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瑤



摘 要:通過對某應用型地方大學184名限選“學術英語”課程的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該課程認知不足,認為學術英語與職業發展關聯不緊密;對課程實踐興趣不高,認為文獻閱讀和演講實踐挑戰性大,由此產生懈怠情緒,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材使用、教學模式以及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完善,使學生能順利從基礎英語學習向專業學習過渡,真正實現大學外語教學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應用型地方大學;學術英語;課程教學;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67
0 引言
應用型地方大學旨在培養各行各業高級應用型人才,效力于地方或行業經濟。本著“以需求為導向,以服務求發展”的辦學思路,應用型大學培養的是“促進其職業能力、職業發展的重要推手”(董艷2014)。
但大多數應用型本科在校生,一二年級通用英語學習階段目標模糊、動力不足,三四年級接觸與專業相關的專業英語課程時,又倍感迷茫而艱難。針對這一問題,部分院校開設了學術英語課程,即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是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一個重要分支和初始階段,旨在為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提供語言支撐,以助其完成專業學習和參加相關的學術活動”(Hutchinson & Waters 1987)。
學術英語側重“幫助學生了解特定學科專業所用的各種語類,尤其是期刊和會議論文的結構及特定的學術傳統與范式,并引領未來科學工作者和工程技術員形成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倫理規范”。(蔡基剛2016)作為從通用英語過渡到專業英語的銜接性課程,學術英語在語言、內容和學術素養上,都將為學生的專業英語學習和未來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某應用型地方大學分別于2019年上學期和2020年上學期在200名非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中開展“學術英語”教學,獲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產生了不少問題。本研究試圖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課程態度與建議,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同類型高校的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1 研究設計
1.1 調查工具
調查工具為筆者自行設計的《“學術英語”課程教學調查問卷》。問卷共36個項目,反向題10項,采用里克特五級量表形式,覆蓋了課程態度、努力程度、學習興趣、教材態度、學習收獲和教學建議六個部分。其中教學建議部分又包括教學模式、課堂規模、開課時間、學時數量和老師要求5項。6個因素的Cronbachα系數均達到了0.5以上,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每個因素都設立了多選項,從多角度觀測。如針對課程態度,既有正向題選項,“我認為應用型地方大學非英語專業本科生有必要掌握學術英語的基本知識”(第21題),又有間接反映該指標的題項,如“未來我不打算從事學術研究,這門課程對我收益不大”(第32題)。這樣更能真實地反映受訪者對課程教學的態度,也能看出受訪者對于課程的認知程度。問卷末還附加了一道主觀題,要求受訪者用三個詞語描述該課程,旨在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直觀印象。
1.2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該校2017級和2018級的非英語專業本科生,他們分別在2019年和2020年上學期限選了學術英語課程。其中文科生占36%,理科占67%。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4份,回收率為92%。樣本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應用型地方大學本科生對“學術英語”的課程態度。
2 結果與討論
2.1 學生對于課程的總體印象
共有184名受訪者對課程進行了描述,出現詞語86個。詞頻在10次以上的依次為“難度大”(79),緊張的(63),貼合專業的(44),有意思(23)。除了上述高頻詞匯外,諸如“高深”,“不實用”,“枯燥”等詞匯也出現數次。這反映出學生對該課程的認知有差異,一部分學生認識到該課程有助于他們的專業學習和未來就業,另一部分學習者卻還沒有意識到課程的意義,可能短視地認為不從事科研就不必涉及學術英語的訓練,從而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
2.2 課程態度、學習興趣、努力程度、和教材態度
筆者計算了受訪者在課程態度等因素上的平均分和標準差。
“課程態度”數據表明,受訪者對學術英語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個體間差異大(S.D=1.24)。這一結果也在課程總體印象的考察中得到了印證。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M=2.84)。雖然有42%的受訪者表示對課程內容很感興趣(第14題),55%的學生認為學術英語內容枯燥(第4題),71%的學生表示上課前會感到緊張和焦慮(第17題)。覺得內容枯燥和課前緊張可能是學生努力程度普遍不高的理由。雖然67%的學生會積極參與課堂小組討論(第3題),但在上臺演講的機會面前表現相對消極(第6題)。僅60%的學生課后會認真準備老師布置的作業或任務(第30題),13%的同學課后會閱讀查找相關素材資料(第8題)。學生對教材的使用也不太滿意,且個體差異不大(M=258,SD=0.64)。學生普遍認為該教材難度偏大。
2.3 學生期望從課程學習中得到的收獲
表3數據顯示,受訪者普遍期望從學術英語課程的學習中有所收獲(M=3.63)。期望值最高的是“提高英語寫作能力”(M=4.18),其次是“有助于找工作”(M=3.97)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M=3.83)。對于“培養閱讀分析能力”“培養創造力”“拓寬視野,關注社會”和“英語競賽取得好成績”等方面的期望都低于對收獲的總體期望值。一方面表明學生主要期望通過該課程學習提高口語和寫作能力,為日后的求職做準備;另一方面也反映,學生對課程認知有失片面,沒有認識到學術英語課程與英語寫作課程的區別,也沒有重視學術能力與英語綜合英語技能、思維能力甚至社會文化意識等方面的聯系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