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瓊瓊
摘要:“課程思政”在當代高校教育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舞蹈教學內容的組織構建過程中,可以將古往今來的中國民族舞蹈文化進行貫穿,通過回溯、思考、品評、理解的方式,使當代中國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將傳統舞蹈文化的精神繼承和發揚,并借此深刻體會舞蹈文化中所攜帶的內涵氣息及精神主旨,對學生思想品格和價值觀進行解構與重塑。舞蹈教學內容的創新構建方式與“課程思政”內容深度結合,可以由此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動,使學生在學習中真切感受,得到更好的感知與啟發。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高校? 舞蹈教學內容構建? 融合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J7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1-0118-04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教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該進行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當前教育工作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針對“意見”所提出的內容,各級高校相繼開展了以“課程思政”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工作,并力求將“課程思政”內容與各個學科的教學工作形成互動融合。就高校舞蹈教學領域而言,“課程思政”的及時引入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與此同時,舞蹈教育作為一種美育教育的組成方式,也適于通過公共課程體系向所有高校學生進行推廣。新時代大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堅定的意志品質,并構建健康的社會觀、文藝欣賞觀和審美觀,以舞蹈學習為媒,體會“課程思政”的價值和意義。
一、舞蹈教學引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中國的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遙遠的古代歷史中隨人類社會的發跡和成長緩慢孕育。早在遠古時期,便有《云門》《大夏》《九歌》等宮廷樂舞。隨歷史沿革,舞蹈藝術無論在朝堂或民間草莽,均有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并形成了種類紛繁、形式多樣的舞蹈藝術積累。20世紀上半葉,舞蹈藝術通過現代教育體制進入到專業教學領域,并劃分為民族民間舞和古典舞等多樣化的類型,其中包含了中國各個地域、時期、民族所流傳的舞蹈文化產物,并在舉手投足間顯示出溢于言表的舞蹈藝術魅力。在新時代的今天,國家提出“課程思政”的教育方向,這對于舞蹈教學而言,顯然具有天然優勢。中國民族舞蹈文化中孕育了大量具有主旋律精神的文化內容,尤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所創作的舞蹈作品,更是著眼于祖國建設的方方面面,體現出中華民族厚重的人文歷史以及各民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偉大精神。
從當代社會文化環境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家提出教育領域的“課程思政”設想顯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雖然美育教育在中小學和高校教學領域中已然形成了常態化的推廣,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確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現象。對于美育教育內容的淺嘗輒止,對于文化藝術的誤讀或輕視,無形中造成了美育教育的失調問題。而從另一層面來看,具有商業屬性的音樂文化產業則發展的如火如荼。中國的流行音樂距今已經有四十年的發展歷史,尤其在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流行音樂通過虛擬網絡滲透到各種移動媒體終端,進入到學生的課余生活中。雖然絕大部分流行音樂作品本身的創作是十分優秀的,但是在每年數以萬計的作品中,不乏出現一些低俗的作品內容。而作為音樂文化產業的附屬品,各種明星的包裝、炒作、緋聞成為司空見慣的營銷手段,更有各種媒體的推波助瀾,不斷向青少年群體滲透。在這樣的條件下,無形中造成學生對于音樂欣賞觀、文化觀、社會觀認識的畸形。如果這一問題不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有效的控制,勢必會影響當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進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重大社會問題。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來自于傳統文化歷史中的精粹,也有許多由當代藝術家們所創作出來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視野寬廣,格調高雅,具有對社會深刻的感觸和由衷的表達呈現。以高校為陣地,以舞蹈藝術為媒介,可以將許多優秀作品向當代大學生推介,并在此過程中注入“課程思政”的內容,顯示出與時俱進的效果。
