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堅
摘 ?要:新時期,教育工作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使數學學科受關注度不斷提高。小學數學不僅十分基礎,也事關學生思維能力、認知水平與學習能力發展。教師應探思如何降低知識理解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在生動課堂中,使學生具有知識學習成就感與滿足感。在此,筆者立足于新課改深入實施背景,淺要探究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提升教學效果的思考。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生活化;提升;教學效果
引言: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展開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探究,需要教師革新教學理念、轉變授課方式,并更關注小學生的課堂學習感受。進而結合教學問題,促進多邊交流,使學生具有數學眼光,讓他們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1、新課改背景下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應當使學生感受數學與人類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學科價值[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促進教學生活化,將在無形中拉近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以學生更易理解的方式,鼓勵他們展開學習探索,使其具有數學思維,形成學習興趣,具有學科素養。從而優化教學效果,助力學生綜合能力協調發展,讓他們成為課堂教學工作的中心,具有知識學習獲得感與成就感。
2、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
2.1課程導入生活化,吸引關注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他們應用數學。教師應當做好教學激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他們的求知欲,為整節課的教學奠定堅實基礎。為此,課堂的導入要貼近實際生活,從生活問題出發,使小學生具有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來說,數學是比較抽象、難理解的學科,把這種理性知識設計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其對于接下來的授課內容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繼而展開認真的學習、探索。畢竟,課程導入是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必要前提,也是保障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促進生活化導入,將密切師生互動,營造生動課堂。
例如:在人教六年級上《位置與方向(二)》的教學中,教師用微課出示臺風預報:目前,臺風中心位于C市北偏東45°方向、距離C市950km的洋面上,正以30km/h的速度沿直線向C市移動。接著,使學生進行數學探索、獲取學科知識,在教師引導下,其能確定臺風方向,認識到該城市中哪一區域的市民應做好防范。立足生活應用問題,做好教學的激疑導入,有助于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
2.2課堂教學生活化,以激發興趣
為響應新課標號召,在教學中巧妙地植入生活化元素,有助于使學生具有應用意識與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所能擁有的資源,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使課堂教學與生活相密切聯系,可以從生活實際問題出發。與此同時,教師授課方式應該是靈活、多變的,教學氛圍應該是融洽的,以便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他們在解決現實問題的時候需要調用和重組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發揮小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擁有創新思維。
例如:在人教六年級上冊《圓》的教學中,讓大家分析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體都有哪些,為什么籃球、方向盤的設計是圓形的,讓學生感受幾何圖形之美。并可以提出:“如何才能知道我校籃球場中圓弧線的直徑與面積?”組織學習競賽活動,提升數學生活化教學的趣味性。從而在促進學生的想象、觀察、分析與實踐中,通過生活化課堂,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提高其運算水平。
2.3教學理解生活化,助思維發展
為了加強學生的數學理解,培養其核心素養,應促進教學理解的生活化。并且。這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認知水平與思維能力的協調發展,使其對數學學習產生好感。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必要性。要知道,小學階段大部分的數學知識,都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經常應會用到的。教師可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提取數學問題。改變以往地知識傳遞式授課,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形成數學學習經驗,使學生加深理解,培養其應用能力與探究意識。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克和千克》教學中,教師可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合作學習、動手測量不同物體的重量,在實踐中使學生形成直觀感受,具有初步的估測能力。接著教師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教學素材:“本周末老師去市集中買白菜,賣白菜的老爺爺說進貨價上漲,現在每噸白菜要1600元,還需要另外加400元/噸的運費。所以現在零售2元/斤,批發的話15元10斤,大家能算算一噸白菜爺爺能賺多少錢嗎?”通過學生自主探究,使其思考生活化問題,加深學生對斤、千克、噸間的轉化,促進學生形成生活化理解,提升教學效率。
2.4作業布置生活化,加強鞏固
為了實現深入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需設計生活化數學作業。課后作業的布置是為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進行知識消化。教師可布置更具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且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多樣性問題。
例如:在人教版《分數(二)》《扇形統計圖》《圓柱與圓錐》等知識內容教學后,可組織學生展開數學實踐活動,使他們選擇不同的小課題,感受分數的應用價值、調查家里的用水情況、發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并形成估測意識等。基于構建主義理論,創新學生的數學作業布置形式,讓他們通過搜集、匯總、實踐等,能運用數學知識分析、思考生活問題,感受數學的價值,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2]。
3、結語
總之,在新教學形勢下,促進教學生活化,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使他們具有探究學習、自主思考、深入探思意識,讓他們形成學科素養,從當前學習水平不斷地向更高層次邁進[3]。通過構建高效課堂,使學生具有數學理解,形成學科認知,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較為靈活的展開運用與問題解析,逐漸地形成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楊海梅.新課改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20(4):10.
[2]代紅,高治萍.以STEAM理念輔助小學數學教學——以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拓展應用為例[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9(7):15.
[3]徐林林.淺析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