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夢馨
摘要:為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號召,滿足企業對高質量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各大職業院校與產教融合型企業合作,共同構建校企雙元育人的混合教學模式。校方以雙師型教師為主,負責課堂維度教學,根據項目促使學生重構知識體系;企業方以企業導師為主,負責項目維度教學,促使學生技能水平逐步提升;兩個維度相互交融,利用網絡平臺及大數據技術,達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質量,形成二維三循環螺旋混合教學模式,以期培養職校生綜合素養,推動產教融合進程,提高我國職業教育質量。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平臺;混合教學模式
近年來,為應對復雜的經濟市場環境,企業不斷提高對儲備人才的要求。通過研究近5年的企業招聘條件,可以發現,企業所需求的“人才”大多以學歷為重點,造成相關技術人才相對匱乏,在員工入職時需要進行大量操作性內部培訓,且易出現員工流失率較高、員工滿意度較低等情況,進而造成企業愈加提高入職學歷、工作經驗等門檻條件,而出現入職人員相對減少或能力不足等人力資源困境。
為解決企業用人問題、提高技能人才質量,自2019年以來,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大力推行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以“1+X”證書制度為抓手,要求各大職業院校認真貫徹落實產教融合政策,提高職校生綜合素質與技能水平,實現校企“雙元”育人[1]。基于此,大多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推進產學研項目,強化職業教育優勢,以期培養出滿足市場需求的高質量創新型技能人才,完善產教融合情境下的混合教學模式。
一、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就全球范圍而言,職業教育存在三類較為成功的典型狀態:(1)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以單個學生為主體,校企雙方達成教育內容,根據學生培養狀態進行合作,如德國的雙元制教學等。在這種狀態中,學生主觀能動性較強,能充分利用校企雙方資源,最大程度地按照自身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學習。(2)以學校為主導,職業院校根據自身研究成果,架構學生教學體系,結合企業調研,針對市場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如美國的社區學院等。在這種狀態中,學校遵循自身發展趨勢,以調研對象、內容、結果等為依據,按專業分類,適時調整教學體系,學生大多按計劃完成學習任務。(3)以企業為主導,根據企業需求,進行集團化辦學,如荷蘭的鹿特丹航運中心集團。在這種狀態中,職業教育是伴隨企業發展而創設的,以企業需求為主,開展一系列輔助運營活動,最終形成的學校、企業、政府等多元職業教育聯合體[2]。
自2014年起,國務院陸續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隨著產教融合逐步推進,我國職業教育進入內涵式提質增效階段,以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培養綜合素養較高的滿足市場需求的技能人才為目標,構建協同育人模式,發展多樣化的融合形式,努力建設產教融合的生態體系[3]。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借助國家政策支持力量,糅合國外職業教育的典型融合狀態優勢,以1+X試點工作為契機,改善自身原有模式,但尚未形成理想的多元化多主體協同育人的產教融合模式。就國內而言,職業教育常見的形式包括:(1)各種層次的職業教育院校,其遵循各項教育規定,針對中職、高職、3+4等教育層次,規劃專業類別,設計教學內容,對學生整體負責;(2)各種類型的職業技能培訓,既包括各個企業針對內部員工進行的各項職業培訓或專題講座,也包括市場上的各類培訓機構針對不同職業技能提供的培訓項目,還包括職業院校承接的國家行政部門或相關行業認可的高層次職業技能項目;(3)校企合作下的職業教育,從工學交替、訂單班培養模式到校企合作項目,從以學校為主的項目式實訓教學到以企業為主的技能知識架構,大多以階段性的學生身份轉換為基礎,實現重點內容強化教學。
二、產教融合型企業平臺
依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在職業教育改革過程中,產教融合型企業基于自身實力強勁、技術理念領先、行業地位較高等優勢,充分發揮自身主體作用,為院校提供技術支撐、人才培養需求以及產學研合作方向,在行業領域中起到示范性引領作用[4]。
