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慧雨
【摘要】本文以“創設情境,在‘活動·探究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主題,提出以下三個教學策略:一是問題設境,群文驅動;二是實踐入境,評價展示;三是生活設境,情感遷移。以此來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中學語文;活動·探究;情境;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兼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而要培養這種能力必須依托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感悟語文素養,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活動·探究”單元的設置,正是為了實現統編教材對課程標準的要求。
設置“活動·探究”單元,目的是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語文實踐能力,使語文學習從課堂邁向實踐,由文本走向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語文的文化魅力。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創造”“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那么,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在“活動·探究”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筆者認為,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素養。
中學語文情境教學以情為線,以境為依托,把情感作為一個必備條件嵌入語文教學過程中。而“活動·探究”教學正是為了體現學生的情感態度。情感囊括了對知識本身的強烈渴望之情,也包含對語文人文素養的認同感等。如果在課堂中創設一個既熟悉而又特殊的情景,而這情境又能貼近現實生活,那么,就會具有濃郁的空間感情在境中。境中有情,情深入境,密切相連,學生的情感在設置的境中被喚醒和理解。而學生的探究和活動能力也得到提高,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從而達到文化的傳承和理解。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使三者結合起來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努力。
一、問題設境,群文驅動
所謂“探究”,即深入探討、反復研究。學生都是自主去學習這個單元的。他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會,從而投入到課堂設置的教學情境中,成為擁有語文學習興趣、語文學習自信心、語文實踐和探索能力的人。
“活動探究單元是目標、情境、活動的統一體,內容豐富多元,各個環節相互滲透,緊密相連。”其中的“任務一”就可以通過問題來設置情境。八年級的“新聞”單元中“任務一”的閱讀部分,可以從工具性和人文性兩方面來安排。工具性明確學生要了解新聞的各種體裁,進而掌握消息的基本寫法;而人文性明確學生能通過閱讀新聞報道,透過文字感受它展現出來的歷史情境。“情境”在“任務一”中的要求就是通過真實的報道,想像置身于那段歷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新聞報道的真實情境,并要作適當的指導,讓學生掌握新聞的六要素和主體內容,讓學生進入“情境”去聯想曾經存在歷史中的真實場面。最后,能夠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了解并體會新聞體裁的特點,形成更確切的思想。學習一種文體,要解讀文本的內容,還要深入探討文體的寫作特點。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感悟,進行反思、探究。在教學八年級下冊“演講”單元時,筆者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演講稿如何做到目標明確?2.演講稿如何做到有獨到、深刻的觀點和見解?3.演講稿語言表達技巧有哪些?如何正確控制聲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體態語的運用?筆者的做法是,首先要讓學生讀文本,教師加以引導,模擬演講。學生是沒有穿越回去的。但作為教師,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搭建與“演說現場”相類似的情境,還原演講現場,讓學生進行相對“真實”的模擬演講。
“活動·探究”單元的組文,篇章之間有著更為明晰、嚴謹的邏輯關系,所以,教學方式建議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類似文本的閱讀中,在分析、比較、整合、提煉中建構知識系統。統編教材的“活動·探究”單元,詩歌、戲劇屬于文學文本閱讀,而新聞、演講是文本和綜合實踐結合體。教師可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探究它們的文本秘密,掌握閱讀對策。教師在進行“活動·探究”學習時,第一步是文本閱讀指導,對這些課文的類型要具備一定的敏感度,可以設置表格,把整個單元的課文進行比較歸納,做清晰明了的對比,通過反復閱讀,概括、歸納和完善這些文本的知識點。比如,在對“新聞”這一單元進行教學時,可以設置表格,讓學生對比消息、新聞、通訊和報告文學的區別和聯系。這樣就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的歸納能力和提煉篩選信息的能力,實現思維的發展和提升。
運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對“活動·探究”單元進行學習,不僅是在改變學生的傳統學習觀念,也從一定程度上促進語文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在群文閱讀的不斷比較中,教師和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解讀出“活動·探究”單元文本的基本特性和相關性,從而能流暢地進行任務驅動教學。
二、實踐入境,評價展示
“活動·探究”單元改變了語文學習的方式,將傳統的文本學習與綜合實踐探究活動融合為密不可分的整體。這種改變不單單是促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變,而且還是對語文學習內容進行顛覆性的創新。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偏重文本解讀、品析的做法,且過去被視為課外活動、可有可無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一躍成為了語文課堂學習的主角,創新了語文教學的課堂。
“活動要吸引學生參與,還要盡可能貼近生活創設真實或擬真的,有意味、有挑戰性的情境。”如,教學“新聞”這一單元時,剛好遇上校運會,筆者直接讓學生做采訪。這樣的采訪更能激發學生的挑戰性,提高他們的實踐興趣。筆者當時讓學生根據校運會的項目,分組活動,選好主題和項目,選擇采訪對象。采訪對象可以是獲獎的同學,也可以是參與校運會的同學,亦或是熱門奪冠的同學,或者是黑馬爆冷的同學,等等。并要根據自己的選擇列好采訪提綱。這種親身實踐的經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是校運會的參加者,也是校運會的采訪者。學生進入自己設置的生活情境,通過兩種角色的變換體驗,更容易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再如,教學八年級下冊“演講”單元時,筆者讓學生自行組合,自行上網查找所需的資料,自行撰寫演講稿,自行排練演講,最后分小組進行演講比賽。班級比賽優秀者可被推薦來參加年級的演講比賽。主動權掌握在學生的手上,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充分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實踐探究能力。這一次次的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促進了人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