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春足
【摘要】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尤其是閱讀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應把閱讀教學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給學生留足閱讀空間。所以,要想上好新教材,指導好學生閱讀,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認真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本文從解讀標題入手,提出了誦讀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的觀點,并認為理解詞句是解讀文本的突破口,進而論述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以及有目的地閱讀的重要性。
【關鍵詞】部編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終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閱讀教學在每個學段都顯得尤為重要,而部編版的小學高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則占比相當大,可見其對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尤其是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期待。《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閱讀教學的性質,它是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過程,這個過程少不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而理解語言文字不僅需要學生的親身體驗,更需要教師進行有效地指導。如果教師的閱讀方法指導得當,那么,學生感受、理解、評價和欣賞文本的能力就能較快地提高。
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小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做出正確的指導:
一、把文題作為重要抓手
文題即文眼,透過文章的題目就能洞察文章的靈魂,抓住了文章的靈魂就使得閱讀如同按部就班、有章可循。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對文題進行充分的研讀,為彰顯題目的重要性,教師很有必要把題目認真地板書并讓學生齊讀之,進而讓學生歸納整理從題目當中所獲得的信息。尤其是記敘文,不管是寫人還是記事,寫景還是狀物,從題目入手,一般都容易窺探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甚至是中心思想。例如,部編版六年級的《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從題目中的“壯士”一詞就可知道“壯烈犧牲”之意,從而推知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記敘五壯士在狼牙山上的英雄事跡,進一步分析就可以得知課文正是表現狼牙山五壯士不畏強敵、英勇善戰、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和無私忠誠的愛國情懷。古詩的教學更是如此,因為透過古詩的題目就能了解到詩的題材(如,送別、邊塞詩等)、記敘的要素以及作者的情感態度。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題目當中包含了時間、地點、事件等信息:“送”是送別詩,“望”思鄉詩,學生如果能夠理解題目的這些關鍵信息,那么他們對整首詩的思想內容也就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全詩內容并進行粗淺的賞析。因此,教師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審題”入手去在閱讀文本,會使閱讀教學事半功倍。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可能不少教師都忽視了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環節,造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讓學生自主誦讀成為重要的教學環節
對“課堂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老師是配角”,大家已經形成了共識并視為“鐵律”,如果教師一味地占據課堂,講得越多效果越差。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妨變“講解”為“體驗”,鼓勵學生多讀多悟,在誦讀中去感知文意,在誦讀中把握主題思想。把誦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誦讀?
首先,做好誦讀準備。所謂準備,就是要引導學生清除閱讀中的被稱為“攔路虎”的生字詞,讓學生在自主預習時借助查閱工具書和資料等方式去完成,既能為后續的朗讀做好準備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其次,要制定朗讀計劃,計劃應包括初步感知、細讀精讀兩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拿到一篇文章,首先來個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然后梳理文脈,進而細讀和精讀,分清文章詳略,分析重點內容,把分析與朗讀緊密結合起來。如,教學《橋》這一課,宜讓學生帶著問題誦讀課文,并找出相關語句細細品讀。問題任務群設置為:①文章寫老支書如何進行營救村民的?②老支書對待自己兒子的態度又是怎樣的?③作為老支書和父親雙重身份的主人公在生死抉擇面前有著怎樣的心理,體現了什么樣的精神品質。明確任務之后,再來讀相關語句,學生就能逐漸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并與之產生共鳴,升華情感,獲得品讀的愉悅。
三、從對文章重點詞句的理解中獲得突破
特級教師于永正曾指出:語文教學的亮點和語文的味道蘊藏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讀里。可見,學生理解詞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對其核心素養之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的培養。《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高年級學生要“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詞句的作用”。其實,課標已經明確了推知重點詞語作用的方法有兩條,即“聯系上下文”和“聯系自己的積累”。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落實課標要求,教給學生這兩種方法,引導學生去找出并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
如,《少年閏土》一文中“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許多新鮮的事”。如何理解“新鮮”呢?是指“食物沒有變形變質”,還是指“空氣不混濁”?又或者是指“少見而稀罕的事物”?聯系上下文才能確定是第三種解釋才合理,它是指閏土捕鳥、看瓜等“少見而稀罕”的事,因為這些事“我素不知道”,因此,感到“新鮮”。
高年級學生由于有了更多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對于課文中某些詞語的理解也就不只是從字面來理解,如果教師加以引導,相信學生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更好地理解詞語。如,《匆匆》這一課中的“匆匆”,引導學生借助于生活中可見可觸的事物如薄霧或洗手來理解,“匆匆”一詞指的是“時間過得快”之意。薄霧,每個學生都見過,洗手,每天都是進行時,如果學生能結合自己生活中所見所感或親身經歷的事件去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那就會容易得多了。
四、讓默讀成為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個學段的默讀目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默讀相對其它讀的方式來說速度更快,因而效率更高,效果更佳,所以默讀作為讀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在拋出問題后,應該引導學生正確默讀。正確的默讀不會因為時間過長而讓學生有疲累感,而且更有助于學生集中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然而,很多學生由于沒有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較低的默讀水平,較慢的默讀速度以及默讀過程的不專注,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們讀的效果。實踐證明,如能做到如下幾點,默讀的效果將會顯著增強:一是做到不出聲,不動嘴,不指讀。這也是課標的具體要求,教師要經常強調這“三不”;二是默讀與思考相結合,帶著思考問題默讀可以避免分神,且思考能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甚至提出質疑;三是在默讀中養成圈點的習慣。圈畫的過程其實也是落實思考重點、整理思緒的過程。教師要在長期的訓練中使學生養成圈點畫寫的習慣,這是對學生終生學習的有益的默讀方法之一;四是跳讀,做到一目十行。古人云:“讀書要不求甚解。”其實就是追求閱讀速度,才能博覽群書,略知大意即可。默讀不僅要求精更要求快。
五、咬定“目標”不放松
如何指導學生閱讀不盲目,首先要讓學生知道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選擇自己感興趣、有研究方向的閱讀材料,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擾,然后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實現自己的閱讀目標,從而學會“有目的地閱讀”,在閱讀中提質增重,咬定“目標”不放松,在博覽群書中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
如,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對“有目的閱讀”進行了科學有序的規劃,如,《宇宙生命之謎》中呈現出的某學生的閱讀目的、思維過程,和課后練習的引導交流,給教師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提供了范例。尤其在引導課外閱讀時,不僅教師要有目標,學生也要有明確目標,這樣才能避免教師瞎指揮,學生在渾水摸魚,須知同一個閱讀對像,讀者的目的不同,他所關注的內容、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同,要聯系自身的學習實際自選閱讀內容、方法和策略。
綜上所述,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而閱讀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在“授人以漁”上下功夫,方能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陳影.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微[J].教育教學刊,2012(4).
[3]黃息芳.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研究[J].語文學刊,2014(6).
責任編輯? 梁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