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俊波
【摘 要】小學科學探究活動普遍存在環節零碎、淺嘗輒止、時間緊促等現象。通過“熱身活動”聚焦問題、完善環節,有助于探究活動的深入和完整。通過熱“情”式活動,吸引注意,激發興趣;通過熱“行”式活動,操作練習,鞏固技能;通過熱“思”式活動,激活舊知,認知遷移。著力解決學生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探究活動的連續性,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 科學探究 熱身活動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是學生認知發展的重要過程。學生在探究體驗中建構科學概念,形成科學態度,發展探究能力。然而,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卻存在如下問題:首先,環節零碎,探究不順。科學探究包括提問、猜測、討論等諸多環節,課堂活動容易被割裂成碎片,每個環節都匆匆而過,但要舍去某些環節,過程就不完整,目標難以達成。其次,淺嘗輒止,探究不深。環節零碎造成探究過淺,學生還沒有弄明白老師布置的任務,就又開始新的活動,只能是“玩一玩”材料,走走過場。最后,時間緊促,探究不全。課上40分鐘,需要各種準備和鋪墊,真正留給探究的時間很短。當探究活動漸入佳境之時,下課鈴聲卻不合時宜地響起,探究活動只能戛然而止。
人們在做劇烈運動前,先進行強度較小的活動,為隨后的劇烈運動做準備,以提高運動效率,降低受傷概率,此類活動被稱為“熱身活動”。科學探究的“熱身活動”是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利用3~5分鐘時間展開的微型科學探究活動。它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梳理、遷移科學概念,整理學生思路,弱化學生對科學實驗器材的關注度,為課堂后期探究活動奠定基礎。本文以教科版教材為例,介紹小學科學探究“熱身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一、熱“情”式活動:吸引注意,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而言,“有趣”是吸引學生注意的重要條件。設置有趣的“熱身活動”,可以驅動學生的探究欲望。
1. 互動游戲,競賽激趣
互動式游戲深受學生的歡迎,很多學生看到實驗器材后,就免不了想要動手先“探索”一番。“熱身活動”可以利用學生樂于探究、喜歡競賽的天性,讓學生先“玩”起來,在互動游戲中滲透相關科學要求,以游戲吸引注意,以競賽傳遞要求。如教授“彈簧測力計”前,讓學生進行玩彈弓的游戲,把紙團彈射出去,比一比誰射得更遠。學生在彈射紙團時,初步感知橡皮筋因受力大而變長。學生對橡皮筋受力大小、形變程度及彈性大小之間的關系有直觀的感受,有利于后期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
2. 感受極限,現象激趣
讓學生去探索極限,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助推后續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如進行五年級“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學時,橡皮泥小船由浮變沉過程中排開水量的變化是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探索橡皮泥小船的極限載重量,為理解排開水量與浮力的關系打基礎。在“熱身活動”中,往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盒中放墊片,觀察塑料盒由浮到沉的過程中水位的變化。當船下沉的一瞬間,學生能直觀感受到水位的明顯下降,產生很強的視覺沖擊。學生之前普遍認為下沉物體的排開水量更大,“熱身活動”中的觀察結果與學生原有想法產生強烈沖突,有助于幫助學生突破認知枷鎖。
3. 巧設挫折,疑惑激趣
學生在挑戰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任務時,不斷遇到挫折,這有利于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勝心。科學教學中的一些原理和知識,在小學階段難以厘清,需要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慢慢理解。對于此類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奇妙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為后續構建概念體系做鋪墊。磁鐵南北極的知識比較抽象,二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師通過“熱身活動”來鋪設疑惑,效果明顯。在教學“磁鐵的兩極”時,讓學生利用環形磁鐵,在地面上滾直線。這個任務看似簡單,但由于環形磁鐵受到磁場的作用,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完成。實驗現象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產生沖突,挫折經歷強化了疑惑,學生對課堂的探究活動會更加專注,探究活動的效率也獲得提高。
二、熱“行”式活動:操作練習,鞏固技能
