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彬
摘 要:隨著中國教育教學不斷改革與創新,針對小學生教學一定要具備靈活性和趣味性,小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越形象化的知識越容易把控。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整本書教學中,通過一個知識點能夠串聯整本書的內容,通過對內容的掌握和了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能夠積極自主地進行閱讀。而思維導圖能夠恰到好處地滿足當前教學需求,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能夠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兩者相互結合后,能夠有效地讓學生在學習整本書內容時思路更加清晰明確,更精準地評價書中的人物特點、情感流露、緊扣主題,有效促進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閱讀整本書;思維導圖;有效研究
一、 引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能夠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顯著地提升,那么整本書閱讀是當前教育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實際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只停留于書面教材,一定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圍繞學生的真實需求、性格特征來開展教學活動,以實際生活為核心,而不是將重心放置在教科書中。要想把整本書讀好、讀活、讀精、讀透,教師要學會借力,借助思維導圖之力進行輔助教學,在參與整本書閱讀中,帶領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將整本書的信息量分門別類,提取關鍵的信息,邊學習、邊思考,在閱讀中收獲快樂,不僅鍛煉學生自身的閱讀思維,還能熟練掌握思維導圖的運用。
二、 思維導圖的基本概念簡介
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名字叫作托尼巴贊,他設計了一套認知系統是以圖文相結合體現出有關主題的內在聯系,并用圖表、線條等多種方式呈現出來,這個系統被命名為:MindMapping。思維導圖這一認知系統,能夠將文章的層次、隸屬關系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關鍵詞、線條、文字、顏色等多種元素的拼搭,幫助人們形成記憶鏈,從而提升人們對相關內容的解析和記憶。思維導圖的出現,將較為抽象的內容進行具體、形象,使人們更加容易理解,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和學習。
三、 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第一,在整本書閱讀中使用思維導圖教學,教師在此期間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指導,用學生自己理解的方式,用思維導圖繪制出來閱讀的相關信息,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制作,加深對思維導圖的理解和應用,擴充自身的知識范圍。在繪制思維導圖活動中,在課堂中能夠彰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溫故而知新,同時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記憶,有助于提升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和行動力,培養學生閱讀趣味性,有效促進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得以全面發展。
第二,整本書閱讀從字面來理解非常一目了然。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不夠積極,沒有足夠的耐心閱讀整本書,那是沒有尋找到正確的閱讀方法,只要掌握正確閱讀整本書的方法和技巧,調動學生閱讀書籍的行動力,必定會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整本書閱讀對于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閱讀量非常大、吸收的知識比較多,很難找到中心、主題,最重要的是閱讀過程中的前后關聯性和整體性很難把握,學生很容易習慣性地將整體閱讀不由自主地轉換為片面化、零散化閱讀。在長篇小說閱讀中,經常會涉及圍繞人物來延伸故事情節,文章內容比較零散,學生閱讀起來無法正確掌握文章中存在的關聯性。因此,教師要及時改善現狀,采用思維導圖教學手段進一步優化整本書閱讀教學,不僅能夠具有條理、思路清晰地呈現出來相關內容,能夠讓學生一覽無遺,從中找出所學重點內容,還能有效準確地將閱讀主題相關聯,有助于學生能夠更直接、更容易投入閱讀之中。
四、 思維導圖在小學整本書閱讀中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思維導圖的發散性,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個共同性的問題,就是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大篇幅文本內容。在以往教學活動期間,教師一般情況下會使用文字概括的手段,在概括的過程中,小學生通常對文章理解不夠透徹,不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概括,捕捉不到文章的重點內容,普遍性將文本內容進行縮減,這種縮減式的概括體現不出主題,邏輯上缺乏層次感,思路也不夠明確。語文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方法,優化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一起融入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之中,在其制作過程期間,學生參與制圖前設計整體框架、事件的精簡語言描述、進行小組交流研討,能夠抓住故事的主線,熟練掌握故事內容,并且能夠相對全面、完整地進行復述,對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都能夠滲透。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中,將思考權和主動權交還于學生,從而使整本書閱讀的內容刻畫在自己的腦海之中,促使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無限發展。
例如,在學習《西游記》這一節內容時,學生對西游記并不陌生,要求學生閱讀目錄、理清情節,正確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教師借助現代化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西游記》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并了解作者的背景,西游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最受青少年的喜愛和追捧,同時也被拍成電視劇、動畫片、連環畫等,以此作為課前導入環節。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拿到一本書后應該怎樣讀,如:通過觀看前言、后序了解寫作背景、主要人物等;再觀看目錄了解故事大概;最后運用一些閱讀方法來閱讀全文,其中可以參考瀏覽法或選讀法來進行閱讀。教師將學生以小組劃分的形式進行閱讀,有不懂之處可以進行深入探討,最后將這些記錄的問題點、重點難點進行深入整合,并將相關知識繪制成思維導圖,帶領學生進一步剖析,并且通過鼓勵讓學生搜索到更多的相關內容,充分發揮個性化思維。因此,學生的在思維導圖的指導下,能夠有效提升閱讀習慣,有助于對思維導圖的認知和理解,這對他們之后構建語文知識網絡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構建語文知識網絡,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發展
小學生思維發育尚未成熟,很多學生對整本書閱讀內容的理解較為膚淺,很多名著精彩部分學生難以進行把握,以至于他們在分析閱讀整本書時,常會出現理解不完整的情況。針對此情況,幫學生更完整、科學地進行閱讀整本書的精髓成為語文教師的主要引領任務,還應幫助他們將閱讀整本書內容的知識點進行更好提煉,進而使其通過思維導圖更加完整、全面地把握閱讀整本書內容。在進行思維導圖制作時,教師要引領學生找準情節,并以此為情節進行合理的拓展,使整本書的內容聯系起來,促使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進而構建起閱讀整本書的知識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