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媒體語境下城鄉網絡亞文化的對峙與合流

2021-08-05 02:33:00劉漢波
粵海風 2021年2期
關鍵詞:亞文化審美新媒體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網絡的用戶下沉,曾因數字鴻溝而被想象、被定位的鄉村網民開始進入大眾傳播視域和大眾文化場域,過往以城市網民為主導的網絡亞文化實踐也因此與鄉村空間產生了碰撞和交集。城鄉亞文化群體在社交網絡中不斷對話、共享,形成了一套流通于這兩個群體之間的“語法”,推演著“潮”與“土”“精英”與“大眾”“奢”與“野”的分野與合流。

關鍵詞:新媒體 亞文化 城鄉 審美 鄉村振興

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人,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 46.2%,較2018年底提升7.8個百分點,城鄉之間的互聯網普及率差距縮小5.9個百分點,而20歲-29歲、30歲-39歲網民占比分別為 21.5%、20.8%,高于其他年齡群體。[1] 逐年攀升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技術下放的契機,“用戶下沉”的傳播格局讓農民獲得了通過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呈現鄉村空間的權力,大量的鄉村青年用戶意味著活躍的用戶訴求和實踐體驗,更容易生成具有鄉村特色的網絡亞文化群體,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活躍地進行內容創作和文化表達。文化是社會群體基于其物質和社會生活經驗發展出的獨特生活模式,并以特定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在同一社會中,不同的生產關系、權力和財富會產生不同文化群(cultures),成為從屬于主導文化的亞文化群體。[2] 現如今,鄉村網絡亞文化群體與城市網絡亞文化群體共同置身于同一個網絡話語場域當中,擁有越來越多“看與被看”的互動和碰撞,其中一部分人更乘著國家網絡扶貧的東風成功轉型為“自帶流量”的鄉村自媒體人,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投入垂直內容的生產。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城市與鄉村的亞文化群體表現出涇渭分明的分野,后者甚至一度游離于網絡大眾的主流視野之外。隨著技術下放和用戶下沉,圍繞鄉村空間而產出的鄉村美食、鄉村文旅、秘境打卡、傳統手藝等垂直內容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B站(嗶哩嗶哩)、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可謂蔚為大觀,鄉村空間亦由此前自發的、彌散的、業余的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轉向主動的、集中的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漸次進入網絡大眾視野的鄉村審美表達也參與到大眾文化的建構當中。然而,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雖高達46.2%,但相比起城市網民,農村網民規模只有2.55億人,占整體網民的28.2%。[3] 當農村網民與城市網民共用同一個網絡社交系統,置身于同一套大眾文化場域的時候,其內審美表達往往會受人數占比較多的城市大眾群體所影響,無論是鄉村形象在城市大眾的想象和意愿中被建構,還是鄉村審美在城市文化的沖擊下不斷尋找靠岸點,都體現了新媒體語境下城鄉亞文化的對峙和合流。

一、作為參照系的鄉村——

從“土味文化”說起

在覆蓋面有限的“互聯網1.0”時代,尤其移動互聯網并未接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基數不多的農村網民鮮有主動對鄉村空間進行內容生產和文化表達。占比極大的城市大眾高度同化了網絡大眾,主導著互聯網的媒介資源和傳播話語,使網民們的文化旨趣不斷向經過城市大眾的社交實踐營造出的闡釋框架和審美圖式靠攏,以青少年為主的網絡亞文化群體亦慢慢將城市文化代換為網絡生活的集體記憶:從早期的微電影到近年的網絡電影、網劇、網絡綜藝,從B站(嗶哩嗶哩)的二次元文化到小紅書的網紅打卡與快時尚、抖音的熱門話題生產,中國的互聯網文化場域成為市民社會,尤其是都市中產的信息資本交匯地,而鄉村空間一度在互聯網文化場域中缺席,較少積極參與到其自身話語體系的建構和傳達當中。以城市大眾的審美趣味為基礎的網絡文化表達曾一度對鄉村空間勾勒著一套固化的審美想象:淳樸而落后、原始而封閉、神秘而魅亂、寧靜而邊緣。[4] 這樣的想象秩序規限著網絡大眾對鄉村空間的審美尺度——單一的、純粹的、樸實的,同時也是欠修飾的、未開發的、缺乏主體性介入的。福柯曾提到,我們的空間是在場所關系(emplacement relations)的形式下獲得的,場所不僅是置身于其中的人與物所面臨的空間“情境”(situation),同時也敞開著向外部的種種開放關聯,其特性可以由外部添加。[5] 青少年是占比最大的互聯網使用群體,是網絡亞文化生成的主力軍,而亞文化正是一種非常依賴“外部添加”來獲取符號意義的文化類型。這意味著在網絡亞文化語境中,鄉村既可以是融入純粹、美好、原始、寧靜等義項的烏托邦,充當城市生活那些程式化、機械化、原子化生活狀態的對比物;又可以反過來成為比照城市宏大敘事的參照系,折射出落后、封閉、不入流。而在此過程中,“土味”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

