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健
摘 要:數字化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也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發生轉變。如何運用數字化技術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成為當前相關領域的熱點研究問題。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忽視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面臨困境、數字化保護技術應用不足等。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數字化技術,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路徑,保護并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生命力。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保護
文化是人類社會獨特的資源,對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明確了具體的非遺保護與傳承責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記錄、保存、建檔、傳承等工作予以重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也被提上日程,而具體如何實踐是非遺保護工作面臨的關鍵性問題。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作,我國相關部門也發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引導當前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如2019年發布的《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提出了要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技術基點,優化文化數據提取、存儲、利用技術,發展適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數字化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另外,國內各個省市也結合自身的非遺資源,發布了相應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細則,以指導當地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進展
與英、美、歐盟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起步相對較晚,然而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快速發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績。
第一,我國規范的非遺數字化保護的相關網站數量越來越多。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相關部門總結了國內外相關的網站運營經驗,結合國內非遺特色資源,建設了一些規范的非遺數字化網站,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等,結合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各種專題數據庫。
第二,我國非遺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2002年,為了進一步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國家圖書館成立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國家中心,對于非遺數字化保護工程設置了專門的展示平臺,使各地共享非遺資源,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非遺的無限魅力,從而積極參與并支持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1]。
第三,高校、科研單位、企業、民眾等多方力量積極參與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隨著人們對于非遺數字化保護認知和理解的加深,非遺數字化保護相關的研究和實踐也紛紛展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民眾等參與了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如天津大學建立了非遺保護數據中心,中央美院對于非遺剪紙藝術的數字化傳播等。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
結合實際來看,國內一些地區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在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保留和開發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基于數字化轉化技術的局限性,非遺數字化過程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往往會產生同質化的問題,導致地方性文化元素喪失[2]。一些學者在非遺數字化過程中,往往從科學角度進行美學和藝術上的加工理解,忽視了非遺傳承中的地方性文化元素,導致非遺文化內涵重構,甚至可能會喪失原來的價值,這對于非遺保護工作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面臨困境
非遺數字化過程中,面臨一項十分嚴峻的挑戰,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面臨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形性、傳承性、多元性等特點,傳統保存手段為傳承人盡可能全面而完整地記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內涵。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活態傳承機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技能、經驗、理解等進行真實的數字化轉化,這樣才能真正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轉化后的原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所具備的技能、經驗等,具有明顯的活態特征,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突出,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困難重重。
(三)數字化保護技術應用不足
結合實際來看,雖然國內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很多地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的應用仍停留在最初的階段。如,河南省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了多途徑的數字化轉化,包括錄像、圖片、錄音等,并以數據的形式儲存在數據庫中,但是目前河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中的檔案建設工作未有較大的進展,尤其是對于一些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工作滯后。另外,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化的生活步調,傳承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能適應數字化保護技術的應用,導致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過程中逐漸喪失話語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進展不大。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有效策略
(一)著力建設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但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建設水平差距較大,不利于我國整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的規范開展。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過程中,應著力建設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突破地方性條件差異的限制,縮小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的差距。一方面,各地區應加強建設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積極投入資源,發動省、市、鎮、村等力量,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采集聯動工作機制,規范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工作標準,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另一方面,相關研究人員不能一味地以自身理解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應充分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特點,完整考察當地的文化發展歷史和實際情況,提取并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文化理解,最大限度地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特色內涵。
(二)構建完善的活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歷經了時代的變遷,受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為了實現長久傳承,根據時代變遷進行創新發展是必然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應認同這一變化。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不能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特性,從科學、全面的角度實地考察、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處地區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等環境因素,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變化,了解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并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收集、記錄、整合、保護這一活態變化,構建完善的活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3];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應充分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積極提取、記錄、保存傳承人的技能、經驗、理解等,并及時收集相關因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數字檔案,以真正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核心。
(三)積極應用多樣化的數字保護技術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過程中,應積極應用多樣化的數字保護技術,如虛擬現實技術、3D建模技術、全景攝像技術、動作捕捉技術等。這一過程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加強與高校、科研單位、科技企業等多方的合作,通過數字化技術記錄、存儲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尤其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細節的原生態保護。另外,數字保護技術的應用離不開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不僅要注重引入專業的數字化技術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學者等,還要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數字化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過程中,應對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信息進行數字建檔,并對檔案進行分級管理,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后續人員的培養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預警機制,對一些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傳承人的培養力度,預防傳承人斷代,建立全面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數據庫,并建立與之相匹配的信息更新制度、預警制度等。
“互聯網+”環境下,數字化技術變革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機遇與挑戰。因此,當前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應著力建設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構建完善的活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積極應用多樣化的數字保護技術等,與時俱進,扎實做好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勐,李亮,楊正.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問題與對策[J].社科縱橫,2019(2):70-74.
[2]姚遠,褚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的問題及對策:以壽州窯為例[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7-14.
[3]孫傳明,程強,談國新.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及對策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7(3):124-132.
作者單位:
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