分析教育部于2019年公布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名單,可以發現這類企業均屬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領域,且以規模以上企業為主,一般都具有實業支撐,有較好的社會責任感,在追求合理性利潤的同時,愿意關注利益相關者的訴求[5]。產教融合型企業由自身需求出發,分析內部員工職業技能培訓需求,將其衍生為人才技能、職業素養等具體培養方向,以此為基礎,與院校進行合作,縮短校企之間的供需反映距離,以企業人力資本優勢帶動校方共建創新型復合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此外,校企雙方互設產學崗位,拉近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營之間的距離,深入挖掘企業運營中蘊含的經濟、職業教育等理論,加快推進校企雙方理論研究成果的實踐落地[6]。
基于包括企業、學校、社會、政府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訴求,以及市場經濟發展、職業教育現代化要求等因素,在產教融合型企業平臺上,政府推行認證制度,列出給予企業的相關組合式激勵政策[7],倡導企業與院校積極參與項目;企業主動承擔人才培養的職責,建立健全相應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制度,搭建合作交流平臺,設置產學研究部門,促進合作成果有效轉化;職業院校增強責任意識,構建長遠共贏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機制與框架[8],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踐行1+X制度,鼓勵教師進行企業掛職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團隊,豐富日常教學中的道德培養與職業技能學習內容,進而實現企業實踐與理論知識體系的有機融合,優化產教融合效果。同時,職業院校挖掘市場需求,與企業進行資源的共建共享,以保障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努力激發職業教育潛能,改變對職業教育的傳統社會認知,實現企業與職業院校協同育人的生態體系,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發展。
三、現階段職業教育中的混合教學模式
自20世紀以來,為應對人力資源缺口、保障企業發展進程,微軟、谷歌等公司針對企業內部職員開展各項培訓,包括線下集中培訓以及線上多元培訓等。鑒于這種混合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發揮最大經濟效益,得到了學術界廣泛認同。在職業教育領域,混合教學模式是指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基于職業教育自身特色教學體系,融合多種教學理念,針對職校生學習狀態,將理念教學與實踐教學、在線課程與傳統教學等混合形成的教學模式[9]。這種模式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平臺,將課堂教學內容、形式予以優化,形成新的教學要素組合,從而促使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有效提高,實現突破時空、資源等限制的高效學習模式。
因此,大部分院校根據自身專業特色,利用現有的相對成熟的教學平臺,根據課程標準,進行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再設計,運用混合教學模式對課程予以重構。根據教學目的、內容與模式搭建主體的不同,可簡單分為三類典型的混合教學模式[10]。
第一類是個性化學習,類似于學習資料包。這類混合教學模式的搭建主體為學習者,其利用現有的網絡課程,根據自身學習需求,以學校課堂教授的專業知識為基礎,深度結合學習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安排網絡課程,形成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教學內容體系。由于該模式為自主搭建,其針對性較強,隨意性較大,架構變動靈活多樣,但在個人意愿得到充分表達的情況下,能優化學習效率,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
第二類是共享資源平臺,如MOOC、COURSERA等。這類混合教學模式大多為共享學習平臺,學校通過這類平臺,將優質教學資源打包,結合課程標準,設計高校間資源共享或有條件的學習認證方式,以優化教學資源的使用,有助于實現共享學習、終身學習。通過平臺,學校能更好地推進課程改革,構建大數據分析管理系統,實行有數據支撐的教學改革。
第三類是虛擬實踐,如網絡虛擬實驗室等。這類混合教學模式,一般是由學校進行線下理論知識講解與檢測,幫助學生進行前期理論系統構建;由校企合作項目平臺提供虛擬實踐資源,讓學生通過模擬實踐,嘗試將理論概念轉化到實踐應用,促使知識內化,并有效觀察自己的決策結果,同時校企雙方通過信息技術平臺獲取大數據,以便于后期優化項目成果或者進行針對性教學。這種模式在職業院校中,比較常見的有兩類。一是虛擬實驗,包括理化試驗、仿真試驗、計算機程序檢驗等,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反映具體過程,觀察細節現象,研究實驗成果;二是虛擬實踐,通過VR技術、大數據研究平臺等,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對專業技能進行實訓,如叉車、運輸規劃、ERP運營等,并利用大數據分析,得出學生現有技能水平與薄弱點,在減少資源與時間成本的基礎上,最大化提高綜合技能訓練效率,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課程。
