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梅
[摘 要]萬眾創新、大眾創業是新時期我國政府的重要戰略決策,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就業型教育、發展型教育、更是素質教育,既體現職業教育的內涵,又突出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也是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專業特點,對學生滲透創業創新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為創新創業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研究;創新創業;方法與策略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就業型教育,也是一種發展型教育,更是一種素質教育。在中職語文課教學中滲透融入企業創新創業的優秀文化,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是就業創業方面的優勢,并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思維、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成為新時期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幫助學生解決就業方面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一、結合所學專業特點,滲透創業創新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新時代的人應該是新時代的創造者,所以我們的教育就要培養能思考,能建設的人。”中職教育更應該順應教育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在教師的引導下,思想上逐漸形成創新創造的理念。中職生沒有讀高中,初中畢業后就直接進入中職學校,缺乏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學習能力弱,學習速度比較緩慢,基礎知識薄弱。絕大多數學生存在對學習不感興趣,缺少創造美好未來的奮目標,對創業缺乏信心。面對學生遇見的這些問題,作為中職教師,我們必須明確,教授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克服困難的決心,樹立創新創業的意識更重要。只有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方法,發現規律,提高學生的“我能學好”“我能學會”的自信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創新創業理念,才能逐漸在學生心中形成“我也可以”,樹立“我能創新的信心”。如教材基礎模塊上冊第四單元職場起點中的第一篇文章《社會沒有義務等你成長和成熟》,這篇文章是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蘇力在北京大學法學院2003屆本科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是對自己即將畢業的學生的諄諄教導和殷切期望,針對特定的對象和特定的情境,作者把對莘莘學子的真誠關心和強烈的責任感以及自己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對社會的潛心關注融為一體,對廣大學生提出了建議和忠告。實話實說地告訴學生如何正確認識社會,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因為社會沒有義務等你成長和成熟。我在教學中首先鼓勵學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分析社會生活現實,讓學生能客觀、公正地評價社會現象,拋棄不切實際的想法,從思想上再次認識自己,觀察了解現實社會,鼓勵學生從專業技能和文化基礎兩方面為自己進入社會做好準備,時刻保持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改變自己 ,適應社會。
第二篇文章是印度著名詩人和作家泰戈爾寫的《職業》,本文作者運用孩童的視角,闡述對不同職業的認識和看法。通過這篇文章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平凡的職業,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你是否愿意為這個職業無私奉獻、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區別,進而指導學生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最平凡的職業也孕育著偉大,能創造美好的未來。俗話說:行行出狀元。在平凡的崗位上只要肯動腦,有創業意識和開拓創新思維,不斷鉆研,同樣可以成長為優秀的人才,同樣能創造出幸福的人生。
二、立足語文課堂內容,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
1.課堂上欣賞學生的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動機
課堂上,我有意識地設計能引起熱烈討論的問題,創造一“憤”“悱”的情境。如中職語文教材中臺灣作家李家同寫的文章《那一年,面包飄香》,在講授這篇課文時,我在講到:“烘焙師傅說還有更精彩的食物”時,組織學生思考討論:最精彩的食物是什么?為什么是最精彩的食物?而不是精美的食物?精致的食物?學生通過讀課文知道最精彩的食物是對面包的改進創新,“餅也就好吃的不得了”。通過對面包樣子、形狀、顏色、味道的改進創新,吸引大量食客來購買,之所以是最精彩的食物,是老板的經營模式也有創新,“因為這種餅冷了就不好吃了,每天只出一爐,現烤現賣,不外帶,每人只能買兩塊,但是老板免費招待咖啡或紅茶。”使這種面包香飄萬里,名聲大噪,吸引大量顧客。精美的食物是指食物本身,材料、樣式、外觀等方面,給人的感覺;而精致的食物,是指食物本身小巧、好看,樣子美。這些討論,使學生更加明白,精彩的食物在這里用的十分準確,是有創新有改進。學生在討論和論辯的過程中,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這些閃光點就是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動機。
2.植根教材職業模塊單元,注重熏陶創新創業品質
中職語文教材選材豐富,很多文章中都閃耀著激勵學生創新創業的光芒。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所占比重很大,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分模塊分主題進行閱讀,潛移默化滲透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解讀閱讀文章不僅停留在簡單的表面內容,更需引導學生仔細探究文章更深層次內容,挖掘其中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因素,挖掘課文中蘊含的創新創業思想。讓創新創業文化豐富的內涵,直接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使學生深受創新創業優秀文化的感染熏陶,形成創新創業優良品質,成為中職語文綜合素養和職業素養相互融合,共同成長的有效途徑。
三、語文教學滲透專業內容,為創新創業奠定堅實基礎
中職語文課是中職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學好語文課尤為重要,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技能訓練,有時又忽略了語文的學習。為此,語文教師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改革語文教學內容,在改革中凸顯語文的重要性,實現語文在中職學校教學中重要地位。把語文教學和學生所需專業內容相互促進、相互借鑒,將語文教學所滲透的文學素養為培養學生不同專業能力服務。如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努力學好語文課程,打好文化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出做好動畫、網頁設計、產品創意新穎等能力;對護理專業的學生,要求他們必學練習好寫字,把寫字、交際、溝通當成重要的訓練內容,要求學生練習交際、溝通時,學會運用專業的用語,學會溝通的方式方法,解決可能面臨的醫患難題。我還力求在教學中創設各種護患溝通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其中,發現學生的特點,提高創新創業激情。
四、注重語文口語交際訓練,為創新創業培養職業能力
口語交際訓練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創新思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是社會性的,在社會中人溝通交流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一個社會人、一個就業者、一個創業者,想要成功必須善于傾聽,善于表達。誠懇專注的傾聽是一種尊重與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交往的質量與目的的達成。完整明確的表達,是成功的關鍵,在教學中聽、說訓練必須達到課標要求。訓練中注重融入創新創業意識理念,讓學生在表達時從簡短到成篇,從照讀到脫稿,從命題演講到即興發揮,從平常對話到激烈辯論,循序漸進。經過這樣教學和訓練,使中職學生樹立能表達會表達的自信心,與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能夠準確、自然、得體、連貫地講明白內容,意思表達清楚,為日后適應創新創業需求打下一定的口語表達基礎。
五、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豐富創新創業優秀文化內容
中職語文教學每個單元結束后都有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進行課本劇表演,舉辦課內演講比賽、作文大賽、模擬招聘會、校友職場感悟采訪、規劃職場之路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朗誦社團,進行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諸如創業詩歌、散文創新名篇的誦讀等。這樣既增加學校文化藝術氛圍,又在活動中創設學習情境,感受人物形象,領悟其精神品質,獲得人生教益。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還加入創新創業活動大賽,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通過多種方式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感受時代風貌,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總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企業創新創業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內在要求。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是歷史的使命,是時代的召喚,是中職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鄒琪.中職語文教學與創業教育[G].科學與大眾教師版,2010,12.
[2]邰宜娟.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研究[D].蘇州大學,2013.
[3]簡順芳.淺析中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創業意識的途徑[J].現代職業教育,2017,(04).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