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興 宋佳燕
◆摘? 要:侗錦織造工藝是侗族人民凝聚智慧、實踐勞作的產物,侗錦織造在新時代不僅傳承了原有的技藝手法,并與時俱進,結合創新設計,將其應用于市場產品,合理有效地利用和挖掘侗錦織造工藝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價值,有利于侗錦生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提取侗錦織造工藝的特色元素,結合現代產品設計的概念和表現形式,促進新時代侗錦織造產品設計的發展,創新和應用。
◆關鍵詞:侗錦織造;工藝產品;創新設計;應用實踐
侗錦織造工藝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主要分布在湖南通道,貴州黎平,廣西三江等地,其中,侗錦的傳承與發展是湖南通道中最完整的。其精湛的編織工藝,精美的民族圖案,華麗的色彩風格和文化內涵使其在織錦工藝中獨樹一幟。侗錦織造工藝與時代的產品創意結合,不僅可以豐富當今日新月異的時尚產品的內涵,而且可以實現對民族工藝和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從而促進發展我國侗錦民族產業和文化創意事業的多元化。
一、侗錦織造工藝風格特點
(一)侗錦織造形式、色彩與選材類別
侗族的居所空間構建其獨特的審美觀,在侗錦的整體形態中,外部環境影響和內在女性性格影響下,侗錦織造作品的創作和生產過程中自然呈現出秩序規律、針法密滿的構成制造呈現形式。
侗錦有兩種主要類型:素錦和彩錦。素錦常用的顏色組合是黑紅色,黑藍色,黑色和白色等。顏色主要是深色底紋和亮色花紋結合為主。彩錦作品的色調主要由不同顏色的編織色塊組成。顏色是交錯的,編織有序的顏色交替,給人一種色彩高級格調的視覺體驗。
侗族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使用棉,亞麻等其他植物纖維來紡紗和編織的方法。到現在為止,侗錦編織的選擇仍然保留了在藝術創作之前使用天然植物纖維進行加工和植物染色的過程。侗錦織造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和顏色是獨特的。在選擇材料時,應選擇適合于當地氣候的棉,藍靛和其他富含纖維的植物資源,這些資源均可用于紡紗和編織。在色彩表現上,侗錦的著色方法長期以來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狀況和群體的審美特征。
(二)侗錦圖案與題材
無論是素錦還是彩錦,在侗錦漫長的織造過程中,其內容主要反映侗鄉風土人情及本地歷史神話傳說,自然物象與美好生活藍圖。通過多變的織造編織技術,將人與自然之間和諧融洽的景象運用極度概括,提取抽象和夸張形象,獨特的平面歸納進行藝術表達,展現出大雅之風和獨特美學觀念。
侗錦具有精美的花紋彰顯了獨特的民族特色。裝飾圖案的使用可以概括為動物圖案,植物圖案,幾何圖案和風景圖案。多樣侗錦的主題內涵大致有三個方向:第一是歷史情懷,先輩與生命的推崇;第二是情感紐帶,贊美愛情與生命的延續;第三是生活憧憬,奔赴美好生活。
二、侗錦織造現狀分析
傳統的民族侗錦織造是個體手工于斜織機上進行的,其獨特的編織技術工藝和文化內涵是侗族歷史見證和文化載體。但這類工藝制作的時效較低,成本較大,同時未能融入新時代元素,隨著時代變遷和現代生活觀念迭代,侗錦工藝的傳承方向和應用發展面臨著全新的挑戰。
(一)侗錦傳承創新面臨斷層現象
新時代背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家鄉讀書、務工。長期城市潮流的文化熏陶改變了民族興趣審美與消費觀念,同時對于侗錦的認識不夠全面和興趣也不夠高漲。原來侗錦女工的代代相傳主要還基于嫁娶的情感寄托,現如今市場經濟的發展下,婚嫁產品品種更多與質量更高,大多都轉向直接消費購買,這也是導致了相當程度的侗錦織造工藝技術傳承斷層。