客觀的數字鴻溝導致了城市文化通過頻繁的輸出和審美的更迭而壘起價值高地,“斷層”的鄉村審美則依然在滯后于城市大眾“主流審美”的話語中試探著表達的方式,而亞文化則成為城鄉審美直接碰撞的網絡舞臺。在中國互聯網發展進程中,博客時代是鄉村審美進入大眾視野的被動挪用階段,當時的“土味文章”“土味照片”“土味情話”“土味金曲”并未能將鄉村網民關于“質樸”的審美訴愿完整保留,反而成為網民們揶揄、挪用的言說資本,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史的一個腳注。時至今日,那些拉滿飽和度的照片、賣力堆砌辭藻、脫離都市中產審美的歌詞,無不成為“土味”亞文化的代名詞。2010年前后,微博和微信的流行和推廣使網絡社交平臺成為門檻更低的空間生產現場,它讓過往城鄉網絡文化對峙和斷裂的局面開始發生改變。因為這種社交網絡呈現的空間不僅是物質性的,還是符號性的,是“表征性空間”(space of representation),既定的主體出于既有的價值判斷、審美習慣對現實空間進行相應的表征,為空間實踐設想出了各種新的意義或可能性,反過來影響到人們對物質空間的內心感知。[6] 這意味著在這個發軔階段,一部分農民開始品嘗自媒體所帶來的流量紅利,試圖把鄉村審美接入“城市話語”來謀求更多在自媒體場域的“合法性”,但由于網絡技術尚處于3G時代,社交平臺的呈現方式仍以圖文為主,自媒體的言說機制仍非常依賴“段子”這種網絡文體,從物質條件到言說基礎都先天不足的農民自媒體人似乎并沒有在這個階段獲得太多優勢。4G普及后的2016年是鄉村審美進入大眾文化的重要分水嶺,這一年是中國的直播元年,直播這種媒介形式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網絡提速的成本下降、便攜移動設備的高度智能、視頻傳播的門檻降低等技術加持下,動態的視像成為每個人都可以生產、傳播與消費的經驗載體。[7] 在這樣的技術背景和媒介生態下,身處網絡世界邊緣的農民就像接過了普羅米修斯盜來的火種一樣,開啟了真正能稱得上文化賦能的表達方式,大量的農民通過視聽語言完成鄉村空間的生產,不少垂直內容過硬的鄉村自媒體人更成為新一代的“網紅”。亦正因如此,近年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著力網絡扶貧。2018年是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傳播單位視察,提出體驗新媒體產品,關注融合發展,結合視頻短片,打通“報、網、端、微、屏”各種資源,實現全媒體傳播。[8]

但是,鄉村審美進入大眾話語場域并非一帆風順。在直播技術剛剛下放的時候,“MC天佑”“牌牌琦”“陳山”等“土味網紅”不僅不忌諱網絡都市中產對農村固有的偏見和刻板的想象,還不惜以暴烈的情緒宣泄、殘酷的身體表演來達成城市想象和私域流量之間的茍合,通過滿足網絡都市中產的獵奇需求來收割紅利。一時之間,長期被遮蔽、被邊緣、被潛閉的鄉村空間成為一些“鄉村老鐵”和“小鎮青年”們肆意扭曲的文化資本,他們在短視頻中強行放大鄉村情境與工業社會的斷層,順應“主流網民”對其“土嗨”的戲謔,這些長期處于失語狀態的鄉村網民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土味實驗”。2018年7月,國家版權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開展專項行動,將短視頻平臺企業列為專項行動重點監管對象,多個低俗主播被永久封禁,多家短視頻公司被約談,亂象逐漸遏制。隨著移動傳播和社交網絡促使直播和短視頻等媒介技術下放,技術源頭和技術手段不再是制約大眾言說機制的重要因素,文化資本所關聯的內容生產反而成為符號體系的根本構成依據,一些鄉村網民亦開始嘗試從“土味”的審美標簽中進行突圍,將鄉村作為網絡社會的空間生產對象,將情境化、在場性的鄉村作為成體系的傳播種類和內容生產。

二、城鄉網絡亞文化的審美分野:

