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鵬 孫建冰 花妙林
(復旦大學體育教學部 上海 200433)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提出“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汲取世界優秀體育文化,體現時代性、發展性、民族性和中國特色”。要體現出時代性、發展性就是要做到與時俱進、可持續發展,而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現在的教學理念相背離。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如翻轉課堂、雨課堂、交互式電子白板等,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學生主動性、參與性,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形成一種動態體育。基于“以學為中心”的理念,課程重心將由教師逐漸轉變為學生。課程依據“一致性構建”原則和“整合性課程設計”理論基礎進行了重新設計,將學習目標、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三者重新設計與規劃,以更好地促進教學效果。
2008年,葛國政對我國高校龍獅運動課程與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顯示,體育類院校主要開設專業選修課或必修課,有自己編寫的大綱與教材;而普通高校主要開設公共選修課,缺乏相匹配的教材與大綱。普通高校普遍缺乏師資、器材、場地等,教師在教學上注重技術教學,缺乏理論教學與合適的評價標準。2009年,有研究顯示,在寧波地區普通高校開展龍獅課程的普及率較低,受到了領導重視程度、師資、經費場地條件與器材等因素的制約。此外,江蘇、廣東、湖南、河南等地區都存在相同的問題。隨著龍獅運動的發展,開展龍獅項目的高校數量不斷增加,龍獅師資數量不斷增加,但是依舊不能滿足所需。相匹配的教材、領導重視程度、師資與場地依舊是近年來制約高校龍獅課程開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國內龍獅課程體系相對不夠完善,也有部分高校只有龍獅社團,并沒有相應的通識選修課;部分學校開設龍獅選修課,考試多以規定動作為考核內容,測評形式單一。有研究者提出應當基于學生的能力,不能僅停留在技術模仿階段,應該深入地引導學生了解舞龍舞獅相關知識,實現教學內涵突破,龍獅課程中也應當融入武術、舞蹈的教學。也有研究調查顯示,大部分院校采用“教—練”的傳統教學形式,學生較為被動,更多的是基本技術與基本套路的學習,評測也多注重學生對于基本技術的掌握,而學生自編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剛剛得到關注。另外一項調查研究也顯示,龍獅課程的教學方法較為傳統,學生不能夠深層次理解龍獅文化內涵,教學評價也較為片面、單一。對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正確的課程目標和教學愿景與教學內容、方式有著直接的聯系。
設計相關問卷并對已上課程的學生進行學情分析,“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修改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活動、學習測評,對教學大綱內容、框架等也進行相應的修訂。通過1年的教學實踐,檢驗學習活動與學習評測是否具有一致性,課程結束時以訪談形式收集學生對教學的意見或建議,同時使用問卷進行教學效果綜合性評價。結合綜合評價中反映的問題、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對課程大綱及教學活動進行再修訂(見圖1)。

圖1 課程設計流程圖
課程改革時基于“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重點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及課堂中的能動性,課程設計的側重點在于教學活動的設計與考核。學習活動主要包括增加了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與練習、線上學習、課后作業等。通過角色扮演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基本動作學習時按照人物特點設定角色定位,在龍頭帶領下進行練習,相互幫助與提醒,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更好地達到掌握運功技能的目標。在課程自編套路考試中將小組中的學生分為導演組、編劇組、音樂組等角色,使得學生發揮所長,充分挖掘龍獅文化,將體育與藝術、文化結合在一起;小組討論與練習,主要應用于動作練習與套路編排中,練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自身問題、他人問題,并及時提出,通過討論進行解決;課堂中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進行小組討論并解決問題;通過線上學習彌補理論學時少的問題,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完成視頻賞析、自主學習等任務。課程考核設計測評量規,可引導學生學習,形成總結性評價,可以間接性地對課程目標進行測評。