當侗錦被列入非遺產保護對象時,意味著真正面臨斷層延續的困境。我們不能僅在傳承方面保護侗錦工藝遺產,僅此做法可能會因環境和資金問題而終結保護,我們更應灌入新鮮血液,使之民族傳統工藝產生新的造血功能。這就迫切需要立足本土資源,將傳統的侗錦工藝美學與時俱進。
(二)侗錦工藝產品尚未滿足消費主體市場
時代的進步,使得城鄉一體化高速發展,侗錦作為其少數民族本土地區的傳統民族標志,由于生活消費觀念的變化,消費對象的日益新潮化。讓傳統侗錦工藝產品無法滿足當代青年消費者的需求。侗錦工藝的價值體現不能只停留于民族家具,反而要面向更廣大的市場,接受新文化的沖擊,并與之產生符合當下消費主體市場的創新產品。
侗錦織造工藝產品宣傳品牌文化的廣告設計需要緊跟年輕人的生活品質,打造回歸樸實無華的自然氛圍,傳遞極簡生活狀態的觀念,并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溝通效果,真正激發了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宣傳的廣告應傾向消費者實際需求和文化心理,激發當代年輕人的情感共情,更加全面的開發潛在用戶。
侗錦工藝產品樹立自主品牌,立足消費熱潮市場,務必做好產品設計包裝,關注融媒體宣傳,通過視覺VI設計包裝大大提升品牌影響力,從傳統內容形式向多元策劃發展。 在最新的融媒體背景下,利用地域特色沖擊消費慣性,從而更好打造立體化民族品牌。
三、侗錦織造工藝產品的創新設計
當下市面上侗錦織造工藝產品較為普遍的形式為飾品與服裝等類別。當前侗錦工藝產品狀態問題在于現有的產品缺乏時尚特點,款式較為陳舊,對于產品VI更為短板。針對侗錦工藝產品的生產和織造情況,在基于侗錦織造技藝傳承,擴大侗錦生產制造的種類,結合新材料、運用新穎的主題和形式進行設計創新。
(一)紋樣圖案構成重組
由于侗錦織造工藝產品的大小和規格不同,圖案的選擇和構圖形式也大不相同,而且圖案和形狀大多是幾何形狀。侗錦織造根據畫幅規格的不同,裝飾紋樣的運用組合也大不相同。在呈現的紋樣圖案中,幾何圖形居多,也有參照大量的自然生活物品,這也是侗族人民的愿景寄托,基于這些傳統的侗族紋樣圖案,可以延伸出更多方向和題材的紋樣圖案,新時代流行的紋樣圖案從生活中常見的到網絡中崇拜的,具象的紋樣圖案和抽象構成的紋樣圖案等等,這都是可以進行創新設計的方向。
(二)綜合材料創新運用
常規侗錦織造工藝的材料較為傳統單一。對于侗錦織造材料需要有新的實驗選擇。嘗試工業材料與自然材料的結合,例如自然材料中的棉麻絲絨紗、工業生產材料中尼龍纖維等等,通過對織造物料的實驗,重新塑造織物面料的新面貌。使用金屬配飾點綴,有機調劑二維與三維之間的聯系氛圍。同時在材料其他屬性方面,還應當充分考慮通透柔軟的低碳環保材料。新時代的潮流趨勢注定不能只保留侗錦織造工藝的傳統方式,需要尋找不同材料元素。
(三)侗錦織造產品設計中的觸感創新
侗錦除了應用于視覺平面紋樣圖案之外,還有產品本身帶來的三維觸覺感知,單純從傳遞的圖文信息來看,平面更多傳遞的是民族故事和文化內涵,而立體方面則更加深刻,不僅傳遞出相應的信息,還將用戶的體感提升到最大范圍。如果利用最新AR科技進行體驗氛圍延展,提高多維度交互體驗,這便讓更多的年輕人直觀且深刻的了解3D環繞式互動體驗進一步深刻地了解侗族的風土人情。這種多維藝術體驗是創新傳統民族工藝的直接有效的時代新形勢。根據上述多種渠道下手總結出的有利條件,侗族織錦工藝品牌可以互聯網絡和實體線下的推廣模式,使用多種模式與消費者形成持續的互動聯系,從而打造出的新型民族文化公司品牌。
四、侗錦織造創新實踐應用
現如今民族工藝創新渠道多以“互聯網+設計”的模式進行商產配合?;ヂ摼W市場銷售渠道,設計創新驅動工藝技術和產品樣式的革新。同時為了更加全面有效的傳承侗族織錦工藝,還可以通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與社會企業合作應用。
1.開展校企教學合作應用
作為民族經典符號,侗錦工藝也是高校藝術課程的設計靈感之一,教師運用侗錦織造技能全面的整合到設計課程中,培養學生運用傳統技能開發創意設計的能力。
