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艷
◆摘? 要:幼兒期是一個人一生中極其重要的時期,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表現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因此處在幼兒期的兒童需要社會性發展。經研究,利用社會性主題繪本能夠推動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實踐表明,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舉行繪本劇表演、利用繪本情感遷移等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繪本故事內容,從而提高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關鍵詞:繪本教學;社會性行發展;親社會行為;兒童發展
一、幼兒社會性行為發展現狀
社會性行為包括兩個子類:一是親社會行為,二是反社會行為。作為獨立的個體,我們在社會中都需要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等。積極的社會性行為對于幼兒進行友好的人際溝通,較好地適應社會,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積極的社會性行為,又稱為親社會行為,是人們表現出來的對社會有益的、符合一般社會規范的積極態度以及行為方式,比如關心、幫助、捐贈、合作、謙讓、分享、安慰等等。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推動人與人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類社會應當共同推崇的。
在日常的幼兒工作當中,幼兒的社會性行為往往會出現下列這些情況:兩個小朋友會因為某些原因而發生爭吵,在此過程中,其中一個小朋友因為極強的好勝心而向另一個小朋友發起打人、咬人、推人等人身攻擊。
當某個小朋友因為過失不小心摔倒了,而疼得哭起來的時候,別的小朋友不但沒有安慰他,反而開始嘲笑,并且對他嘲笑的人會越來越多。
某些小朋友還會因為嫉妒同一個班的小朋友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小紅花,而偷偷去把他的東西偷來,或者就是直接破壞得到獎勵的小朋友的某樣東西……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孩子在生活正不愿意幫助和關心別人的非親社會行為的表現。當然,其中也有親社會行為,比如小伙伴之間互相合作,互相分享。然而,筆者發現,幼兒之間互相關愛的親社會行為表現得最少。這和平時我們缺乏對幼兒關愛意識的培養息息相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關愛他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處在幼兒階段的孩子應該學會關愛別人,給別人一定的幫助,這是“愛”的表現,更是促進健全人格發展的基礎。
二、推動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必要性
社會性行為對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健康、智力發展等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第一,可以幫助改掉不良行為習慣。幼兒期是一個人最容易犯錯的時期,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可以規范兒童的行為,幫助改正不良習慣,減少犯錯誤的機會,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可以幫助培養健全的人格。人的行為往往表現出了這個人的性格,而一定的行為又反過來可以促進心智的變化。推動幼兒社會性行為發展,能夠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心態,漸漸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可以營造健康的學習氛圍。幼兒園是小朋友共同學習的地方,作為幼兒期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學習別人的行為尤其容易對極端的表現性、刺激性較強的詞語和動作特別敏感并極力模仿。因此,推動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同時,別的孩子也會模仿這些優秀的、良好的行為,從而整體上塑造了健康、良好的交際氛圍和學習環境。
三、推動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措施
我們所言的繪本,是圖書的一種,是一種通過豐富有趣的圖文形式描寫兒童生活內容的圖書。繪本教學就是指教師借助繪本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繪本教學內容以故事為主,一般通過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孩子地入故事情境,在情境中接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社會性主題繪本教學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社會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一)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
繪本教學中,教師常常用自己的聲音融入故事,以此達到更好的戲劇化的效果,甚至借助神態、動作加以輔助。當今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學會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圖片、動畫視頻、音樂等豐富的方法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運用多媒體手段,還可以隨時根據課堂的需要進行刪減。
比如繪本《我的感覺:我會關心別人》中的句式都相近且簡短,在教學時,教師便可給兒童播放視頻,搭配抒情的音樂,加上故事的內容大都是兒童親身經歷的,在這種氛圍的渲染下,幼兒能夠更好地感知故事內容。
(二)舉行繪本劇表演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生活經驗不斷增長,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對故事的要求也提高了,如果僅是單純地讀繪本,則會顯得蒼白。而社會性主題繪本中的故事大多是現實生活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因此采用繪本劇的形式能夠讓故事“活”起來。而在表演過程中,一旦遇到角色不符合社會性或者兒童不知道怎樣表現角色的時候,教師便可借助這個機會,或改動情節,或解釋人物,或給予指導,對其進行教育。
比如《我相信我最棒》的繪本劇表演中,有的兒童因為內斂而不敢上臺表演,這時除了教師的言語鼓勵之外,還可以結合繪本中小烏鴉的故事內容對其進行教育,鼓勵幼兒鼓起勇氣勇敢面對。
(三)利用繪本情感遷移
處在幼兒期的孩子,情緒極不穩定,容易沖動,情緒變化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繪本中的故事進行情感遷移,引導幼兒對同伴進行幫助、關愛等行為。通過故事的牽引,幼兒可以潛移默化地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對身邊的人表達情感,知道了如何去幫助好朋友,如何去關心親人,如何同他人合作等等。而這些故事的情感遷移,又會變成幼兒生活經驗的累積,下次再遇到相似的情況,他們便知道了該怎么做。
四、結語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促進其全面發展至關重要。推動幼兒社會性行為發展的途徑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去發現和研究。不難發現,幼兒在通過多種方式學完主體繪本之后,在生活中會表現出比平時更多的積極行為。由此可見,利用社會性主體繪本能夠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增加,推動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崔蘭.中班幼兒社會性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科普童話,2018(17):70.
[2]特林夫. 動畫對5-6歲兒童社會性發展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