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軍
【摘要】古詩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神與風骨,是語文中最中國、最有文化含量、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因此,語文教師要以文化精神傳承的主體“生命”為出發點,遵循生命的本質屬性,引領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中的文化意象,深刻地發現語文背后的文化、人生與生命的聯結,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格內蘊,實現生命的完整構建。
【關鍵詞】生命語文;文化意象;古詩教學
近年,黨和國家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號召回歸中華傳統,增亮中國“底色”。教育部對此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里針對不同的學校教育階段,對古詩詞的學習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比如,小學低年級,誦讀淺近的古詩,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同時,古詩文在語文教材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不難看出,義務教育階段古詩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古詩作為語文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其核心與魅力在于——文化意象,承載著千千萬萬人的情感與思索,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彰顯民族文化的思想脈動。沿著古詩的脈絡發現,小學階段是學生積累知識,豐盈精神,培養核心素養,增強文化自信,成全生命的關鍵時期。所以,小學階段古詩教學不單單是創設優美情境,字詞句的翻譯,讓學生反復誦讀,還要引領學生了解民族傳統文化精髓,走向文化語文。
一、生命語文教學理念概述
“生命語文”教學理念是中學高級語文教師熊芳芳于2003年7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發表的論文《生命語文》,首次公開提出“生命語文”教學理念。“生命語文”即牽手生活,讓生命發言,讓語文進入生命,喚醒生命,并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格內涵,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美麗與寶貴,探索生命的方向與意義,提升生命的質量和品位,促使生命變得更有力量,更有意義。可見,熊芳芳老師“生命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以生活積累和生命體驗參與其中,語文學習成為在語文世界里心靈與心靈的交流,生活與生活的相遇,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靈魂與靈魂的碰撞之過程。而古詩以語言精練,情感飽滿而真摯,文化氣質豐厚為重要特點,對小學生學習,運用,積累祖國語言,培養核心素養,形成價值理念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這一意義下,基于生命語文下古詩文化意象教學,則是教師在引領小學生學習語文,品讀古詩的過程中,不能為解讀古詩意蘊而解讀,為挖掘古詩文化而挖掘,全然忽視古詩語言表達與當今的差異。因此,聚焦于核心素養,打造生命語文,以古詩文化意象教學賦予古詩“活”的生命,拉近學生與詩的距離,體會“文化就是我們的生活,意象就是我們的情感”。簡言之,就是把“生命語文”教學理念與小學古詩文化意象教學得到充分聯結,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積累文化知識的基礎上,讓古詩走進他們的生活,啟迪智慧,凈化心靈,從而使他們的生命更加美好有意義。
二、古詩文化意象特點分析
(一)古詩文化意象概述
文化意象,結合著中國古典文論對意象的探討和定義。意象、文化、藝術、思想價值是它的核心要素。其反映了千千萬萬人的情感,凝聚整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盡管文化意象含有詩人豐富的情感色彩,但它并非完全出于詩人一時的創造和靈感,而是經過歷代詩人反復地繼承、運用、發展而逐漸積累起來的,有著深淵意義。在古詩中的運用有以下三個方面:(1)詩人以物象傳達出個體思想文化內蘊;(2)作為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載體;(3)文化意象產生的文化效應;一方面是追根溯源,一些意象經過長期發展,折射出一定時代下物質環境、心理狀態以及文化的發展。繼而發展到某個階段,有著共同的社會心理基礎的詩人便沿用此類意象,稍作變更,注入古詩。另一方面是淘洗與篩選,一些意象經過詩人的化合與點染,滲入詩人獨特的人格和情趣,在相適應的社會文化傳承下生成發展。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文化意象作為古詩的重要憑借,為學生品讀古詩提供了一個方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古詩教學角度,所以首先要清楚文化意象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分類。因此,文化意象總體上分為以下幾種:
1.典故類文化意象。該類文化意象對文化的反映更為集中。一方面,其植根于中華民族古老歷史文化的源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它具有極大的張力,能引起古代文人的聯想,對相似事物注入情感,反復加工錘煉,整合文化意象,而本身的內涵也隨之得到不斷積淀,呈現出日益豐富的趨勢。如,“西子”: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大文豪蘇軾寫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墨總相宜。”“西子”這一意象被用來比喻成西湖,整體上容易把握,該詩體現了西湖的美麗動人。在這一層次上品讀,那么與眾多西湖詩詞味一樣。然而,根據王崧舟作客百家講壇,談到該詩一經寫成,便被人爭相傳頌,原因在于蘊藏著與眾不同的高妙之處——“西子”這一特定文化意象。由西湖聯想到西施,使西湖美上加美,其中西子背后蘊藏著水這個意象,把西湖、西子和女性聯結起來,而在中華文化語境中,女人如水,具有陰柔之美,并且水和女性在形態、質地、純度上相似。而從形象上看,西施的美是“沉魚之美”,氣質上,在四大美女中,西施的美是清麗的,與西湖天然的美是高度匹配的。但西施的美無人知道,給予了學生無限想象的空間和思考,也使得西湖美上加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逐步領略到該首詩的魅力所在。
2.自然類文化意象詞。自古以來,中國古典詩歌具有含蓄的特點,言有盡而意無窮,深刻表現在無數文人將內心情感寄托于自然萬物之中。該類文化意象則經詩人人格化的點染注入古詩,印記其獨特的藝術感受,呈現出個性特征,傳達出典型的人生情境。如,“江楓”“夜半鐘聲”: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千年絕唱,讓我們知道了張繼,知道了楓橋,知道了寒山寺的千年鐘聲。假若將江楓理解為江邊的楓樹或者兩座橋的名稱,夜半鐘聲理解為半夜古鐘的聲音,那么,這首古詩失去了味道。在王松舟老師作客百家講壇談到“這里的楓葉、鐘聲絕非簡單的自然意象,而是把遷客騷人的情感串聯起來,表達無數人的愁苦,這是千千萬萬人共同的情感,更是詩中的人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