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丙紅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政策和素質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中的全面貫徹和進一步的深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五項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已經成為了現階段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教學工作。而班主任作為一名與學生密切關聯的教育工作者,承擔著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責任,但由于教師的教學任務較為沉重繁瑣,在學科教學中結合德育教育已經成為了被現階段學校教學所認可和肯定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降低教師的教學壓力,還能夠更好的發揮學科優勢,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為此,本文將以學生德育發展的關鍵期,初中教學為例,探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結合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實踐策略,望能夠對相關教學工作者在培養學生德育和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上提供一些實質性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班主任工作;德育教育;教學策略
在當代初中學校中,有些數學任課教師不僅要承擔著數學的教學工作,又需要扮演班主任的角色,可以說,初中主科任課教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壓力是十分重大的。而德育教育作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點,如何做好本職教學工作的同時又能夠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變成為了初中數學班主任所需要探討和關注的教學課題。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在做好數學教學工作的同時,制定出一套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需求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案,促使初中學生既能夠學好數學知識,其道德素養和價值觀念也能夠得到良好的促進和發展[1]。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學生是一群脫離小學生稚氣,向高中生成熟發展的過渡群體,并且他們的普遍年齡處在12~15歲的年齡區間內,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有許多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網絡,但由于網絡上的信息較為多樣化,獲得的途徑也較為便捷,這就使得現代許多初中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還會被網絡信息干擾,導致有絕大一部分學生會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如,抽煙、逃學、出入網吧、聚眾打架等,如若教師不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后果將會更加嚴重。而班級作為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初中生每天80%的時間都要在學校度過,因此,在初中階段的學校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能夠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素養,規避外界因素帶給學生的不良影響,從而促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形成良好、優秀的道德品質,滿足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需求[2]。
二、初中數學班主任德育融入數學的實踐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資源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一種由教育部精心探討和創編出來最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資源,其中蘊含了大量的德育教學資源,但在以往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往往只關注了教材中知識的傳授與講解,而忽視了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導致學生無法通過學習初中數學知識而獲得德育的培養[3]。因此,作為一名新時期優秀的初中數學教師要擴大自身的教學視野,積極的挖掘與發現教材中德育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掌握基礎數學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如,在為學生講解圓周率計算時,教師可從圓周率的發現者祖沖之和劉徽的數學成就入手,為學生講述我國數學家的成就和歷史,讓學生認識到我國的對圓周率的數學發現要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并且在現階段的π值也是繼續沿用了我國數學家,劉徽和祖沖之的計算成果,甚至在當代人們將π≈3.14的數值稱為徽率,將精確后的π值稱為祖率,從而促使學生對我國數學家的敬慕之情,并在這種德育滲透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將數學家的故事滲透到數學實踐中去
數學是一門具有歷史性的學科,每個數學知識和數學原理都是由偉大的數學學家精心鉆研而得出的數學結論,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但由于在初中數學教材中為學生展現出來的都是完善的數學成果,對于這些數學知識背后的故事并沒有過多的描述,導致有很大一部分初中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無法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出現畏難和厭學的心理,在學習過程中不愿意主動的探索和解決數學問題。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的挖掘每個數學知識背后的故事,運用數學家的精神去打動學生,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給予學生精神力量[4]。
如,初中數學教師可為學生講解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的故事,并向學生推薦他的數學著作,讓學生發現陳景潤先生能夠在極為惡劣的學習環境下,憑借一盞破舊的煤燈和幾麻袋的草稿紙就能夠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中(1+2)這一著名的數學難題,讓學生對陳景潤的數學探究精神和對數學事業的奉獻精神產生敬仰和欽佩的情感,從而促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也能夠勇于克服挫折,敢于實踐和探索。
(三)將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融入到數學實踐中去
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教學內容,雖然初中學生尚未形成一個全面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但在初中數學縱向和橫向知識的聯系上卻大量滲透了這一思想。在縱向聯系上,從初一到初三數學知識的延伸上和數學知識的產生與學生生活的關聯中都充分表明了數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并最終還會服務于生活的道理;在橫向聯系中,可以通過初中數學數字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滲透對立統一運動變化上而辯證這一觀點[5]。
例如,在初中數學中的加法與減法的互逆運算以及正反比函數之間的性質對比等都可以充分的表明對立統一的這辯證觀點和結論。除此之外,初中數學教師還可以在為學生講解近似數和精確數時,通過講解數學概念來向學生滲透和融入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讓學生能夠站在數學視角上,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和問題,并能夠用唯物辯證的觀點去評價和解決問題。
三、利用生活元素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科的教學內容要在滿足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同時,反映出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由此可見,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數學的教學提出了更加嚴格和詳細的要求,并且這些教學要求要貫徹在數學知識的生成、數學結果的形成以及數學思想的滲透等一系列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若想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就要從實際的數學學科特點和具體的教學要求上入手,從而使德育教育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6]。
如,在學生學習“統計與概率”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生活中的元素,通過推斷和分析生活中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可能性,來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對事物的預判推理的能力。教師可以彩票為例,向學生分析現階段我國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的中獎概率,并為學生講解和描述生活中或新聞中因為中了一些蠅頭小利,而將購買彩票以求中獎作為唯一謀生途徑的人們家庭破裂的實際例子。這樣用日常生活中素材來豐富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既能夠讓學生對概率和可能性的數學知識形成全面深刻的認知,還能夠在其中滲透德育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天上不會掉餡餅”的生活道理,從而幫助學生抗拒賭博和中獎的誘惑,形成正確的金錢觀,領悟到只有勤勞才能夠致富的人生哲理。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既兼任班主任又兼任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者來說,在實際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并非是一件易事,因此,為了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師就必須充分的利用教學與德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活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揮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和主導作用,在滿足學生德育發展需要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胥根友. 數學史融入初中數學教育的實踐探索[J]. 學苑教育,2019,000(006):P.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