綜合來看,現階段職業教育中的混合教學模式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課程設計、講課方式等方面,就產教融合而言,這些形式僅為部分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并未體現融合形成的良性共贏循環[11]。因此,職業教育混合教學模式仍具備較大的改善空間。
四、基于產教融合型企業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構建
基于上述分析,職業院校應構建基于產教融合型企業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糅合多種教學理念,以期實現學生發揮自主學習能力、校企雙元育人的產教融合生態體系。這一模式需要注重產教融合企業平臺和混合教學模式架構兩個層面的內容。
(一)搭建或選擇合適的產教融合企業平臺
首先,職業院校應分析自身專業特色,研究專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缺口,以優勢專業為基礎,選擇密切相關的行業企業進行平臺搭建,選擇適當的企業層次,覆蓋專業發展方向,拉近教育理論與市場經濟的距離,貼近技術人才需求,促進理論成果與實踐項目的相互轉化;通過平臺,職業院校可進行理論成果的實踐檢驗或針對企業創新點給予理論支持,提高產教融合附加價值。
其次,在平臺構建時,可存在多個有合作傾向、無利益沖突的企業,其均具備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要求的資質,有過與職業院校合作經歷,有較強的產教融合意識,并渴望實現多方共贏。通過平臺,企業能為職業院校提供真實的教學案例、項目數據、最新人才需求,也能打破傳統供應鏈領域,縮短企業間溝通合作渠道,形成優勢互補,發揮產教融合型企業平臺規模效應。此外,企業可將師生教學活動進行遷移,提高本企業員工的職業技能與綜合素養,提高企業內員工忠誠度、企業間的行業認可度,為今后的多方共贏奠定意識基礎。
在此基礎上,校企雙方不斷挖掘產教融合型企業平臺的競爭優勢,跟隨雙元育人趨勢,多方面進行溝通交流,設置合適的產教融合崗位,促成深入互換體驗,最大化發揮平臺育人作用。
(二)混合教學模式架構
基于產教融合型企業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從項目與課堂兩個維度著手,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職校生,調整教學目標、內容,形成校企雙元育人的教學結構。職業院校可優先對職校高年級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完善混合教學模式,之后隨著產教融合進程發展,逐步形成全面覆蓋的立體化動態混合教學模式。
在這一模式中,學校與企業相互配合,根據企業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循環;學生根據自我發展路徑、個人學習需求,加入合適的教學團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成為企業需求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整個模式以職業內容為主,將理論知識根據項目需求進行重構,由企業導師主要負責項目維度,雙師型教師負責課堂維度,形成二維三循環螺旋提升模式。從項目維度來看,企業基于實踐技能優勢及對人才需求的細節把握,派出專人擔任導師職務,以項目為依托將教學環節拆分為項目前任務解讀、項目中分工合作、項目后回顧改善三個環節。從課堂維度來看,校方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使其負責與企業導師合作,剖析作業項目,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知識解析重構,形成全新的教學內容體系,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知識轉化率,構建實踐支撐的理論化課堂,并將課堂劃分為課前自主學習、課中翻轉教學、課后模塊總結三個階段。整體上,兩個維度相互交融,編織形成混合教學模式網絡,基于網絡平臺,統計分析教學數據,動態調整教學層次內容,以實現現實課堂與大數據的有機融合,形成學、評、教相互連接的狀態。
在項目前任務解讀階段,企業導師將實踐項目發布,并列出明確的作業要求及考核標準。雙師型教師根據項目內容,重構知識體系,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放置在平臺上,形成課堂教學體系,包括教學指導方案和學習任務書等,完善相關評價與指導方式。在任務解讀階段的課前,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根據學習任務書回顧知識點,補充完善知識架構,完成理論知識鞏固,同時教師與企業導師溝通,對知識在項目中的具體應用達成共識;課中,學生根據自身薄弱點,要求進行重點講解,并根據以往學習經驗及對項目的預設,提出自己的行動方案,教師予以指導評價,并將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同步傳遞給企業導師;課后,教師組織學生對本部分知識進行模塊化記憶,強化知識體系概念,并與企業導師一起審核其項目方案,為后續混合教學奠定基礎。