學生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侗錦織造工藝的特征,另一方面還可以運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來提取和重塑這些民族元素。通過侗錦的更深層次發掘發揚和改良完善,普及侗錦的文化意義。作為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通過民族元素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
2.侗錦流行創意產品市場應用
侗錦織造工藝產品的創新發展需要結合市場需求,將傳統轉化為時尚,開發出具有侗族文化元素和現代時尚特色的一系列文化創意產品,將民族文化與時尚有機地結合起來。
如果遵循傳統的侗錦工藝工序,針對現代紡織產品進行應用,明顯的弊端體現在制作時長、成本和審美偏差等等方面問題。因此,現代紡織產品無法復制傳統工藝工序,更多可能是提取侗錦工藝符號,融合了當代設計理念和美學趨勢。參照主題紋樣圖案與手工織造質感,使用計算機的印花工藝還原侗錦工藝特點。另一方面,由于現代人需求更高,生活選擇多樣,對于產品的選擇也傾向時代潮流,故事趣味,這個需求方向要求民族工藝產品務必進行重新定位,堅守核心思維,著重改革呈現形式,這并不是破壞傳統,而是讓傳統更好的融于當下。例如在產品的選色方面,原有的侗錦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在新產品中完全可以將高級灰流行色元素添加作品中,使之更加和諧統一,以滿足大眾新的審美。
侗族織錦通過重構創新設計,侗錦織造工藝的特色元素被運用到文旅制品、家居空間以及高校教學研究等方面,積極探索侗錦織造工藝融合其他產業的發展模式,保存傳統侗族工藝風格特征,增添時代潮流元素,擴大侗族織錦工藝的應用范圍,進一步增強侗族織錦的影響力。同時,極大地促進了侗錦織造工藝產品產品的創新和應用開發。
在高度關注非遺文化,提倡大國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侗錦織造民族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已經走向新的方向,邁上新的臺階,在產品設計到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圍繞侗錦織造民族工藝的核心精神,在原有的理念上進行藝術再創作,通過實證研究,從時尚主題、綜合材料、視覺感官、觸覺體驗等方面,實現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的全方位集成。新時代潮流設計師聯合侗錦工藝傳承大師碰撞出國潮民族新產品新趨勢,多種可能進行實驗創新,從而才能在實踐中總結出新的思考和方向。
參考文獻
[1]黎嬋.當代侗錦同質化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2]楊建蓉.侗族織錦色彩語言研究——以湖南通道地區侗錦為例[J].裝飾,2015.
[3]熊詩意.湖南通道侗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4.
[4]崔因.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名草編及其數字化保護探討[J].工業設計,2019.
[5]方李莉.傳統手工藝的復興與生態中國之路[J].民俗研究,2017.
作者簡介
李銀興(1978.03—)男,漢族,湖南,碩士,溆浦人,湖南涉外經濟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產品設計,民族民間藝術。
課題:2020年度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侗錦織造技藝的傳承與產品創新設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湘教通[2020]191號 ,指導老師:李銀興,項目負責人:宋佳燕,項目組成員:馬燦、劉思雨、毛矛、陳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