根據一致性建構原則,將目標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3.1.1 核心知識
該環節的學習目標包括:(1)列舉舞龍、舞獅中的基本動作術語與動作要領;(2)了解現代龍獅競賽規則,并能初步對表演套路進行評分;(3)描述龍獅起源與發展,并能夠區分不同區域的龍獅運動特點;(4)描述案例視頻中舞龍、舞獅的編排,并掌握舞龍、舞獅套路編排規律與原則。
3.1.2 學以致用
該環節的學習目標包括:(1)學期末時,學生能夠結合音樂編排具有一定故事性或者文化內涵的套路,并且成功演練;(2)學生能夠在校運會等公眾場合展示龍獅舞。
3.1.3 觸類旁通
該環節的學習目標包括:(1)學生能夠掌握運動規律,并通過生理學、解剖學等多學科認識舞龍、舞獅及其他體育運動;(2)學生能夠比較及分析案例視頻優點與缺點,并整合多元素融入龍獅課程。
3.1.4 人性維度
該環節的學習目標包括:(1)鼓勵學生發現舞龍、舞獅過程中自身出現問題的原因,引導學生編排符合內心想法、審美的表演套路,鼓勵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最大程度詮釋角色內涵;(2)在小組練習中,能夠與其他成員達成相適應的協作,鼓勵學生在學習與練習過程中增加交流,在練習過程中能夠發現并提出其他隊員出現的問題。
3.1.5 志趣情懷
該環節的學習目標包括:(1)學生能夠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并將其傳承與發揚;(2)在以后的學習與活動中,能夠指導他人進行體育運動、體育表演。
3.1.6 學會學習
該環節的學習目標包括:(1)有能力主動參與龍獅社團等組織,參與表演與比賽,與其他隊伍建立交流,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2)有能力將其他學科與龍獅課程相結合,進行多方面延伸學習,例如,中文系學生可以挖掘龍獅文化,形成系統的文化綜述,提升文化自信;理科生可以進行力學分析,通過理論指導實踐,改進部分舞龍動作結構。
原始的課程目標更多傾向于學生能夠掌握龍獅基本技術、增強體質,改革后從認知、技能、情感3個目標著手,不僅重視技能與認知目標,使學生掌握基本動作并具備一定的編排與鑒賞能力,了解龍獅運動的基本規律與運動特點,還重視體育與文化、藝術的結合,提高自身的藝術表現力,提高自身家國情懷、文化自信與民族精神,總體上提高與拓展了課程目標。
在練習與討論中提高對龍獅運動的認識,準確地掌握動作技巧與運動特點。團隊建設主要應用于理論課與課堂熱身活動中,通過團隊競爭與協作,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學會統籌兼顧,提高領導與執行能力。將龍獅精神融入到團隊建設中,通過團隊建設提高學生對龍獅精神的理解。理論課通過團隊協作完成“龍獅旗幟”,使得學生在實踐中結合所學知識與自己的理解,繪畫龍獅宏圖,寫龍獅對聯,充分體驗龍獅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在教學方式上增加了線上教學,將理論學習及視頻賞析內容放置于學習通,學生課余時間進行線上學習。通過視頻賞析,主要觀看民間、競技比賽的龍獅視頻,使學生全方位了解龍獅文化,從老一輩的文化情節到現代的競技龍獅,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通過視頻,也使學生結合競賽規則,通過視頻對比,能夠初步鑒賞龍獅運動的魅力。整個課程的學習活動圍繞學習目標進行,豐富了學習活動,一改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
學習測評將依據教學目標進行全方位設計,包括龍獅理論考試、基本技術評定、自編套路考評、身體素質測試、發展能力評定(平時分、對龍獅文化理解)。理論考試主要測評學生對運動相關理論的了解,以及對龍獅文化的認知;基本技術測評主要測評學生對龍獅基本技術的掌握;自編套路主要測評學生對龍獅文化的發掘及編排能力、藝術表現力;身體素質測試主要包括中長跑、50m沖刺跑、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項目,對學生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進行評定;發展能力評定主要對學生上課表現及出勤率進行考核,其中增加了學生對龍獅文化的認知評價,對學生完成的“龍獅旗幟”進行評分,學生之間進行互評,以及學生自編套路的文字說明,包含了主題、主題背景、主題內容,教師對相關內容進行評定。對于主觀評分的體育項目,一改之前的考核方式,設計相應的量表,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考試的評分表格設計與修改考試的編排套路,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考試得分相對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