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 要:文章通過田野調查與走訪,分析浙東“唐詩之路”沿線傳統村落的人文內涵,探討鄉村景觀遺產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的傳承與保護的方向,以及鄉村景觀遺產在現代社會的資源價值,界定綠色鄉土家園遺產資源的傳承方向,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
關鍵詞:唐詩之路 鄉村景觀遺產 傳承 綠色鄉土家園
浙東“唐詩之路”是歷史上一條著名的古旅游路線,新昌竺岳兵先生最早提出“唐詩之路”這一概念,在學術界引起強烈關注。學術界將這段古代旅游路線簡化為由紹興至上虞再至新昌,最后經沃洲湖過天姥山至天臺石梁飛瀑。這條路線成為唐詩創作的重要載體,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是極其罕見,文化影響深遠。至今,浙東“唐詩之路”沿線仍遺留大量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村落,村內古跡遺存、古街、古橋、古廟、古驛道保存完好,同時亦保留著傳統的農業文明印跡。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振興鄉村產業,建設鄉村綠色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文化。
浙東“唐詩之路”沿線的傳統文化村落兼具經濟、社會、生態和美學價值,是鄉村景觀中的特殊類型,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開發價值。由于村落大多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落后,村中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形成空心村,同時在國家快速城鎮化建設浪潮中,傳統村落正在不斷讓位于經濟發展而大量消失。文章以浙東“唐詩之路”沿線鄉土村落為考察對象,探討在現代化經濟社會轉型中,鄉土景觀遺產的傳承方向及其資源價值。
一、綠色鄉土家園——鄉村景觀遺產傳承的方向
中國數千年以農耕文化為本,在古代,“農”除了農耕、農業、農民的意思之外,還表示“忠孝悌義、宗法和倫理”,中國古代糧食生產是一切社會政治組織、意識形態的基礎,能夠讓土地生產出糧食的人,便可成為領導者與統治者。鄉土社會的屬性“以農為本”,“農”的根本除了代表“土(地)”,它還有“祖神”的意思。其中“鄉土”中的“土”還有“社”的意思,“社”在古代是重要的神祇,它的原始形象便是土地本身。因此“社稷”便是土地(社)、谷物(稷)與宗法倫理的結合體,它建構了以土地為核心的社會和文化關系的核心,傳達天人合一與傳家繼世的一種觀念制度。
費孝通先生說:我們的民族是從土里生長出來的,離不開泥土,受到土的束縛。如果說“鄉土”是中國的傳統屬性,那么鄉土的歸屬就是“家園”,村落和村莊是農民最初和最后的“家園”,也是鄉村社會物質的核心標志,它具有一個地域社會空間,附著于一個地方傳統文化之上,具有地方歷史的延續性,是鄉村景觀遺產的形成與落地之處。彭兆榮先生提出“家園遺產”的概念,認為遺產的價值是通過對家園的巢筑、經營、記憶與認可中,才得真正的體驗,個人與集體最直接的關系和最具有價值兌現力的地方正是“家”。
“綠水青山”是我們對理想家園終極的追求,也是我們試圖找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模式的一種嘗試。這是我國從傳統的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或者說是工農業文明),最后破除工業文明給環境帶來災難與破壞的瓶頸,走向綠色生態文明的社會形態的追求。方孝莉認為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是鄉村振興的方向,因為文明生長于鄉村,全世界城市已經高度一體化,“這些來自農業文明的多元化的價值與經驗,也許是科技高度發展以后,人類文明中最重要也是最寶貴的財富。”這些來自鄉村的人文傳統,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將組成未來高科技社會文明的人文情懷的內容,而作為農業文明家園的注腳“地方特色”,或許將成為未來人類的鄉愁。費孝通先生在40年代曾提出“富民”理論,提出“有計劃地把現代技術、組織、精神輸入鄉村”,讓農村富裕起來,而不是讓農民離開鄉村,農民離開土地,鄉村是中國的文化特色根源。”。費孝通認為:“文化需要在適合的新的條件下發展,才會讓生命充滿意義。”如果失去歷史和傳統,文化便無從發展與延續。文化需要自覺性,它是綠色鄉土家園的靈魂載體。
二、鄉村景觀遺產傳承的資源價值
鄉村景觀遺產有其特殊的資源價值,作為文化產業品牌,它具有促進產業創新和市場運作的作用。通過對古村落地域與空間的保護不斷延展,包括從村落文物古跡、建筑延伸到綜合文化產業,從物質“本體”延展到村落歷史、民俗文化,以及從村落空間、形態、道路、走廊到村落外圍綜合自然山水環境的整體保護體系,從而完成對各村落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具體體現在:
1.對原有鄉土景觀資源的改造設計
與一般的遺產古跡不同,浙東“唐詩之路”沿線的景觀資源體現了濃厚的鄉土特性,資源經過轉換,具有開發旅游的功能。浙東“唐詩之路”沿線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院落、街區等物質遺存仍有大量居民居住,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歷史,同時滿足在社會經濟快速現代過程中人的居住需求,對村中留存的古建筑如書院、祠堂、店鋪,以及古橋、古井、古廟等歷史遺跡進行修繕,并延續記錄了歲月的痕跡、文化傳統和民俗習慣的原有場所生活環境,并通過環境整治,完善場所內的旅游空間功能。如紹興段興昌縣班竹村的改造設計,便充分利用唐詩文化,打造“唐詩庭院”,對古道兩側遺存的鄉土建筑進行加固、整修,恢復古街道、商鋪、民居原有的場所空間,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圖1、圖2)。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輸入“唐詩”文化元素,村委會在每一戶庭院墻壁上書有不同內容的唐詩,這樣的表達稍顯牽強,雖然更直觀突顯了唐詩文化的“家園”內容,然而卻打破了文化原有的場所精神,割裂了過去的傳統和秩序。
