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著眼于浙江省智能制造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影響,通過聚焦浙江省智能制造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基于智能制造需求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困境,智能制造對浙江省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訴求,以及職業教育實例等等探索出浙江省職業教育的具體優化策略。
◆關鍵詞:智能制造;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制造業是浙江省的支柱產業,為了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浙江省制造業對于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級需求迫切。對此浙江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來指導浙江省智能制造的發展。同時智能制造的發展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也必須面對智能制造的需求進行優化調整。
1浙江省智能制造與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浙江省智能制造的發展與職業教育的發展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尤其是杭州市、寧波市等城市相對突出。全國智能制造企業數量排前十的城市,浙江省地級市寧波和杭州都在前10名之列。浙江省智能制造類試點項目和產業園數量在全國都位居前列。浙江省在不久的將來,至少有30%的企業要完成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浙江省智能制造重點領域主要有機器人產業、3D打印產業、可穿戴設備產業等等。浙江省智能制造的發展必然會帶來企業設備的升級,帶來機器換人,人才的需求也會產生巨大變化。但目前浙江省職業教育多傾向傳統知識教育,簡單操作傳授。專業設置也大多流于形式,跟風設置,而其相應的軟硬件設施都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不能達到教學培養的目標,不能滿足智能制造發展的需要。
2浙江省智能制造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訴求
浙江省智能制造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能掌握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設備技術,獨立完成智能化項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必須依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人力資源的優化。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智能制造水平,影響制造業轉型升級。但目前浙江省各行業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巨大,職業教育現有專業無法滿足智能制造行業的需求,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與智能制造發展的實際需求存在巨大差異。因而,隨著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浙江省智能制造所需的人才類型也在不斷的變化,對高素質、高技術人才的知識、技能、能力、素質、跨學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綜合能力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相應的,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體現復合型和跨學科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工匠精神等等,人才培養層次能力要不斷向上遷移。
3浙江省基于智能制造需求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困境
3.1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智能制造的發展實踐脫節嚴重。這是目前浙江省職業教育存在的重要問題,主要體現在:一、基于智能制造的需求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提高,更加傾向復合,遷移,能力等。對于人才的素質要求也更加全面、專業等等,需要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通用能力與職業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二、人才供需不匹配,數量方面,人才供給量少,但是智能制造行業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且增長迅速,必然造成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巨大。質量方面,智能制造發展迅速,導致知識供給存在滯后性。技能供給與技能需求也存在嚴重的錯位,素質供給單一也與智能制造所需的綜合素質、復合素質的要求不匹配。當前的職業教育的人才知識、技能、素質培養都無法滿足智能制造行業發展的需求。
3.2傳統觀念制約,生源素質低。在我國各地包括浙江省傳統觀念中,普遍重視學歷教育,輕技能教育,對于職業教育也一直存在偏見,認為職業教育是差生不得已的選擇。整個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認可度都很低,這也直接導致了職業學校招生工作難,職業院校學生的生源素質遠遠低于普通教育。職業院校招生重數量、輕質量,最終招生生源質量毫無保障。因而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人才培養質量無法保障,很難達到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3.3政府、社會、學校作用發揮不充分。政府的治理作用發揮不充分,浙江省職業教育供給結構較為單一,主要依賴省政府財政款項。加上浙江省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在經費與校區合作方面很難提供有力的支持。社會支持力度不足,職業教育是家長眼中的“差生教育”,家長對于孩子到職業學校存在巨大的偏見,導致家長態度不夠積極。企業對校企合作重視不夠,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主動性不足。
3.4職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浙江省職業教育本身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支持力度嚴重不足,導致教師行業的待遇普遍相對較低,也沒有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職業學校教師歸屬感較低。職業學校教師很多缺乏專業性、實踐教學經驗和企業實踐經驗。不注重理論知識、新技術、新技能的更新,這些都導致了浙江省職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
4浙江省智能制造重點領域機器人產業的職業教育實例
寧波作為浙江省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城市,尤其注重機器人產業的智能制造應用,其職業教育也在進行適應性變革。其中典型實例就是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中德智能制造學院工業機器人專業。該專業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建立了“理實兼備”的課程體系,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形式,通過“產訓合一、任務驅動、能力遞進”進行智能制造產品、設備研發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滿足浙江省智能制造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旨在培養專業知識與技術,智能裝備工程應用能力等等,具備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未來主要面向工業機器人工作站應用、設計集成、智能控制、機電產品營銷和售后服務等崗位就業。
5浙江省基于智能制造需求的職業教育優化策略
5.1加強智能制造師資隊伍建設--“雙師型”教師。目前,浙江省職業學?!半p師型”教師隊伍數量嚴重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培養的畢業生能力結構無法適應智能制造的發展要求。因此職業學校首先要開展智能制造“雙師型”團隊建設,既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實踐技能。制定有效的政策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可以從企業招聘一批有實踐經驗、實用技能強的高技能人才作為學校專任教師,或者將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定期分批送到企業、工廠等進行鍛煉。
5.2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是一種必然選擇,但是效果卻一直不夠理想,職業院校難與企業建立實質性的合作關系,辦學質量難以提升。究其原因,是由于合作雙方在利益機制上無法完全達成一致。因此,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職業院校要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育人。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養復合式、創新型、發展型智能制造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校企雙方應在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實習實訓等方面進行協商,實施校企工學結合的模式,達到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統一,實現協同育人,互利共贏。
5.3發展智能制造職業教育集團。浙江省發展職業教育集團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多方主體資源共建共享、產教協同育人的重要手段。目前浙江省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面臨諸多困境,因而浙江省職業教育集團必須作出全方位的創新改革,包括機制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資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優化職教集團,加強集團化辦學,提高辦學質量。
5.4實習和實訓建設。一是與企業相結合,引企業入校,工學交替,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到企業中去實習實訓。二是職業院校自身實習實訓場所和環境構建,向人機協同、跨專業學科,綜合型、全面型、智能型設備設施升級。但目前浙江省許多職業院校實驗實訓條件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無法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因此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到企業實踐,或請企業人員到學校講授,還可以將已有的實訓設備和資源進行整合,提高資源利用率。
參考文獻
[1]楊進.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18.
[2]王璐.變革與突破:智能制造背景下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應對措施及其啟示[J]. 職業教育發展研究,2019(第11期).
[3]李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以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類專業為例[D]. 華東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孫夢超(1989.05--);性別:女,籍貫:江蘇省宿遷人,民族:漢族,學歷:本科,畢業于南京審計學院;現有職稱:無;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