二、基于歷史文化視角的舞蹈課程內容組織
思政教育的初衷和根本目標在于對當代學生的塑造,這種塑造形式是全面的、全程的、由外及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空洞乏味的口號,也不是形而上學的虛無飄渺,而是一種從歷史走來的堅實腳步,一種由傳統文化和人文軼事所構成的實體內容。在以舞蹈學科內容為依托的“課程思政”內容組織過程中,有關傳統歷史文化的舞蹈藝術解構和視野是首要的。
首先,舞蹈基本的史學理論和發展沿革需要為當代大學生群體所熟知和了解。舞蹈藝術在各個朝代都有著代表性的表達方式,承載著不同時期中國舞蹈文化的積累和社會人文景觀。比如:唐代的歌舞大曲包羅萬象,顯示出天朝上國的氣度不凡;宋代舞蹈則更趨向于民間發展,與世俗文化的結合更加緊密。正是得益于對各種傳統舞蹈文化的研究和思辨,才形成了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風貌,將一種源自于漢民族審美意識和儒家中庸文化之道的舞蹈表現形成在當代社會創作并演繹。相對于西方芭蕾舞蹈在形態意象上的“開繃直立”,中國古典舞的形態美感在于“擰傾圓曲”。這種欲上先下、欲進先退的藝術表現方式,充分體現出中國文化哲理的獨到之處,也代表了中國音樂文化不可或缺的氣脈。
其次,中國舞蹈文化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氣質的舞蹈類型,這也是舞蹈思政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地大物博,受到氣候、地理、民俗、語言、勞動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個地域與民族截然不同的舞蹈特色。東北舞蹈濃郁的幽默大氣、西北舞蹈獨有的蒼涼豪邁、南方舞蹈的委婉細膩,均體現出中國舞蹈的豐富多姿。除此之外,中國擁有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漢族舞蹈在廣闊地域中的多樣性自不必說,少數民族舞蹈凝聚了本民族對于舞蹈藝術獨特的想象力,歷經世代沿襲,形成了具有濃郁風格的舞蹈語言。比如:新疆維吾爾族舞蹈充滿熱烈歡樂的氣氛,人民群眾載歌載舞,在獨具特色的新疆舞蹈音樂中盡情歡歌笑語。蒙古族舞蹈則具有濃郁的草原文化底蘊,馬背上的民族具有與生俱來的憂患意識,在舞蹈中體現出大氣蒼涼的氣質性格。相對而言,南方少數民族的舞蹈更加豐富,舞蹈姿態也更加柔軟細膩。不同的少數民族在舞蹈藝術風貌中體現出不同的審美觀感,也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色彩萬千。
作為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教學中對于這些內容的涉獵是十分必要的。對于當代青少年學生群體而言,只有了解民族文化的本源,熟知中國文化歷史的根脈,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傳承和發揚。舞蹈教學所提供的這部分內容緊密銜接著思政教育的宗旨,并會在學生群體中產生良好的回饋。
三、基于當代舞蹈藝術新作視角的課程內容組織
舞蹈藝術歷時性的發展變革印證了其與社會同步的特性。有什么樣的社會狀態,就會有與之相匹配的舞蹈藝術作品。作為當代舞蹈藝術創作的結晶,在舞蹈、舞劇和其他舞蹈元素中,體現出新時代的生機活力,在此基礎上,也體現出與思政教育結合的可行性。
當代舞蹈創作領域可謂風生水起,各種題材的舞蹈藝術作品如雨后春筍一般相繼出現,并著眼于不同的題材類型,表現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事件、人文景觀以及時代變遷中思想與情感的升華變化。就“課程思政”的素材組織而言,有關革命歷史題材、英雄主義題材和時代楷模題材的舞劇作品尤為引人矚目。在新中國成立不久,此類舞劇作品的創作便迎來了高峰,《五朵紅云》《英雄兒女》《天山深處》等一眾優秀作品打響了“紅色舞劇”的“第一槍”,并成為中國舞劇創作領域重要的發展方向。近年來,優秀的紅色舞劇作品不斷出現,并體現出與以往作品不盡相同的藝術感官。《一條大河》《醒獅》《林青的遠方》等作品,在多個維度中體現出紅色舞劇創作的新貌。比如:劇本創作更加趨向于對人物和事件渲染的豐富性,表現出革命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顯示出他們真實、深刻、細膩的舞臺形象。而對于戲劇事件的表現方面,不再拘泥于眾所周知的故事梗概,而是探索人物生平重要事件背后的所思所想,力求從內心層面對人物進行解構,以使當代觀眾能夠更好的理解人物,穿越回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而在舞蹈形態的創作方面,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以及現代舞的元素形成了融合性的表現方式,在不同的藝術情境中靈活應用,體現出應有的藝術美感。
