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羅盛
【摘要】數學口頭表達是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表象及本質進行深入思考后的一種思維體現。筆者從自身的經驗入手,探索小學生數學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策略,如,營造和諧環境,讓學生敢于表達;提供詞匯范例,讓學生準確表達;引導深度說理,讓學生善于表達。
【關鍵詞】小學數學;口頭表達能力;策略培養
數學口頭表達能力是指通過口頭的數學語言把自己對數學的思考和理解表達出來使他人明白的一種能力。在數學課堂上,學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教師需要將知識的本質講授給學生。這個過程需要用到數學語言進行交流。而且,數學語言必須是準確的、簡潔的、有邏輯的。在小學階段,數學語言還應是通俗易懂的。
筆者對本校一至六年級共528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經常舉手發言的只有26.2%;有時舉手的有51.2%;很少舉手的有22.6%。在用數學語言表達的正確性方面,16.9%的學生能較好運用數學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75.2%的學生表達條理不清晰,需要教師或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剩下7.9%的學生表達不正確,有些答非所問??偟膩碚f,學生數學口頭表達能力方面存在以下的問題:(1)沒有自信心,不敢說;(2)口頭用語太多,表達不清晰;(3)沒有思路,不知從哪說起等。對此,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口頭表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以下幾點培養策略。
一、營造和諧環境,讓學生敢于表達
1.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符合該年齡段學生認知水平的情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激發表達的欲望。例如,在教授《認識加法》一課時,教師用右手在身后拿出3根棒棒糖,接著又從左手拿出2根棒棒糖,然后合在一起。問:“你能把老師剛才的過程說出來嗎?”在這樣一個富有趣味的情境下,從身后變出學生喜愛的棒棒糖,大大地吸引了學生的關注,再加上描述性的問題,使得學生們有話可說。
2.輕松的課堂氛圍
《學記》中提到“親其師,信其道”,道出了師生間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性。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下,課堂氛圍應是平等、寬容、互相尊重的。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所以在我們要求學生坐端正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端正教態,樹立榜樣的作用。教師應寬容地接納學生的錯誤,學生在成長道路上難免會犯錯,而特級教師華應龍卻十分善于捕抓學生的典型錯誤,將“化錯教育”做到“化腐朽為神奇”。同時,師生、生生之間是互相尊重的,正是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不管他們的回答是正確還是錯誤的,他們的勞動都值得被尊重,同樣也應該被IAO師和同學們所聆聽。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更有主人翁的意識,表達起來也會更自信,更敢于表達。
3.鼓勵質疑的聲音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大膽質疑,其實也是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的一種表現。作為教師,我們應給予學生質疑的權利,尊重并鼓勵這些不一樣的聲音。
在教授五年級下冊《通分》一課時,當兩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時,就無法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因此,大多數教師都會引導學生通過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兩個分數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數。例如,在比較和的大小時,學生按照教師教的方法,會通分成和,從而比較出分數的大小。這時,突然有學生提出“我不是這樣通分的。我只需把第一個分數通分成,再和作比較就行了。”顯然,這位學生是通分成分子相同的分數再進行比較,可這與后續學習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需通分成同分母分數再進行加減的方法相違背。但學生在提出這種質疑的聲音時,并不了解后續的學習內容。如果教師直接否定學生的這種想法,會大大地磨滅他們對數學的探究欲。這時,筆者并不著急給出判斷,而是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們展開討論。大部分學生也認可這種方法,他們的理由是:通分成同分子分數后,分數單位的個數是一樣的,分別是6個和6個,只需要比較分母的大小就行了,分母越大,分數的值反而越小。接著,筆者問學生更喜歡哪一種方法。有部分學生表示,還是喜歡通分成同分母的方法,因為分母一樣,分子越大,分數的值越大,比較直接。也有部分學生表示,喜歡通分成同分子的方法。他們認為,這道題用這種方法就十分巧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甚至有的學生表示,兩種方法各有千秋,取決于分子和分母哪個更好通分。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執與討論,學生對通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旁聽者,把更多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倘若教師在學生提出質疑的第一瞬間就否定了他,那么就沒有了后面的眾說紛呈。鼓勵學生的質疑,其實就是尊重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再創造”,學生只有經歷了從優化到內化的過程,才更深入地把握知識的本質。
二、提供詞匯范例,讓學生準確表達
1.準確
數學語言要準確、規范,不能含糊模棱兩可,造成歧義。教師在課堂上先要規范自身的數學語言,給學生做出榜樣,提供準確的數學詞匯。例如,在教學“分數概念”時,教師要強調“平均分”是使得每一份一樣多,而不是隨意地“分”,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在教授“不規則物體體積”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區分“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的區別,雖一字之差,但指向的數據卻截然不同。類似的還有“數位”和“位數”,“除”和“除以”等。
2.簡潔
數學語言包括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其中,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對數學概念的高度概括,例如,0至9這十個數字可以表示所有數;3乘10可以表示3個10相加,也可以表示10個3相加;三角形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句話卻滿足于任意一個三角形。正因為數學具有抽象性和統一性,因而其表達形式應是簡潔的。
三、引導深度說理,讓學生善于表達
1.從感知中說表象
數學表象是從事物的形體結構中概括的具體形象,具有直觀性和概括性。比如,提到籃球、足球、排球等球類,學生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不同紋路的球。雖然其本質都是“球體”,但高度概括的本質必須依靠豐富的表象,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先說出事物的表象。例如,在“找次品”一課中,筆者引導學生化繁為簡,先從2個球中找次品,在學生操作后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匯報“只需要稱一次,左右各放一個球。要么左邊輕,次品在左邊;要么右邊輕,次品在右邊”。再從3個球中找次品,學生操作后匯報“只需要稱一次,左右各放一個球。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次品在輕的一邊;如果天平平衡了,那么次品在天平外面”。對于學生而言,數學是直觀的。只需要我們能親眼所見、親手所做、親身經歷,再加以觀察,那么,數學的表象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