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
摘 要:思考與辨析,可以讓學生抓住事物本質,對復雜關系問題做出客觀的推理、辯證、分析和判斷。文章立足于思辨性和深度學習理念,從學生思維品質與核心能力的發展角度入手,提出了《道德與法治》融合“思”“辯”的深度教學路徑,以期通過價值引領與實踐導行,培養學生自我思考和辨析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解釋、論證中,掌握豐富的知識技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思辨能力;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以理解、領悟為目標,要求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主動銜接已有知識經驗,批判性地探究知識要點。為了培養學生客觀、縝密、全面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應圍繞學科特點,融入“思”“辨”兩個核心要素,引導學生在多樣、深刻的學習體驗中,對所學知識進行細致謹慎的推理、分析和論證,讓學生在內省、反思與建構中,能夠基于自身的邏輯性推理和判斷,透過事物復雜的表面現象,辨別是非善惡,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獲得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終身發展的思想道德素養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一、尋求解決方案,深層理解推導
《道德與法治》作為培養學生德性品質、法治觀念、科學精神的價值觀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邏輯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思維習性,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穿過事物表面,從本質規律入手展開深入探索。
例如,教學《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什么是白色污染?”“塑料制品廣泛應用的原因”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了解塑料制品的性能,認識到白色污染對環境的巨大破壞。“思辨”核心在于探索、質疑、反思和論證,解釋問題不能浮于表面,教師巧妙設置話題,如“怎樣讓塑料從生活中消失”“學校、家庭如果沒有塑料制品會怎么樣?”啟發學生結合真實經驗,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環境問題,探索“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問題:“你能為減少白色污染做出怎樣的貢獻?”組織學生集體討論,體會環境污染的現狀,自主制定“污染減速方案”,促使學生在層層遞進問題探索中,找到切實降低污染的有效方法,形成深刻的環保印象,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
二、主題情境探究,條理分析判斷
思辨的基礎是正反,是矛盾,課堂中有辯證,有思想,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才能讓學生正確認知自我,樹立健康生活觀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機融合情感態度,把因果關系聯系起來,將學生置于真實、有意義的探究情境中,引導學生在現象和本質的整體反思、探究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例如,教學《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時,教師為學生展示“行人闖紅燈”“有序的交通”“安靜的圖書館”等具有鮮明對比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在從交通、社區、商場、公園等特定的情境中,比較、討論生活中不文明的行為。教師:“設想一下社會生活沒有了秩序,會出現什么后果?”“安靜的圖書館吵吵鬧鬧會怎么樣?”讓思想道德觀念進入精神世界,推動學生將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去思考、解決問題。教師:“回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不文明的行為?”“怎樣保持舒適文明的公共生活?”“你可以列舉出遵守公共秩序的清單嗎?”組織學生反思、分享生活經歷,以“文明行為踐行者”的身份,將知識轉變為素養,樹立遵守社會公德,共建美好家園的理想信念。
三、呈現真實案例,邏輯推理驗證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呈現一則真實報道或案例材料,提出相關問題,啟發學生從邏輯層面找到問題隱含因素,讓學生在整體性、邏輯性的案例推理分析中,將各種因素與自己的經驗、知識融合,拓展思維廣度和深度,抓住事物現象內在本質規律。
例如,教學《應對自然災害》時,教師向學生提供泥石流、滑坡、洪澇、旱災、病蟲害等對我國影響最廣的案例材料并問:“哪些自然災害造成損失比較大?”“造成這些自然災害的原因有哪些?”為學生建立自然災害成因的分析思路,引導他們在一連串的問題推理中,分清生活與事物之間的相關聯系,學會應對自然災害措施,樹立用行動保護地球、預防自然災害的環保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思辨是學生對原因推理、分析、判斷的思維活動,如果僅從生活經驗、認知層面展開思考,學生只會形成淺顯的認識,難以感知防御自然災害的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融合行動能力、邏輯推理、知識認知,引導學生在自然災害案例材料的調查、搜集中,不斷銜接整合經驗,擴大認識,從氣候、土壤、地形、河流、植被、廢水、廢氣、濫砍、濫伐、亂扔垃圾等角度,了解造成自然災害的原因,并由此歸納得出問題結論,樹立減災、防災意識,真正做到保護環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四、聚焦時事評論,增強法律意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組織一場關于社會熱點的辯論,讓學生在熱情、激烈的觀點碰撞中,論證、檢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手機的作用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結合學習要點,指導學生收集資料,準備論據,豐富知識儲備。
例如,教學《知法守法,依法維權》時,教師組織開展“面對校園欺凌是否應該反抗”的辯論會,在學生進行充分辯論之后,教師參與其中進行互動,總結最后的辯論結果。甲方:“面對欺凌,要勇敢反抗,向校園欺凌說不!”乙方:“不應該反抗,要避免受到更大的傷害,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甲乙雙方經歷了一番唇槍舌劍后,共同陳述觀點,歸納、總結經驗,深刻認識了校園欺凌的嚴重危害。
五、情感角色互動,質疑反思評價
教師要以事實為依據,注重互動、體驗的思辨方式,引導學生根據感性經驗,主動參與課堂探究,聯系理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思辨”是學生對已有觀點、信念再反思、再判斷的過程,它質問已有的知識和決策,強調學生再次經歷邏輯和辯證,探尋公正、合理的決定。
例如,教學《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時,教師將教學內容劇情化,指導學生組成“浪費現象調查小組”,分別扮演群眾、調查員、記者等不同角色,通過觀察、采訪、查閱資料等方法調查身邊“潛伏”的各種浪費現象。教師設計調查問題:“我們看到有哪些浪費現象?”“這些浪費行為的危害?”“產生這些浪費行為的原因?”“怎樣減少這些浪費,說出我們的建議。”引導學生從水、電、氣、飲食、衣物等方面,以“反對浪費、提倡節儉”為主題,發表自己獨到的認識與觀點,正確認識浪費,了解浪費造成的危害。教師:“請設計一幅宣傳標語,把你關于勤儉節約的觀點傳達給大家。”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操作性、實踐性角色活動中,相互傳遞信息,主動聯系理論知識,反思、分析、質疑,將思想認識轉化為文明行為與道德素養。
總之,《道德與法治》包含著道德、法律、心理、國情等多領域知識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密切聯系社會現實,創設多元、思辨的學習話題,引導學生在深入參與、體驗和反思中,對復雜問題進行討論和辨析,主動建構思想道德認識。深度學習是學生基于內部動機的參與性、主動性學習,教師要利用豐富的情境素材,觸及學生的情感、意志,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讓學生在熱烈、積極、活躍、深刻的思考體驗中,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具備高尚思想品質和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朱希杰.探究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J].環球慈善,2020(1):1.
[2]程順義.基于情境教學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3):222.
[3]路云.基于學科思維能力下的思辨課堂[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4(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