分教師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屬于副科,把所有的關注點放在語數外主學科中,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缺乏全面的教學組織與準備工作,對于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到的民族教育、生命教育、思想教育、品德熏陶內容缺乏重視,教師只是把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材料,沒有對現有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無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3.教學過程形式化
基于核心素養教育模式,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的互動化、多元化,把學生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主體,但是實際的學科教學工作中仍然存在教學過程較為形式化的問題,教師還是習慣采用一言堂的形式,在教學活動中完全缺乏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只是把自己的教育觀念灌輸給學生,學生缺乏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機會,導致課堂教學氛圍較為單一、枯燥,學生對于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完全缺乏主觀能動性。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完全忽視學生的觀點,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權威的,缺乏對學生的肯定與鼓勵,長此以往,讓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
4.無法展示學科德育優勢
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蘊含著較多的德育素材,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根本沒有展示出學科德育的優勢,只是關注學生對于教材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深入去挖掘教材中折射出的信念教育、愛國教育、情感教育等,只是按部就班講解教材中的案例知識,學生對所學知識缺乏深層次的感悟,無法鍛煉自身的學科思維能力。同時,教師也忽視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實踐性特征,沒有把教材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整合在一起,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1.明確學科教學目標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要明確學科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任何一個學科都具備自身獨特的教學價值與教育使命,由此,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要注重統一,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教育特色、學生認知水平,合理設定教學目標,讓教學目標成為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導向。在設定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之前,教師需要全面研讀新課程標準,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形成完整、宏觀的認知,從中來梳理教學觀念、學科性質,進一步了解教育專家的實踐導向,以此來保障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的科學性,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過程中,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思想,樂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增強他們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能夠更好地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同時,教師在設定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倫理、情緒、智力、體力的融合,幫助學生逐漸完善自我,注重教學目標的指向性與全面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儲備更多的社會常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之下,充分展示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優勢。
2.做好教學準備工作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要講解教材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素養,這些都要建立在了解學生、認識學生的基礎上,教師要全面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對于學生的接受特征與認知規律有全面的把握。教師要不斷提升綜合專業素養,在教學準備工作中,不僅要編寫教案、教學計劃,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一些先進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手段,利用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來提升自我,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更具活力。教師要改變以往的道德與法治備課形式,要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前備課活動中,從中了解學生對于當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掌握程度,融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學習需求,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案更加具備指向性、目的性,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教師要多搜集一些課外道德與法治知識,實現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融合,選擇一些學生能夠理解、感興趣的道德與法治案例知識,讓他們在研讀教學案例的時候,擁有較強的共情能力,深入剖析道德與法治案例,從中總結經驗與教訓,約束自己的行為意識與言行舉止,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
3.展現學科知識的趣味性與理論性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結合道德與法治知識,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社會化的實踐體驗活動,把一些真實生活情境融入到課堂實踐活動中,并且要尊重學生之間在理解、學習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分層設定情境教學任務,讓學生能夠在感知生活與社會的時候,加深對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領悟與學習。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要注重教學活動的啟發性與思維性,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既能夠全面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還能夠增強成功的學習體驗感,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激發問題意識、實踐意識,勇于表達自己,認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教師要不斷豐富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可以用角色扮演法、小組合作法、競賽教學法等模式,讓學生對相應的議題進行探究與分析,讓學生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鍛煉團隊合作意識、語言表達能力等,開展趣味性、多元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