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爾古麗·阿卜杜熱西提
【關鍵詞】鹽酸利托君;早產;胎膜早破;治療效果
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PROM)指胎膜在臨產前發生自發性破裂,還增加了早產及感染的風險[1]。胎膜早破早產兒的病死率高于其他病因早產兒,與胎膜完整的自發性早產相比,不管是出生0~6 d 還是0~364 d 的,胎膜早破的超早產兒病死率均更高[2]。
為探討在早產胎膜早破患者中使用鹽酸利托君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選取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進行診治的早產胎膜早破患者200例,使用鹽酸利托君治療,使用鹽酸利托君治療,將100mg鹽酸利托君與50mL葡萄糖注射液混合,給藥劑量為3mg/h,每10分鐘給藥量可增加3~21mg/h,當出現宮縮抑制后,給藥劑量為9~21mg/h,直到宮縮被完全抑制。治療有效率為96.00%,宮縮抑制時間為(3.41±0.39)h,妊娠延長時間(18.07±2.58)d,有82%的患者為足月妊娠患者,僅有3名產生不良反應,具體表現為惡心嘔吐。
早產胎膜早破(PPROM)是指在臨產前發生的胎膜破裂,發生在妊娠37周之前。這種并發癥大約存在于所有孕婦的1%到5%,是一個公認的早產危險因素,50%到75%的PPROM孕婦在膜破裂后一周內分娩。胎盤早剝,另一個可能影響母胎健康的主要并發癥,在所有PPROM病例中被報告為2%到5%[3]。超早產兒(ExtremelyPrematureInfants,EPI)是指出生胎齡<28周的早產兒,其發生率約占早產兒的5%。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改善及醫療技術的進步,EPI的住院率及搶救成功率逐年增加,但其并發癥發生率高,是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救治難點。胎膜早破是引起早產的主要原因,約占所有早產原因的35.4%。PROM的EPI院內病死率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是否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EPI,目前國際上仍有爭議,有研究認為PROM增加了EPI的院內病死率及發生敗血癥、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腦室周圍白質軟化(PeriventricularLeukomalacia,PVL)等的風險[5],但目前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而國內相關研究則集中于出生胎齡較大的早產兒,關于PROM對EPI的預后影響未見報道[4]。
胎膜早破發生在超過1/3 的原位宮頸環扎的孕婦中。在產前胎膜早破的情況下,臨床醫生面臨著最佳的摘除環扎時間的艱難決定。早產兒胎膜早破后婦女的宮頸環扎保留與分娩的潛伏期延長有關,與產科、孕產婦或新生兒不良后果均無顯著關系。因此,對于有自發早產風險的婦女,保留環扎可能是有益的,但是應密切監測這些婦女及其嬰兒的感染跡象。需要進一步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來評估這些婦女及其子女的這些結果以及長期結果[5]。
子宮腺肌病可導致胎膜早破的產生。子宮腺肌病婦女的早產風險顯著增加近兩倍。子宮腺肌病與自發性早產和胎膜早破的風險增加相關。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于鑒別高危無癥狀患者,并提出了未來可能在預防和治療早產時調整的潛在生化途徑的研究途徑。臨床和實驗證據支持這樣的觀點,即大多數早產病例反映了四個主要的致病過程,這四個過程有共同的最終生物學途徑,導致子宮收縮和宮頸改變,伴有或不伴有胎膜早破。這四個致病過程是(a)母體或胎兒下丘腦- 垂體- 腎上腺軸的激活,(b)蛻膜絨毛膜羊膜或全身炎癥,(c)蛻膜出血(早剝),(d)子宮病理性擴張。子宮腺肌病與早產之間的聯系可能涉及蛻膜絨毛膜羊膜或全身炎癥。非甾體抗炎藥可以減少月經疼痛和失血,這表明前列腺素(PGF2a)也可能在子宮腺肌病婦女的月經疼痛和失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非甾體抗炎藥抑制劑在治療早產方面是有效的,如上所述,炎癥過程似乎在子宮腺肌病和早產中都起著重要作用[6,7]。
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妊娠并存是導致各種產科并發癥風險增加的原因,包括早產、SGA、前置胎盤、先兆子癇和出血。診斷標準有被經病理證實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或基于超聲或磁共振成像結果的臨床診斷。前者是由相對較少的病理證實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組成,后者可能包括一些誤診或未確診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相反,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不會影響妊娠結局[8]。
其次,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切除可能不會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此外,孕前死亡的手術干預并不能預防產科并發癥,如前置胎盤、妊娠高血壓和妊娠期宮內生長受限。由于當婦女對藥物治療無反應時,對諸如死亡等嚴重疾病的手術切除是強制性的,因此在嚴重情況下懷疑不完全或部分切除。手術干預可能增加或不減少產科并發癥的風險,這可能是由于腹腔鏡手術后殘留疾病或疾病復發的可能性[9]。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和產科并發癥的患者可能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學特征,包括炎癥功能異常激活,JZ 結構和功能改變,以及子宮蠕動紊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慢性、低水平和無菌性炎癥,表現為局部或循環細胞因子水平升高。各種產科并發癥也與炎癥增加有關。眾所周知,炎癥過程的過早激活與胎盤功能障礙和妊娠并發癥有關,這可能對妊娠結局產生毀滅性影響。此外,最近的證據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和產科并發癥的常見病理生理學可能涉及表觀遺傳變化,已知或懷疑這些變化支持細胞生長和存活[10]。
除了炎癥的病理生理作用外,還有其他不同的因素來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癥顯著增加產科并發癥風險的機制。自發性和指示性早產的常見原因包括胎膜早破、前置胎盤、先兆子癇或子癇、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胎盤早剝和胎兒指征(SGA、死產和新生兒死亡)。前置胎盤和SGA 可能會混淆研究結果,這些研究評估了胎位不正和難產的風險。此外,由于難產或胎位不正的風險,妊娠晚期出現較大附件包塊(包括子宮內膜瘤)可能與一些影響妊娠和剖宮產過程的并發癥有關。此外,眾所周知,子宮畸形或阻塞性生殖器異常(如先天性宮頸閉鎖)患者可能與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增加有關[11]。
目前早產胎膜早破的護理標準包括產前住院直至分娩。在此期間,體育活動的減少使孕婦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增加。預防性抗凝可以降低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但是,必須在防止神經鎮痛或增加產后出血的風險之間取得平衡[12]。
宮縮藥通常用于患有PPROM的女性。在一項針對母胎醫學專家的網絡調查中,503名受訪者中有73%的人表示,當預期管理PPROM時,宮縮是他們的臨床實踐。絕大多數人說,他們的主要藥劑是硫酸鎂,他們通常使用硫酸鎂,在48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使用來獲得皮質類固醇治療的益處[13]。
在本次研究中,對鹽酸利托君和硫酸鎂對早產胎盤早破患者中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鹽酸托利君的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可縮短宮縮抑制時間,增加繼續妊娠的時間,有效降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概率,本項研究還為鹽酸利托君藥物可增加胎膜早破患者能夠足月妊娠的概率提供了證據。
綜上所述,在早產胎膜早破的患者中,使用鹽酸托利君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保證產婦和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建議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