在項目中分工合作階段,項目維度與課堂維度高效結合,由企業導師負責項目實踐指導與評價,雙師型教師全程通過線下或線上的方式陪同。此階段,課前學生可根據自身需求,尋求同伴或老師們的幫助,調整心態,深入研讀項目細則,確保規范作業;課中自己動手,認真細致按方案進行作業,與同伴相互配合,強化合作意識,提高作業效率與項目完成度,遇到問題及時對相應老師進行提問,將老師給予的回復內化為相關要點進行記憶,并通過平臺實時匯報項目進度及自身實踐狀態;課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將整個項目與課堂內容予以體系化,進行知識固化、經驗總結,同時企業導師與雙師型教師對本階段學生進行一對一評價,幫助其更好地認知自我,對其今后通過混合教學模式提升技能水平與綜合素養形成引領效應。
在項目后回顧改善階段,企業導師與雙師型教師進行團隊總結,對本次教學進行分析完善。此外,本階段對學生來說,課前應做到回顧整個教學情境,結合過程中老師們的評價與同伴們的幫助,合理分析自己的競爭優勢及有待改善的不足之處;課中應做到勇于自我點評、評價同伴,認真聽取老師們的項目分析;課后歸納整理,形成項目報告,積累經驗體會,為后續學習做好積淀。
在此模式中,圍繞學生主體,企業與學校形成雙元育人系統,根據教學內容、目標等,選擇線下或線上教學方式,選取合適的教學資源,借助信息化手段,著重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方案設計、項目管理以及反饋總結等能力,有效使用大數據分析成果,最大化發揮職業院校的人才優勢、教學資源優勢以及企業的實踐經驗、需求管理優勢。
五、結語
我國職業教育應響應國家政策,大力推進1+X制度落實,與產教融合型企業形成平臺合作,構建雙元育人的混合教學模式,培育應用型技術人才,緩解市場人才供需矛盾,加快理論成果與實踐效益的相互轉化。此外,未來更需注重針對不同層次特點的技能人員,動態調整基于產教融合型企業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以期形成完善的二維三循環螺旋提升網絡,推動我國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院,許曉芹,連曉慶.新中國成立70年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演變歷程及展望[J].教育與職業,2019(19):26-31.
[2]? 朱俊晨,趙彤.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分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09):3-5.
[3]? 詹華山.新時期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05):5-12.
[4]? 郝天聰,石偉平.從松散聯結到實體嵌入: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40(07):102-110.
[5]? 徐珍珍,黃卓君.職業教育中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模式與路徑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8):39-43+49.
[6]? 劉卉.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內涵、價值及其認定[J].職教論壇,2020,36(05):157-160.
[7]? 覃兵,申鑫玉.產教融合視野下高職院校社會教育資源開發效果優化策略[J].河北職業教育,2020,4(05):11-14.
[8]? 曹靖.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學理邏輯、多維價值及選擇適切性研究——企業行為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19(10):36-40.
[9]? 多召軍,趙蔚,李玉斌,任永功.問題解決學習視角下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混合式學習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02):32-38.
[10]? 王思迪. 基于網絡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11] 董樹功,艾頔.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的影響因素:表征解析與應對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1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