小學科學探究環節多、活動碎、時間緊,學生通過“熱身活動”可以提升技能水平,確保主體探究活動的有序進行。
1. 工具操練,做好技能準備
注意事項打斷學生的探究過程,使探究環節碎裂,對探究活動的連續性產生影響。如進行四年級“讓小車運動起來”教學時,需要學生熟練使用秒表,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接觸過秒表。四年級學生對于誤差的概念認知有偏差,往往揪住數據的微小差異不放,但誤差在秒表測量中是不可避免的。教師設計測反應時的“熱身活動”,讓學生先按下“開始”鍵,再迅速按下“結束”鍵,比一比誰的反應快。學生發現每次測出的時間都有細微的差異,很難測出相同的反應時。“熱身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測試誤差,也讓學生熟悉了秒表的使用,保障課堂主體探究活動更為完整。
2. 關注細節,強化操作標準
細節問題的處理容易影響探究活動的進程和結果。如果對某些探究細節沒足夠重視,則容易導致實驗失敗。在三年級“溶解”相關內容的教學中,學生在攪拌液體時容易把水灑出來,造成實驗結果出現偏差。教師可設置“熱身活動”,讓學生進行攪拌比賽,攪拌10圈,比一比誰碰到杯底和杯壁的次數少,以此強化攪拌的要求,避免攪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幾分鐘的活動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還對探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前進行干預,提高了探究效率。
3. 聚焦難點,掌握操作方法
在科學實驗中,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練習,操作不熟練,造成實驗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失敗。教師可以借助“熱身活動”進行精確指導,將各種有難度的操作提前進行練習,幫助學生掌握相關技能,為后續探究活動有序進行做準備。在進行五年級“擺的快慢”教學時,教師發現很多孩子不會打結,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將擺固定住,打結時還容易導致擺長出現偏差,影響實驗結果。教師在探究前設置“熱身活動”,讓孩子們挑戰如何將棉線快速固定在鐵架臺上。集中力量優先突破操作難點,后續的探究活動就變得順暢了,學生的探究效率也得以提高。
三、熱“思”式活動:激活舊知,認知遷移
激活擴散理論認為,不同概念之間具有的共同特征越多,概念間的關系就越密切,回憶時就越容易相互激活。教師可利用相應的“熱身活動”,潛伏相似概念,為后續概念體系的構建做準備。
1. 現象解釋,激活相關舊知
教師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解釋,來激活相關概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幫助學生聚焦相關問題,從而控制課堂節奏,提高課堂效率。如在三年級“空氣能占據空間嗎”教學中,學生對于“占據空間”這個概念認知上有困難;五年級“浮力”中物體的排開水量是學生需突破的難點。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水中氣球”的“熱身活動”,通過給燒杯中的氣球吹氣,觀察氣球變大后杯中水位的變化。把現象直觀呈現給學生,學生會不自覺地進行思維加工,進而聚焦問題。“熱身活動”強調自然而然的思考過程,無須教師強調和示范,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激活相關舊知,為課堂探究活動奠定基礎。
2. 同理替換,遷移相似認知
認知遷移是學習的起點,也是概念建構的關鍵所在。設置相同原理的“熱身活動”,可以將相似的認知方法遷移到主題探究活動中。如進行二年級“觀察月相”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觀四面樹立的鏡子,小組成員圍繞鏡子做環形運動,記錄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現象。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交流和討論,形成的統一意見為后續模擬實驗的展開提供了契機,探究活動的指向性更明顯。
3. 任務分解,突破探究難點
突破難點是探究順利進行的關鍵。難點往往是學生日常生活接觸較少,或者與日常經驗不一致的知識點,學生缺乏直觀的感官經驗,難以理解。在進行五年級“極晝和極夜”相關內容教學時,地軸傾斜、太陽直射等影響因素容易混淆在一起,干擾學生思維,導致模擬實驗的探究效果不佳。教師可以設置“直射或斜射”的“熱身活動”,利用手電筒照射桌面,直觀感受光線直射時,照射面積小、光線強;光線斜射時,照射面積大、光線弱。在“熱身活動”的基礎上,學生容易突破認知難點,模擬實驗操作也更順暢。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設計各種“熱身活動”,以微型探究活動推動主體探究活動,著力解決學生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探究活動的連續性,效果顯著。對“熱身活動”的深入研究,能夠改善課堂中的各種窘境,提升科學課堂的探究效率,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競舟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