舶來移植與樸素原生

在過去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在西方價值尺度的審定下進行的,以至于中國進入到后工業社會以后,在文化建設層面依然普遍存在“師夷長技”的習慣。在這個文化塑造的過程中,很容易構成某種“精英化的審美”,它往往以“去本土化”的方式來建立差異和制造認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碎片化、流動性的新型時空關系迫使人們更沉醉于信息洪流的繭房效應,網絡亞文化的群聚實踐為“精英化審美”實現“去本土化”提供了網絡狂歡的新途徑——反土味。這種依賴信息鴻溝制造的審美分野有如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所說的“區隔”(Distinction),它代表的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亦是人的社會地位和階級處境,體現在衣著、飲食、興趣、教育等方方面面。[9] 因此,近年中國網絡空間也在衣食住行等諸多領域體現出“土”與“潮”審美分野。

在大眾傳播領域,占比最大的“70后”“80后”“90后”乃至千禧一代網民,普遍熱衷于“城市趣味”所延伸的“網紅商品”,它們往往被貼上抖音、INS、網紅、神器等商品標簽和流量關鍵詞[10],并經過一系列的元素雜糅、資本傳遞和社交營銷,被建構為某種網絡短視頻的“主流視覺審美傳達”:如以“日韓小清新”為代表的通透淡雅,最初只是來自日本、中國臺灣文藝電影的畫面風格,卻在大眾文化實踐中逐漸成為青少年青睞的日常視覺審美形式,不僅演化為大量網絡攝影師和微商常見的視覺宣傳策略,還成為人們在網絡生活中頻頻接觸的一個“審美標簽”。又如以“北歐簡約風”[11] 為代表的“精致大氣”風格,它通過異域的流行色彩搭配修改著本土的“色彩話語權”,一度激活了快時尚登錄中國本土后的視覺嫁接。如今,哪怕在百度、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輸入“小瑞士”都能看見大量以“INS風濾鏡”介紹中國秘境和古村落的圖文內容,大量內容生產者為了彰顯“高級感”已經不得不在介紹任何一處風景、一個村莊、一款美食、一門技藝的時候都套上“INS風濾鏡”來營造品位。此外,以“歐美復古風”為代表的金屬質感,常見于以歐美科幻片為代表的電影后期調色取向,它極力模仿著德國徠卡、蔡司鏡頭鍍膜獨有的“濃郁厚重”風格,試圖調和現代都市與工業文明的質感,近年亦多見于國內的影視作品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從美妝、服飾、家居等領域到繪畫、攝影、電影等藝術門類,“日韓小清新”“北歐簡約風”“歐美復古風”等舶來移植的樣式一度成為城市網絡亞文化群體熱衷的“主流審美”,其趣味在于元素添加和異域嫁接,以舶來的空間感來換取內在的“市民屬性”,以便通過人為添加意義的方式獲得某種“信息精英”的角色模擬快感。

如果說流行在城市網民間的“主流網絡審美”是通過“做加法”的方式實現舶來移植,那么日益走進大眾視野的鄉村網絡亞文化則更熱衷于“做減法”。2018年初,由江西贛州農民劉蘇良、胡躍清組成的視頻博主組合“華農兄弟”開始在全網走紅,他們不刻意跋涉城市大眾所熟悉的場域,不苛求都市流行文化里講轉場、拼節奏、強剪輯的視頻風格,卸掉“網紅濾鏡”的他們以禽畜養殖和美食制作為基本內容,還原自然的生活面貌和真實的農耕技藝,反而在與網友的互動中逐漸成為短視頻界的“網紅”。16個月吸粉500萬的他們越來越受廣大網民喜歡,并先后接受中央電視臺和新加坡電視臺的采訪。同年,廣西一位名為“巧婦9妹”的農婦憑借炒菜煮飯、田間耕作、撒網捕魚、爬樹摘果等視頻內容招攬大量粉絲,更有過因一條短視頻招攬大量粉絲,在24小時內幫全村售出6萬斤茂谷柑的流量變現實踐,一度登上央視《回家吃飯》《焦點訪談》等節目。出生在湖南懷化侗族貧困縣的短視頻博主“鄉野丫頭”整理并呈現侗族方言、歌謠、民俗、美食等特色內容,入選“今日頭條”首批“三農合伙人”。此類掌握了短視頻技術的鄉村自媒體人在2018年前后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抖音、快手和微博等平臺亦因此專門推出“三農”欄目。這些鄉村獨有的亞文化實踐不需要像“信息精英”或“都市中產”那般以“做加法”的方式來制造價值落差和陌生體驗,而只需將地理意義上的鄉村空間轉錄為易于傳遞的符號,便可建構出有別于“信息精英”趣味的文化空間,使鄉村審美在大眾視野內完成了一次“土而不劣”的轉型。“互聯網的發展和下沉給城市和農村之間撬開了一個口子。對于城市里的年輕人來說,視頻里的鄉村生活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新世界。他們不知道火龍果原來長在樹上,家禽怎么養、猴頭菇怎么摘、螃蟹怎么抓。視頻只是將這些還原。”[12] 這種審美實踐與其說是倒逼消費社會和流量市場的資本投注,不如說是將鄉村空間開辟為專門的流量門類和內容領域,以“我在”的原始狀態對“他者”強行粘貼標簽的“想象體”進行符號突圍的傳播行為。“做減法”的審美受到包括城市大眾在內的網民所青睞后,其審美認同和媒介口碑讓越來越多的城市大眾關注起鄉村空間,“由城入鄉”的現象也連年增多。紅遍國外且引起文化輸出大討論的“李子柒”、單純展現鄉村美食的“野食小哥”、在鄉野體驗真實生活的“野居青年”、展示傳統手工技藝的“萬能子墨”和“鄉村小杰”等均為“由城入鄉”的短視頻博主。他們的媒介實踐讓“鄉村空間”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而更高頻率地出現在大眾視野里。

