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益
摘? 要:本文主要對學生觀與新課程改革進行了簡要、理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現代化教育背景下關于新課程改革中的學生觀變革的幾點思考,希望能夠為今后的新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學生觀;變革思考
學生觀是指人們對于學生這一群體的基本認知與認知的態度,對學校的課程開發、實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一直以來,教育領域從未停止過有關學生觀話題的爭論與探討,學校的絕大多數課程與教學改革活動等也是以學生觀為最主要的風向標。由國內外教育發展史不難看出,從古至今,無論是教育流派的誕生或教育理論的提出,還是教學改革方案的制訂與出臺,均以學生觀為核心關鍵,因此,學生觀成為了學校教研活動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主體性學生觀
主體性學生觀是相對傳統受動性學生觀的一種說法,是當代新課程改革中學校構建課程體系、開發和實施新課程的重要依據之一。
(一)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的主體性主要體現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咎卣鞣謩e為能動性、創造性、自主性等。不難理解,能動性是指學生自覺、主動認識客體并且想要積極改造客體的意識能力;創造性是指學生通過探究、求新,進而實現對現實教學活動或學生自身的超越;自主性則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擁有自由支配和控制自身活動的權利與能力。
(二)主體性的學生
具備上述特征的學生叫做主體性學生,這部分學生在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能夠較快適應新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設計與完善,進而實現自身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學生個體的價值與社會價值是相統一的,所以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的自由、全面、和諧發展作為課程改革方向的重要依據,關注學生個體的生活世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二、促進主體性學生觀變革的建議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應將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確立為主要目標。雖然一直以來,人們在持續爭論學生與教師誰是教學主體的問題,發展到今天,問題的關鍵早已不在于誰是主體,而是在教育教學活動應當由誰去發展以及如何發展。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為中心,教師除了要對自身有充分的認識,對學生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進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新課程改革中有必要革新傳統的課程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確立主體性意識。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關系是動態變化著的,其趨勢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主體性越來越明顯,而對教師的依賴程度則逐漸減弱。隨著學生主體性的日益增強,自我教育與自我發展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教師及他人教育的影響逐漸減弱,最終學生能夠脫離教師,獨立獲取知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終身學習,這也是實施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何李來. 新課程改革條件下的學生觀與課程變革[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5).
[2]吳剛. 奔走在迷津中的課程改革[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04).
(責任編輯:劉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