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靈欣
【摘要】初中生正值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正當其時,不僅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也符合當前國家倡導的“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那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呢?本文結合課題研究就初中《道德與法治》過程中德育滲透的的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滲透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明確指出,初中生參與社會公共活動的意識逐漸增強,學校需要在這關鍵時期養成他們良好的道德素養。這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在初中階段給中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意義。然而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在德育滲透上始終效果不明顯,一些教師把《道德與法治》當作一般的文科類學科來教,認為《道德與法治》無非就是要多讀多背,至于在新課標和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創新教學方法來進行德育滲透根本沒有研究過。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滲透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理念跟不上
當前不少《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理念依然停留在應試教育上,認為學生的道德品質與學習成績成正比,學生學習成績好道德品質自然也就好,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過多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不夠主動。
(二)道德實踐被忽視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當前的《道德與法治》學科較之前的政治學科已經有了非常鮮明的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道德與法治》學科與時代、生活和實踐有機聯系了起來。但不少《道德與法治》教師對本學科的認識依然停留在表面的理論知識教學上,道德實踐活動的開展少之又少。
(三)教學手段較單一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非常有必要,因此,創新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來增強德育滲透的實效性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不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情境創設不夠生動,“讀”“背”“考”是多年不變的教學手段,導致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不高,師生互動欠缺,導致德育滲透的效果也不明顯。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
(一)更新教學理念,在主動參與中進行德育滲透
《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提升德育滲透的有效性。這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嚴格落實新課程理念,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初中生有較強的好奇心,課堂上自我表現的欲望比較強,因此,教師要想提升德育滲透的效率,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抓住他們的這一特性,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讓學生在自我表現中潛移默化地得到德育教化。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友誼與成長同行》的教學內容的時候,為了更好地進行德育滲透,我們可以這樣進行教學設計:把學生分成幾個課堂參與小組,把教學目標分解成幾個探究問題:
1.什么是友誼?
2.怎樣才能建立友誼和維持友誼呢?
3.怎樣的友誼才是有益的?
然后要求各個小組圍繞這幾個問題閱讀課本,同時結合自己對友誼的認識小組之間進行探討,最后小組統一意見,各小組都派代表上臺進行陳述自己小組的觀點,比一比哪個小組的答案是最具智慧的,根據各組的表現情況評選出“最佳探究小組”。這樣一來就把教師要講的德育目標推到學生身上去了,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了主動探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學生動起來了,比教師的“強灌”效果好多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還學會了合作交流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無形中給學生滲透了友誼在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創設教學情境,在直觀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指出,創建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獲得德育情感的共鳴,是進行德育滲透最有效的渠道之一。這句話言簡意賅地指出了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創建教學情境的重要性。當前不少道法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教師臺上講得自我陶醉,學生臺下卻聽得昏昏欲睡,學習興趣不高,德育滲透的效率就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我們的情感世界》這一課的時候,這節課的德育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那么,如何更好地把這個德育目標滲透給學生呢?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進行滲透。例如,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制作一個微課: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廣場上,響起了雄壯的國歌,國旗迎著朝陽冉冉升起。隨后在進行另外一個情境的創設:兩個學生A和B,A從B的書桌旁走過,把B同學的幾本課本給弄到地上去了,但是A同學并沒有幫忙收拾起來,也沒有給B同學道歉,為此B同學非常生氣。兩個情境創設完后,要求學生回到課本,結合剛才的兩個情境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再回到課本的理論,慢慢地就體會到了這兩個情境之間的差異。最后,教師再進行歸納引導,把學生應該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的情感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個問題點到為止。德育目標就這樣簡單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去了,教學過程輕松愉悅,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受到德育熏陶。
(三)開展德育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踐行能力
《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給學生提供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道德踐行能力也能夠得以提升。這句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實踐活動在德育滲透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德育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活動中活學知識,提升他們的德育踐行能力。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合理利用我網絡資源》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舉辦一次“網絡資源的利用訪談”活動,讓學生自己先去采訪周圍的同學、教師、家長等,采集一些他們使用網絡資源的大致情況,特別是要整理出不合理使用網絡資源的危害,然后分小組進行交流分享,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意見。這樣一來,學生在德育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覺悟到了合理使用網絡資源的重要性,同時也充分意識到了要形成正確的網絡生活意識。還可以在班上舉辦一次“合理利用網絡資源的重要性”交流分享會,把整個班級比較好的實踐心得在班級分享出來,教師在結合學生的分享加以德育引導,最后讓學生寫出一份調查報告。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把課文中的德育元素有效地與活動結合起來,學生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既滲透了德育知識又提升了學生的道德踐行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生正是“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有效進行德育滲透是《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一。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德育滲透的重要性,通過更新教學理念,優化課堂教學,開展德育活動,創設教學情境等教學手段來提升德育滲透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應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1).
[2]徐嘉婕.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提高德育有效性探究[J].成才之路,2017(16):16.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