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黃河文化傳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做好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講好黃河故事,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傳播黃河文化。
◆關鍵詞: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實施路徑
黃河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是歷代中國先賢所稱頌的地方。新時代,黨中央提出了重視黃河流域生態發展,這標志著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一、黃河文化傳播的時代意義
(一)黃河文化傳播是中國文化自信的表現
以文化為基礎的軟實力成為當前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文化涵蓋的范圍廣泛,它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力量的總和。在文化多元的時代,對黃河文化進行傳播,有利于提升中華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有利于創造出更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
(二)黃河文化傳播有利于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傳播黃河文化有利于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黃河文化中含有民族融合、民族團結、同根同源等思想。中華民族是全國各民族的總稱,民族認同感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團結提供了精神支撐。
(三)黃河文化傳播是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需要
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可以為廣大民眾提供多層次的文化資源。新時代黃河文化傳播要能夠反映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現狀。文化產業屬于新經濟形態,它是以信息、符號、知識為媒介的經濟,有著不同于傳統經濟的新特點。傳播黃河文化的時候,要考慮到它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所起到的促進作用。
二、黃河文化的價值與內涵
(一)挖掘崇尚自然的哲學思想寶庫
哲學是科學之母,黃河文化蘊涵著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黃河流域的先民在生產實踐中形成了樸素的自然哲學思想:順天時、量地理、求人和。在古代治理黃河的過程中,要根據時間和地理環境的變化,合理地利用自然條件。實現生態文明是正確處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基本途徑。對黃河文化進行挖掘,有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歷朝歷代的黃河治理經驗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借鑒價值。
(二)挖掘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探索精神
黃河是一條地上懸河,世界上其它河流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幾乎都存在于黃河治理過程中。古代人們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求真務實的科學探索精神至今對我們都有啟發意義。黃河泥沙治理所取得的經驗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創新才能發展,創新才能掌握核心技術,掌握科技發展中的主動權。當代中國人要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對黃河水文資料進行定量分析,并概括為理論,為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作出貢獻。
(三)挖掘民族尋根的歷史溯源寶庫
“葉落歸根”的思想已經根植于每一位中國人心中。尋根文化也成為中國人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同的根脈之地。黃河文化讓中華兒女有了民族認同感。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有利于實現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四)挖掘勇于抗爭的不屈精神寶庫
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同時也是一條難以馴服的憂患河流。“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居住于此的居民一直都在與黃河水澇災害做斗爭。在斗爭過程中所形成的不屈精神,可以反映在一些文學作品當中。
三、黃河文化傳播的實施路徑
(一)做好遺產保護 豐富黃河文化內涵
黃河文化遺產豐富多樣,要做好黃河文化的推廣,就要做好對文化遺產的整理與保護。首先,要具有全局意識,尊重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律,黃河流域的不同地區要發揮各自的優勢,集中力量整理出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其次,要統籌推進黃河文化體系建設,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立體化的黃河文化體系。最后,要推動黃河文化的文獻收集、整理和匯編工作。民間有許多有關黃河文化的故事和傳說,一些古籍中也有關于黃河文化的敘述。這些零散的信息要匯編在一起,使其具有系統性的內涵。
(二)講好黃河故事 傳承民族精神
黃河故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我們要以多元化的表現方式,讓現代人了解到鮮活的黃河故事。首先要講好中華兒女和黃河做斗爭的故事,了解先民是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進行黃河治理的。我們要牢記那些在治理黃河過程中所涌現出來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其次要講好中華民族抵御外敵入侵的故事。黃河流域的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勇敢地拿起武器,與外敵做斗爭。最后,要講好當代中國人民治理黃河的故事。新中國成立之后,歷任領袖都非常重視對黃河的治理,從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建設,到河口濕地生態工程的實施,都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所取得的成就。
(三)拓寬傳播渠道 加快黃河文化推廣普及
在信息化社會,對黃河文化的推廣方式也要進行創新。首先,黃河文化的傳播不僅可以使用文字、圖片、視頻,還可以使用虛擬現實技術,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其次,黃河文化的傳播不能僅依靠書籍、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還用依靠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增加人們了解黃河文化的渠道。最后,黃河文化傳播不能僅是單向的信息推送,還要重視信息的雙向交流互動。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評論者和發布者。我們要讓每一個人都愿意接受黃河文化、主動搜索黃河文化、自覺傳播黃河文化。
參考文獻
[1]邢祥,邢軍.新時代黃河文化傳播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愛好者. 2020(03)
[2]劉明.融媒體視閾下黃河水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愛好者.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