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靖
摘 要: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科之間的融合越來越密切,科學有藝術化的趨勢,藝術也有科學化的趨勢。教師需要對美術學科課堂的教學策略進行創新,深入挖掘各種教學資源,巧妙地將科學知識融入美術教學中,進行多樣性的教學探究,這對學生個體的發展、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課程體系合理化構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科學知識;美術學科;綜合課程;探究式;創新意識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2019年度教育規劃課題“美術與科學整合的實踐研究”(ZJC1319016)研究成果。
高職高專美術教育專業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專業技能扎實、能滿足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合格人才的重任。新的課程標準更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并且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學科的優勢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注意學科滲透。美術教學活動不只是課堂上的美術理論講解和繪畫實踐,還必須讓學生到現實生活中獲得各種切身的真實體驗,并在體驗中解決現實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自身實踐運用的能力。但是,學校的美術教育課時是有限的,那么要在有限的課時中做到既學習美術知識,又讓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就要拓展美術學科的寬度,進行立體化教學,豐富課程內容,將科學知識融入美術教學的綜合課程。
一、科學知識融入美術課程的教學價值
科學與藝術是人類文明的一對奇葩,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曾多次指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前者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后者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前者運用抽象思維,強調理性因素,后者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情感因素;前者求真,后者求美。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科學與美術之間雖然有差異,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對立的,但二者都探究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本體、揭示真理,在本質上它們是一致的。從人類文化史來看,科學與美術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聯系,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相互作用更加突出,特別是藝術與當代科技飛速發展之間的關系,已成為藝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美術綜合課程對學生個體的影響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美術與科學綜合課程的教學能夠豐富傳統美術學科的教學方式,從課程、團體活動、觀察實驗等多種途徑探索美術與科學的綜合課程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傳統美術學科教學往往注重教師的演示、學生臨摹、技能訓練、理論講解、評價等內容,枯燥的課堂教學會扼殺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將科學知識融入美術教學的綜合課堂,能夠使學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時又體驗到科學知識帶來的趣味性,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理解、探索、應用,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會給教師帶來新的視野、新的教學形式和新的感受。當學生感受更多,就想表達更多,就渴望發現更多,會去學習更多,并在無限的認知中感受無邊的樂趣。
(二)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當今世界日新月異,對美術教師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更考驗高職高專學生的綜合能力。美術與科學作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珍貴的財富,從古至今都在人類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術積淀了文化藝術的瑰寶,科學拓展了藝術的表現視野,美術與科學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密切聯系實際生活,提高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豐富表現內容,創作不同的風格,帶給學生精神的、質樸的、抽象的文化感受,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形成獨特的個性品質、全新的審美眼光,大膽肯定學生綜合全面發展的同時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科學知識融入美術教學的整合觀使我們認識到,學生最有意義的經驗不是那些孤立的、某個領域的經驗,而是那些相互聯系、具有整合性的經驗。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往的教學經驗,發揮自身潛能,借助多種手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設計自己的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綜合型的美術教師。
三、美術綜合課程對學校課程的影響
(一)有助于高職高專學校課程的合理化建設
當代社會,知識更新迭代非常快,社會更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高職高專是培養幼兒園、小學美術教師的重要場所,一切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是為了培養其教學能力。因此,高職高專的課程知識體系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同時,還要適應新形勢下的課程改革,順應兒童的發展規律,要有所創新,將以往的美術單一學科整合成美術與科學知識融合的綜合課程,拓展學前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其審美實踐能力。
(二)有助于高職高專學校課程之間的整合
目前鶴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素描、手工制作、玩具制作、簡筆畫等課程都是獨立進行的,缺少應有的聯系和融合過程,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綜合性、一體性的特點沒有得到體現。將科學知識融入美術教學中是對課程整合的積極探索,通過其知識的關聯性,獲得學科課程的整合化結構。在人類文化大系統中,美術的感性與科學的理性互補,因此,將科學知識融入美術學科的綜合課程,有利于相互借鑒學科間所特有的學科屬性。
四、科學知識融入美術綜合課程的
教學活動范例
科學知識融入美術教學的整合包括課程整合、主題整合和活動整合。例如下面介紹的活動課程“侏羅紀公園”等,就可以直接應用到幼兒園的美術教學中:
課例1:系列活動課程“侏羅紀公園”“火山爆發”。
本課題有兩個科學知識點:一是建模,就是建立模型,把平面的東西立體化。二是把小蘇打與白醋混合,使其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產生很多無色氣泡。小蘇打的化學成分是碳酸氫鈉,醋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乙酸,這兩種成分放到一起會發生化學反應,就會產生大量的氣泡,融入紅色的顏料,就像火山噴發一樣。學生通過建模,用超輕土塑形,然后用手工制作的方式把場景搭建出來,加入繪畫,最后進行科學實驗。這個主題無論是在課程的價值還是在科學探索方面都有一定的開發潛力。課程通過學生自己建模、制作、繪畫,獲得了非常好的課程效果,為高職高專學生今后在工作中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此課課堂效果非常好,學生可以直接將其應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中。
課例2:“稻田守衛者”。
本課題的知識點:磁力。先讓學生了解磁力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兒童玩具中的磁力片、磁力棒,利用磁力把玻璃夾在中間的擦玻璃器,利用磁力使列車懸浮在空中不需接觸軌道的磁懸浮列車,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等等,磁鐵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利用磁鐵的性質——同極相斥,異極相吸,設計“稻田守衛者”這節課。教師上課時展示作品的時候,從外觀看稻草人沒有借助任何支撐就立在了稻田里,學生們還以為是在變魔術,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美術與科學的觸碰,體驗到科學融入美術教學中新的教學模式。
科學知識融入美術教學中,能夠增強美術課堂的趣味性,使美術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有趣味性。通過這些豐富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學習更有主動性,有助于滿足學生的認知和情感上的需要,有助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在主動探究、共同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創新意識和審美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金琳瑯.現代科學與現代藝術新視界[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胡顯章.藝術、科學與文化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劉兵.面對可能的世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盧梭.論科學與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阿伽西.科學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吳練達.科學知識、藝術與想象力[J].天津商學院學報, 2006(2):4-10.
[7]王立華.科學與藝術的一次完美碰撞[J].中國科技獎勵,2020(4):52-53.
[8]欒金光.科學課教學導入藝術[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3):63.
作者單位:
鶴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