為了復原傳統生態家園,政府除了對古村落外圍墻體、街道等進行修繕、恢復,村委會還不斷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并通過專家學者的研究,復原古村落傳統的生活場景和手工制作技術,如興昌縣南山村兩百余年歷史的南山亂彈,以及豆腐皮制作、榨油、紡線、磨豆漿、搗麻糍、編草鞋等傳統生活制作場景,同時利用當地的民間藝人組建文藝團隊,組織戲曲、舞獅等各項文娛活動內容(圖3、圖4)。人類學家瓦倫·L·史密斯(Valene. L. Smith)稱這種文化旅游的目的地為“地方色彩”,展示即將消失的工藝品、牛馬等各式古老農具,以及民俗表演。在原生的生長環境中,通過改造與設計民俗文化資源,并將其轉化為文旅項目,不僅是一場對家園文化的“懷古追思”,同時又在“次生文化”中將文化資源商品化。或者說“它不應該是‘遺產,而應該是一種還活著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
2.景觀創意的設計
除了對原有傳統資源進行改造,為了進一步轉換景觀文化資源,政府還對不同路段的“唐詩之路”古驛道進行景觀創意設計,如位于紹興段興昌縣的部分“唐詩之路”,地方政府規劃修復小石佛段、桃源村口——赤土村口、赤土村口——燕窠村口、會墅嶺段、天姥寺遺址——潽濟橋、關嶺鋪段六段古驛道,利用當地著名旅游景區天姥山的資源優勢,將名山、佛寺與古村落相聯結,打造詩路古驛風情創意旅游項目。同時還利用“唐詩之路”的文化品牌,在該路段的最后一個部點天臺縣石梁鎮設計打造一座海拔最高的“云端·唐詩小鎮”,并根據游客的需求開發商業空間。政府將開發的文創街區與當地的特產茶葉、絲綢等工業商貿文化相聯結,利用天臺山佛教文化,開發復合型文化旅游度假區,如天姥山十里潛溪休閑旅游區,創造一個集自然田園風光和唐詩文化相結合的綠色鄉土家園。
在古代,文人墨客都靠水路南下浙東,曹娥江、剡溪、甬江、奉化江、始豐溪、東陽江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水道路線,現今這些水道都發生很大變化,由于歷史悠久,部分古代水道消失,有些范圍不斷縮小,如沃洲湖,許多河道甚至還發生淤堵、污染現象,如始豐溪。政府通過河流排澇等措施,對天臺的主要古道始豐溪流域進行改造,引水入村及綠道生態修復工程,重新恢復水的生態環境,并充分挖掘水文化,恢復始豐溪古道河道兩岸的生態景觀,提升河道的旅游資源價值,同時開發始豐溪流域內“佛道宗教文化”與地方“和合文化”為主線的生態景觀文化旅游項目。再如作為“唐詩之路”主要水路的剡溪改造計劃,集詩路、宗教圣地、戲劇和文旅達人創業為目地,規劃構建以剡溪為線,將六朝溯源、盛唐大觀、麗湖仙蹤、越女天下、金庭朝圣、溫泉養心和樂動山水七大區塊相聯結的空間旅游格局。
批評遺產研究的學者認為遺產商業化和產業化,使遺產淪為旅游的附庸,成為資本逐利的文化符號,失去其本真的意義。而也有學者認為遺產旅游也有其好的一面,如果適當干預,旅游目的地人民最終是有益的,而這也是資源的價值所在。
三、資源價值轉換對地方經濟的作用
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生態就是資源,就是生產力,擁有豐富文化遺產的生態鄉村無異于擁有強大的資源優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因此通過對浙東“唐詩之路”沿線景觀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轉化資源價值,對區域經濟和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這是鄉村價值提升的過程,城市對鄉村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體現在生態環境和休閑養生與旅游的需求,這使鄉村價值再現,甚至于超過城市的價值。”主要體現在:
1.實現生態宜居,推動產業興旺。
一方面,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優勢,投入成本進行保護性開發和建設,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與提升,促進新興產業發展,轉化文化遺產資源,開發鄉村景觀遺產旅游,使古村得以活化;另一方面,通過旅游,才能使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獲得經濟支持。
遺產擁有獨特而崇高的文化價值,蘊含著巨大商業價值,因此發展遺產旅游不僅有利于改善遺產地居民的生活、經濟、交通與環境,而且一定意義上有利于遺產傳承與保護。通過打造文化遺產品牌,為當地發展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文化遺存如古驛道、古寺院、古街道、古建筑等物質形態得以修繕,還原鄉村田園景觀。同時利用現代技術改善和提高社區生活環境,改造農村污水管道、公共廁所,實現道路硬化綠化,推行網格化自治隊伍,提高公共服務功能配套設施及基礎設施,實現生態宜居。
生態宜居是鄉村生活富裕的重要特征,體現了三產融合和功能多樣的產業興旺,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需要以生態宜居為前提。綠色鄉土家園的村鎮新空間,同時也是城市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地方。正如方李莉提出的關于“從遺產到資源”的命題,她認為只有當文化遺產與現實生活和社會活動及社會的發展目標聯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稱之為資源。這也是鄉村景觀遺產資源得以順利活化為旅游產品,并能夠更長久、更現實的被保護與傳承下來的根本原因。
