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 任國燕
【摘要】針灸在我國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但現代人們說針灸時,多數僅指針療,艾灸卻慢慢淡出人們視線。艾灸法主要以艾絨為主要原料,在點燃后放置輸穴,借助其溫熱作用,可以達到扶正祛邪、溫通氣血的效果。本文現就艾灸相關情況介紹如下。
【關鍵詞】艾灸;作用;禁忌
艾灸產生于我國遠古時期,其與針療有相通之處且相輔相成,常常是針、灸并用,故稱為針灸。艾灸法主要以艾絨為主要原料,在點燃后放置輸穴或是病變部位即可,實行燒灼與熏熨,借助其溫熱作用,具有扶正祛邪、溫通氣血以及存在防止疾病的作用,進而達到保健治病的作用,并且歷史悠久、寒熱虛實皆可用之,但其也存在相關禁忌作用。本文現就艾灸相關情況做以下闡述。
1 艾灸的分類
(1)艾柱灸分直接灸與間接灸兩種。直接灸又稱膚灸、明灸,該方式通過將艾灸放于皮膚上,隨后進行施灸,因直接灸實施目的不同,且對皮膚刺激也存在不同,又分成疤痕灸、無瘢痕灸。其中間接灸又稱為隔物灸、間隔灸,主要利用其它物品將其隔開,間接灸對皮膚造成損傷較少,其活力溫和,并易于人們接受,其被使用于各個科室中,同時還有隔蒜灸、隔降灸、隔附子灸等。(2)艾條灸主要將點燃的艾灸于施灸部位熏灸,其分為艾灸器、手持灸,手持灸又分回旋灸、溫和灸、雀啄灸。
2 艾灸的功效
艾煙治療表現出廣譜抗菌與抗病毒作用,艾炎熏灸對常見的化膿性細菌、變形桿菌以及副傷寒桿菌具有明確抑制作用。另外,對繭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均存在抗菌作用。除此以外,在燃燒艾時,產生出光輻射、溫熱刺激,也能夠使艾燃燒生成物生成。其中,利用溫熱刺激作用有利于藥物吸收,故使艾灸藥性作用、艾燃燒生成物對人體效應及類芳香療法獲得更好的作用。
3 艾灸的禁忌癥
艾灸在治療中具有明確效果,而且簡便易行,經濟實惠,基本未有毒性作用與副作用,只需認真依據操作原則與規則即可,通常不會對人體造成反應。艾灸以火熏蒸,若是未加以注意將導致其皮膚出現燙傷,另外,施灸過程中將對其精血有損耗,所以,某些位置不能施灸或是不能施灸的人均為施灸禁忌癥,古代施灸法較多而且禁忌也頗多,有些禁忌雖然能夠被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為禁忌。
暴露在外面的皮膚,比如:顏面部,不能夠直接灸,將對其皮膚造成瘢痕,因此影響其美觀。皮薄、肌少以及筋肉聚集處,妊娠期婦女下腹部、腰骶部,男性乳頭和女性乳頭,睪丸、陰部等均不可施灸,還有關節部位也不可進行,另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均不可施灸。
其它施灸禁忌癥的人群為:無自制力,比如精神病患者;具有昏迷、高熱、傳染病以及抽風等,或是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極度疲勞、過饑、過飽、大汗、情緒不穩或是經期婦女。
4 艾灸時注意事項
注意集中思想,不可分散注意力,因此導致艾灸移動,對皮肉造成損傷而浪費時間,對于養生保健灸,需要長期使用,偶爾灸并不能得到預期效果。因需要暴露大部分皮膚,于冬季時需要坐到更好的保暖措施,夏天時鼠疫防暑,同時需要對溫度進行調節換氣,另外,定時開窗通氣,保證艾灸效果。同時,因人們衣物多位羽絨低脂,容易燃著,對此,施灸時需要注意防止落火。
在實行艾灸時,某些病癥注意時間,若是存在失眠情況,可實行睡眠灸,但不可再飯前空腹時施灸。在實行艾灸時,需要對人體體位與血穴位加以關注,要以舒適、自然的方式進行,同時對找準穴位,進而保證其艾灸效果。施灸時,存在暈灸現象,雖然較為少見,但也會發生,對此,需要加以注意。發生暈灸時會出現惡心、眼花以及面色蒼白的現象,甚至出現暈倒的情況。若在施灸時發生該情況,要立即停灸。
要循序漸進,熟悉施灸的過程,要是穴位過多,且分散的話,要先從其背部進行,然后是頭、身、四肢。在進行初次灸時,注意刺激例,先少里,小劑量,必須使用小艾柱,或是灸時間短些,狀數減少,隨后加大積里,開始時不可大劑里。施灸同時要注意其溫度,存在皮膚遲鈍、感覺障礙的人群,可使用食指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對溫度予以感知,防止發生燙傷的情況。另外,要防止出現感染情況,主要因施灸不當導致局部燙傷,引發灸瘡,若堿潰感染,需要應用消炎藥。
5 灸后處理
①灸皰處理:灸后易出現水泡、水汽等現象,均可導致其外邪,不可過于著急和擔心,若水泡小可不用予以處理,其能夠自行復原。對于較大水泡,可將其刺破,并對部位進行涂抹藥水,以防感染發生。②灸瘡處理:灸起皰后經過化膿形成灸瘡,灸瘡形成后要防止感染發生,可局部應用75%酒精棉球消毒,不可對膿苔進行涂抹,不然可使灸瘡疼痛,還使其膿液外滲受到一定阻礙。灸瘡若不斷擴大,膿色由淡白色變黃綠色,存在惡臭味,可通過過氧化氫對其進行沖洗,然后涂抹消炎膏。③灸后的調養會影響灸療效果,需保持良好心態、情緒與飲食習慣,并且具有充足的睡眠,禁食生冷油膩食物,禁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