舞劇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政文化載體,不僅適用于在大眾傳播領域為公眾所欣賞和理解,還可以通過校園渠道進行傳播普及。當代新創的紅色舞劇無論在舞蹈形態、主題內容、戲劇情節和音樂編創方面,均具有與以往作品相比更為現代的藝術風格。在創作中也僅僅抓住當代青年人的審美需求進行構創。因此,在學校教育中,作為美育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綜合載體,可以使其藝術魅力和文化特性在教育傳播中得到充分地施展。當然,完整的舞劇作品欣賞和學習表演,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還存在著一些困難。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剪輯的方式,給學生介紹一些優秀的舞蹈,并由此以小見大,使學生理解此類舞劇的欣賞方式和表達方式。從技術層面來看,紅色舞劇藝術通過匯聚民族民間舞、古典舞和現代舞等多種多樣的舞蹈語言,使其融為一爐,通過一種觀眾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現藝術觀念,也將戲劇進程不斷推波助瀾,使戲劇人物的形象變得鮮明生動。正是這些點點滴滴,在當代教育領域可以得到學生的共鳴。作為教育者,應當注重這些元素的涉及與轉化,從而達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四、基于舞蹈藝術融合視角的課程內容組織
將舞蹈藝術與課程思政內容之間形成結合,除了以傳統作品和新創作品為媒介,還需要通過全新的舞蹈藝術表演和傳播觀念植入,使學生能夠放眼看世界,了解當代舞蹈藝術的全新審美理念,通過開放性的題材、內容、形態等方面的表達和闡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舞蹈藝術欣賞觀,并由此改變偏執陳舊的文化觀和欣賞觀,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這種由舞蹈所引發的鏈條是一種連帶性的邏輯關系,基于舞蹈藝術本體和題材內容發跡,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化作用。
當代社會充斥著許多時尚音樂元素,它們投其所好,符合青年人的審美喜好,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大量速食性音樂文化本身在歌詞、舞蹈表演、包裝炒作等方面無形中對于青少年群體的內心世界有著嚴重的干擾力。這種干擾往往使學生的意志品質發生動搖,無法心無旁騖地學習和實現理想抱負。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音樂藝術創作已然步入到商業化時代,在產業革命大潮中,只有保護基本的商業利益,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因此,就出現了以唱片公司和音樂產業為主導的各種市場行為手段。他們并沒有將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視為發展準則,而是一味地引發市場的響應,無形中也帶動青少年群體在音樂文化審美方面出現了畸形的追星現象。就在音樂產業高歌猛進的背后,是傳統音樂文化以及優秀舞蹈藝術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流失,使得中國文化逐漸失去了自身的格調,也使傳統文化精神隨之消失在當代青年人的視野之中。
在新時代的今天,作為新一代的青年人,所擔負的責任更為重要。因此,在專業教育領域,應當兼容并濟、廣開思路,謀求培育人才的新方法和新舉措。就高校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而言,以教學內容的組織重構帶動教學方向的轉變,這顯然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且是中國舞蹈教育應當凸顯的特色。首先,對于歷史古代舞蹈文化成果和民族傳統舞蹈文化精神的繼承,是所有舞蹈類教學內容的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教育范疇中最具精神傳承價值的部分。其次,有關近現代歷史中的中國舞蹈及舞劇藝術成果,是不遠處的時光留聲,它代表了一個民族從危難中鳳凰涅槃的重生,也代表著對一輩在苦難和奮起反抗中求生者的緬懷與憧憬,是舞蹈學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結合的亮點所在。此外,具有時代共鳴感的新作也是音樂與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旋律精神的舞蹈作品同樣具有思政教育的功能,可以融入到舞蹈教學內容中。
思政教育在當代的高校教育環境中十分重要,在學生走向未來職業崗位的最后學習階段,思政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體現的尤為突出。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態,能夠將許多思政教育內容的言傳身教,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轉化,從而達到良好的精神傳承效果。作為當代教育者,只有在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雙重領域齊頭并進,才能夠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祖國的未來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曹楨.利用音樂欣賞實現思政教育的新思路[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07(02):104-106.
[2]劉俊緯.“課程思政”理念下紅色經典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戲劇之家,2019(12):179.
[3]謝寶利.“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樂院校課程思政的實踐構建[J].陜西教育(高教),2020(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