2.復興鄉村文化
隨著市場化與商品化的發展,傳統手工業被低廉的工業制品代替,以及鄉村空心化等等原因造成鄉村文化的衰退。鄉村景觀遺產在開發、保護與傳承中,原來被認為“落后”的傳統民俗,被重新發現了價值,這些價值具有轉換成商品的屬性,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具有促進鄉村文化的復興。一直以來,中國的鄉村浸潤著詩性、知識和文化性,它能給人帶來心靈的慰藉,被視為靈魂的歸宿。因此,對鄉村景觀遺產的規劃和改造也是以原汁原味的手法修復或新建,保留原有修繕的木構建筑,保持傳統村落格局、風貌與尺度的老民居框架建筑,修復古驛道景觀,保持原生態的村落場景面貌。每個村落還利用其特有的村史和文化,將老街、繭站、古樹群等作為文化名片,建設并提升村落文化形象。在鄉村振興中,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是經濟振興的新動力,民眾是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動力,因此在村落里定期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利用民間藝人引導群眾自發組建文藝團隊,豐富村民文娛生活內容,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覺性,重建鄉村文化新秩序。
3.促進有效治理,農民生活富裕。
錢穆認為:“中國的官吏,幾乎都由鄉村學者出身。在成就了一番事業之后,往往退歸山明水秀的鄉村,卜宅終老。”在中國古代,無論政府官員、商人或學者最后榮歸故里,都是鄉村士紳的主要階層,他們為鄉村的教育、建設和發展做出重要黃頁。現代,鄉紳制度早已不復存在,但新鄉賢文化依然是進行鄉村治理的一股重要力量,新鄉賢不僅屬于知識精英和成功人士,他們還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情感,他們被邀請回鄉參與村委會事務管理,成為治理主體,改變了鄉村自治水平低和鄉民參與不足的情況。他們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在籌集資金、協調各種社會關系方面能夠突破狹隘,并且自律、德化,成為政權和村民的代言人,在鄉村開發與治理過程中,對加強村民法治觀念,提升村民的專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增加農戶收入、保證基本生活的條件下,使小農戶愿意投資其它旅游生計,同時更多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農民返鄉就業、創業,從而實現農民生活富裕,達到振興鄉村的目的。
結語
“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這也是鄉村景觀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最好哲學論證,古村落在發展鄉村景觀遺產旅游過程中,不僅使遺產資源的價值得以轉化與傳承,而且使古村落在次生文化中恢復了活力與生機,重塑了鄉村新文化理念與生態宜居價值觀,從而使古村落實現產業轉型、生態宜居,重新樹鄉村新文明理念,農民生活富裕,這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方向,也是共建綠色鄉土家園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吳根友.龔自珍的社會政治哲學思想新論[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2]張穎.耕讀傳家:論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業遺產保護活化的文化邏輯[J].貴州社會科學,2019(5).
[3]彭兆榮.遺產:反思與闡述[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4]方李莉.中國鄉村振興的方向: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藝術人類學視角[J].民族藝術,2019(3).
[5]費孝通.鄉土重建[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6]方李莉.費孝通晚年思想錄[M].長沙:岳麓書社,2005.
[7]Smith,V. L ,1989 Introduction in 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8]方李莉.從“遺產到資源”的理論闡釋——以費孝通人文資源思想研究為起點[J].江西社會科學,20lO(lO).
[9]候松,吳宗杰.話語分析與文化遺產的本土意義與解讀---以衢州方志中的“文昌民殿”為例[J].遺產保護理論,2012(4).
[10]黃祖輝.高質量、高效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9(3).
[11]黃祖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須厘清四個關系[J].農民科技培訓,2018(10).
[12]方李莉.從“遺產到資源”的理論闡釋——以費孝通人文資源思想研究為起點[J].江西社會科學,20lO(lO).
[13]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注:本文系2020年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浙東“唐詩之路”鄉村景觀遺產研究》理論成果,課題編號Z20JC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