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聰欣
【關鍵詞】宮腔鏡;粘膜下子宮肌瘤;電切術;應用價值
粘膜下子宮肌瘤多數表現為經量多,經期長,無痛經,多數合并嚴重貧血,很少因為粘膜下子宮肌瘤開腹挖肌瘤,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選擇腹腔鏡下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或開腹全子宮切除術。宮腔鏡下粘膜下子宮肌瘤電切術,不僅手術創傷小,無切口,重要的是保留了子宮,同時避免了術后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癥的出現[1]。現為探究宮腔鏡下粘膜下子宮肌瘤電切術的價值,選取50例患者有以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50例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調查,選取時間為2018年8月~2020年8月,以隨機數表分組為對照(25例)、觀察(25例)兩組,對照組年齡40~50歲,平均(44.30±1.21)歲。觀察組年齡40~49歲,平均年齡(44.37±1.41)歲。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粘膜下子宮肌瘤的影像學診斷標準;②患者多表現為不同程度月經量增多、痛經等不良反應。
排除標準:①存在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結合其
他精神功能障礙者。
1.2方法患者均于經期后5d進行常規檢測,并于術前12h禁食。
1.2.1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開腹手術,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逐層開腹,切除子宮,僅有少數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行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
1.2.2觀察組采用宮腔鏡下粘膜下子宮肌瘤電切術,通過B超檢測明確肌瘤和根蒂部位置。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陰道消毒后擴張患者宮頸管,并使用電切鏡排空氣體,順宮頸口向宮腔實施探查。在患者肌瘤呈半球形且向宮腔突向,采用電切環進行切除。帶蒂肌瘤需要采用宮頸鉗夾住瘤體并順同側方向旋轉。取出后需采用雙極電切環由內向外清除根蒂并清除部分內膜。安成侯采用電凝止血并檢查宮腔情況[2]。
1.3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包含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
觀察對比組間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包含感染、子宮穿孔、宮腔粘連。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
2結果
2.1兩組患者各手術指標對比觀察組各指標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見表2。
3 討論
子宮粘膜肌瘤屬于女性育齡期常見的良性腫瘤病癥,由于會促使患者產生陰道流血以及經期紊亂等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通過有效的治療干預改善該情況。常規開腹手術多半讓女性失去子宮,少數保留子宮的,手術創傷大,恢復慢,而宮腔鏡下粘膜下子宮肌瘤電切手術,不僅有效緩解了病人癥狀,更重要的是完整保留了女性子宮,手術創傷小,恢復快[3]。在實施手術前,可基于手術的各項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保證手術開展的有效性,同時微創操作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后效果,提高患者恢復效率,抑制感染等情況產生。整體使用效果顯著。
本文納入50例患者分析有結果:觀察組各指標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由此分析,采用宮腔鏡下宮腔黏膜電切術對患者進行粘膜肌瘤切除,可顯著降低各項手術指標,同時抑制并發癥產生,具有良好的安全保證,同時對患者的預后恢復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粘膜下子宮肌瘤電切術的使用價值較高,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