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勇
【摘要】一年級有《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或許有一些教師不會重視這門課程,因為它不是主科。其實它的作用效果顯現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但是,一旦形成并產生作用,就會對學生的終生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名班主任,筆者非常重視它,因為它是培養學生各種行為習慣的好教材。因此,筆者在本文結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從在學校巧用課例給予方法的指導、在家庭利用實例學以致用的鞏固這兩方面談談筆者在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方面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例;習慣培養;家長配合
《三字經》有言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就是說一個人小時候所處的環境、教育方式不同,他們成長中形成的習慣也會不一樣。教過一年級的教師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觸:學生第一學期來到學校,什么都不會,禮貌、紀律都欠缺……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由于學生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對教師、同學以及學校的環境都很陌生。這個時候對新生的習慣教育尤為重要。以下是筆者結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在學校巧用課例給予方法的指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句俗語,常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有好的規矩其實就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1.在課堂中滲透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的第二課《校園里的號令》講的就是校園的各種鈴聲響后應該做什么。對于剛進小學的學生來說,他們是不知道的。筆者提前把學校一天的各種鈴聲錄下來,在第一節班會課上,先把這些聲音播放給學生聽:上課時間到了,請同學們……下課時間了……通過聽,告訴學生們不同的鈴聲就要按要求做不一樣的事情。第三課《課間十分鐘》,筆者會在授課時告訴學生在這十分鐘應該要做的事情:準備下節課的學習用具、喝水、去洗手間……第四課《上課了》通過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明白上課應該坐端正、先舉手再發言、要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在教學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的第三課《我不拖拉》時,筆者先讓學生明白“拖拉”的意思,然后告訴學生拖拉會帶來怎樣的不足:如,寫字慢會影響答題速度、排隊慢會影響整個班級的出操速度……第四課《不做小馬虎》中,筆者列舉了班上一些學生丟三落四的現象:漏抄一道題、忘給家長簽名、沒有帶鉛筆回學校……
2.在獎罰中強化
良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形成的,需要不斷強化,反復訓練。對于上面提到的各種行為習慣的要求,在訓練時,筆者還采用了獎罰的措施。如,在做好課前準備這個要求時,筆者模擬上課鈴聲打響,要求學生一分鐘之內準備好為勝利,并獲得一顆星。要求是:書本、作業本放左上角;鉛筆、橡皮擦、尺子放書本上面;伏下臉側右邊。第一次模擬中,還有10位學生沒有按要求做好。經過三周的訓練,所有學生都能正確做好課前準備的要求了。我們班總有幾位學生上課遲到,原因是去上廁所、去喝水……這就是沒有按要求在課間十分鐘完成應該做的事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設立了獎懲制度:一周內能做好課前準備、不遲到的獎勵三顆星,如沒有按要求做好,每次去掉一顆星。累計獲十顆星就可以得到表揚信一封。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很少出現遲到的現象了。
3.在游戲中鞏固
一年級的學生還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通過一些游戲比賽鞏固各種習慣也是一種好方法。學生會記得更牢固。如,在第二單元第五課《校園里的號令》一課中,學生明白了聽到運動員進行曲時,就要進行廣播操了。做廣播操前就是要先排隊,要求是“快、靜、齊”。剛開始時,學生沒有一個方面能做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和體育教師合作,在體育課上通過游戲比賽的形式進行。把全班學生按體育隊形分成四組。講清要求后,按用時長短,并且做到靜、齊的依次為第一到第四名,并給予獎勵。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不會因為記不住自己的站位或其它原因拖慢排隊速度了。在學習第四課《我不拖拉》中,筆者設計了這么一個游戲:在三分鐘之內在拼音本寫“水”字,要求書寫整齊,筆畫不錯。寫得最多的前十五名有三顆星。經過類似的比賽,學生在打掃衛生,寫字等速度比剛開始好了很多。
二、在家庭種巧用實例,學以致用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完備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家庭教育,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潛移默化之間的熏陶極為重要。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極大。作為班主任,要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是班主任和家長“兩個教育者”同心協力合作,才能培養孩子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1.教師的引導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三單元《家中的安全與健康》;下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的教學內容,都是要家長配合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案例一:在教學《吃飯有講究》這個單元時,筆者了解到班上有一半學生都沒有飯前洗手的習慣。筆者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不洗手和洗手后手上殘留細菌的情況。并告訴他們衛生習慣是多么重要。首先教給他們七步洗手法,接著通過唱兒歌《小手是個寶》——小手是個寶,做事不能少。飯前要洗手,千萬別忘掉……記住飯前要洗手的好習慣。
案例二:在教學《我愛我家》這個單元之前,筆者通過對家長的了解,發現有很多學生不會整理自己的房間,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的學生也不多。于是筆者重點選擇了《讓我自己來整理》和《干點家務活》對學生進行指導。課堂上,筆者通過現場整理書本,教給他們整理書包的方法。當學生掌握方法后,筆者就進行整理小書包比賽。通過比賽,學生就加深了對物品要做到“整齊、有序”擺放的認知。而在《干點家務活》教學中,筆者就在教室現場教給學生掃地的方法,包括怎樣拿掃把、垃圾鏟、掃地的順序等等,并利用每天放學后的清潔時間進行指導、檢查。通過幾個星期的訓練,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如何掃地了。
2.家長的配合
學生學到的“整理”和“掃地”的方法如何用到自己的家里呢?這就需要家長的配合了。通過了解,班上有15位學生有自己的小書桌,28位有自己的獨立臥室。這部分學生,筆者就要求家長拍3分鐘左右“整理書桌”或“整理小床”的視頻,并將最后的勞動成果進行拍照發到班群讓大家分享。而在做家務這一塊,每個星期筆者讓家長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孩子能做的家務給他們做,家長在旁邊指導。然后把孩子們在做家務時的視頻或照片發到班群。從發上的照片可以看到,家長們還是很積極的,各種做家務的有:掃地、拖地、擦桌子、洗菜、洗碗、晾衣服、洗摩托車……在這過程中,許多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做,就會告訴自己家的孩子也能做。其實這就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學生們就會在這種氛圍下也會自己做家務,習慣就慢慢養成了。
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談到習慣時也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每個人從小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教材是從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養成出發,促進自主活動而編寫的。只要我們善于使用教材的課例,對學生各種行為習慣的培養是有很大幫助的。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