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偉
摘 要: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在本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等方式,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 教學實踐;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115-002
能源短缺是目前制約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核電是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安全穩定供給問題的一個重要解決思路。積極發展核電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的能源政策,根據《我國核電發展規劃研究》,預計到2050年,核電發展規模將達到3.35億千瓦,發電量占比達到22.1%[1]。隨著越來越多的核電機組投入使用,核電站放射性流出物對環境影響的研究成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需求。同時,我國也是核技術應用大國,隨著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核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不同程度的輻射事故時有發生。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是輻射環境管理、核與輻射事故應急處理及反核與輻射恐怖活動的基礎性工作,是確保核與輻射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2]。
“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是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重要課程之一,也是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環境評價工作需要學習及掌握的重要課程之一。為適應我國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領域的快速發展,本課程需要不斷改進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培養理論水平扎實、動手能力強、能緊跟國際前沿的輻射環境工作人員。
1.課程主要特點
1.1綜合性。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是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涉及輻射防護、劑量學、環境生態學、輻射探測技術、核儀器、氣象、水文地理、社會心理等學科,要求輻射環境評價從業者具有較廣的知識面。
1.2應用性。根據我國法律要求,一切源項單位都必須設立或聘用環境輻射監測機構來執行環境輻射監測;一切源項單位都必須進行輻射環境評價。因此本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1.3復雜性。需要進行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的項目多種多樣,不同的項目涉及的要素也不同,這要求從業者能夠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并能靈活運用,以應對復雜的工作。
1.4時效性。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涉及的法律、法規、標準等較多,而這些內容隨著時間在不斷更新完善之中,需要從業者能夠及時獲取、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
2.課程建設目標
根據國家政策導向、行業需求、學校定位以及畢業生就業趨勢,本課程主要側重于核工程、資源勘探、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就業時能夠做到“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課程主要要求學生對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監測數據處理、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有深入明確的了解。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另一方面,為滿足學生繼續學習深造的需求,適當增加該領域國際及國內發展前沿、最新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內容,保證學生具有國際化前瞻視野,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3.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3.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本課程目前選用的主要教材是潘自強主編、于2007年出版的《電離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該教材全面系統的介紹了電離輻射環境監測與流出物監測、電離輻射環境影響和評價等內容。該教材涉及知識較多,正文部分接近750頁,對于本課程來說太過于龐大和復雜。為保證教學質量,課堂內容設計上采用“抓住主干、精簡細節”的方式,重新梳理安排該課程知識結構,重點講述輻射環境監測內容、流出物監測內容、監測的物理及化學方法、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等內容,保證學生在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后,對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有系統、清晰的認識,并能掌握基本的原則與方法。對于更深層次以及更細節的知識,如具體樣品的采集、處理步驟,具體核素的分析方法等不再在課堂上講述,而是通過給學生提供課外資料的方式,供學生課下參考及學習:一方面給出具體的國家或行業標準,便于有需求的同學快速查閱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收集整理了互聯網上相關的輻射環境監測工作以及評價工作的現場記錄視頻,作為學生的課外參考資料,讓學生能夠更加生動、直觀的了解該工作的流程及方法,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打好基礎。
3.2教學與實踐相配合。為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同時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針對每部分的課堂教學內容都設置了相應的實踐練習。實踐項目以從各省市環保廳收集的各種類型的輻射環境影響報告書為模板,將里面的內容進行適當拆分,形成適合各部分內容的案例,每部分理論教學內容完成后,將相應的基礎資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模擬練習,嘗試編寫相應的輻射環境評價文件,并與模板進行對比,最后分組討論和評價,讓學生自己發現他們編寫方案的不合理與不足之處,提出改進的方法。該過程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既增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講授完輻射環境監測方案制定的內容后,給學生提供真實待評價項目的區域環境概況,如地形、氣象、水文、行政區劃、居民生活習性等信息,讓學生制定相應的監測方案,例如確定監測對象、監測項目、監測頻次、監測布點、監測方法等。
4.優化課程教學方法
4.1分組討論。本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泛,理論內容較多,單純的教師講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通過理論教學與學生討論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參與,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針對不同核設施的流出物監測,讓學生找出不同核設施流出物監測內容差異的原因,討論適合不同設施的監測內容、監測方法等。
4.2案例分析。由于本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案例教學應貫穿整個理論教學之中,讓理論知識更加具體,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例如輻射環境質量監測設計原則要求監測方案應隨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進行相應的改進,只通過理論教學,學生對該要求很難有深刻的認識,當以大亞灣核電站在海洋介質中監測到110mAg,并依次改進工藝,并修改監測內容[3]為案例進行講授和分析,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輻射環境監測方案優化的必要性。
5.優化考核方式
單純依靠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課程成績,不僅無法考察學生的總體能力和素質,也不利于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本課程成績包括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兩部分,比重為6:4。平時成績包括:(1)學生出勤情況(10%);(2)學生作業情況(10%);(3)學生課堂表現(10%);(4)學生實踐成績(30%)。該考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對本課程也有較深的理解和思考,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動腦與動手并重,保證了教學的質量。
6.結論
實踐性是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這門課程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通過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調整考核方式等,注重學生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并能做到將理論知識轉化到實踐中,有利于培養更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改項目“刷分制在平時成績評定中的應用探索”(華水政[2019]242號、電力政[2019]06 號2019DLYB03A)和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華水政〔2020〕90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核電發展中心.我國核電發展規劃研究[M]北京: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9
[2]潘自強.電離輻射環境監測與評價[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3]張彩虹,任曉娜,沙連茂,胡逢全.我國輻射環境監測工作中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J]輻射防護,2014,34(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