三、社交賦能下的審美認同建構

無論是農民自媒體人通過社交媒體發布作品吸引越來越多受眾,逐漸在大眾文化場域開辟審美自留地,還是“由城入鄉”的垂直內容新開發慢慢獲得市場肯定,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在移動互聯網漸趨成熟和普及的今天,城市與鄉村的審美開始在網絡社交的賦能下改變過往對峙的狀態。縱然城市大眾對鄉村審美持有的偏見和保留的標簽無法在一時之間徹底消失,鄉村網民的“土味實驗”尚在小范圍受眾群體中隱蔽地狂歡,但是,城鄉之間的審美開始在某種共同參與的媒介行為中打開了相互對話、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的建構契機。

可以說,移動傳播時代的人際傳播(person-to-person communication)有效地打破了以往城市網民與鄉村網民單向度地相互想象、相互評價的局面,讓對方能夠參與到己方審美表達的現場。在眾多鄉村自媒體內容中,評論留言和實時彈幕極大地拓展了這些作品被觀看、被參與的輿論上限,是它們獲得意義延伸的重要節點。被央視、新加坡電視臺報道的“華農兄弟”便是一個典型例子。“華農兄弟”在B站(嗶哩嗶哩)的視頻作品中,常見農家的日常勞作和悠閑生活,有果蔬采摘、殺豬?雞、撈蝦捕魚、美食烹飪等。而除了剪輯的平實和內容的生動外,他們的鄉村視頻作品還因為彈幕互動而吸引城市網民觀看。彈幕這種人際傳播方式促進了觀眾對視頻內容的討論和解讀,俏皮逗趣和借題發揮的彈幕風氣更一度激發了觀眾的創作思維和參與意識,使得短視頻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成為觀眾進行情感溝通、經驗分享和再度創作的社交連接。每當他們到兄弟家采集一點點農作物的時候,總有大量網民刷屏“億點點”和“村霸出沒”來進行彈幕狂歡,每次宰殺禽畜前都會出鏡的大公雞亦被觀眾調侃為“送終雞”(諧音取自某外國明星)。而面對鄉村日常生活場景,抓老鼠時的“樂不思鼠”、挖荷包豆蟲時候的“蟲來不知”、母狗胎生時的“狗且偷生”、摘臍橙時的“橙雙橙對”、摘柿子時的“柿如破竹”等彈幕無不成為充滿亞文化意味的言語改裝。此外,當視頻中“華農兄弟”的一些衣著道具、行為動作、臺詞對白等與流行的動漫、游戲、電影相仿時,也會引起大量的言語改裝。它誘導著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的城市觀眾參與到彈幕創作當中,成為一種特殊的話術實踐。這種實踐擴充了其完整性和可讀性,而彈幕所反饋給彈幕創作者的社交反饋,則反過來激發了他們對所參與對象——鄉村自媒體內容的認同,讓城市網民的審美趣味延伸到鄉村空間的價值認同中。在這樣的媒介氛圍下,鄉村自媒體人的審美慢慢被更多城市大眾所接受和認同,鄉村網絡亞文化群體亦越來越多地和城市網絡亞文化群體互動,并逐漸拉近社交距離,縮窄數字鴻溝導致的認知偏見,建立話語共識。此外,以城市青少年為創作主體的“二次元”群體、“鬼畜創作”群體和其他圈層的亞文化群體甚至開始將熱度高的鄉村視頻作為惡搞素材進行二次創作,這個過程既增大了鄉村視頻的傳播面,提高了鄉村自媒體人的流量曝光度,也促使了城鄉網絡亞文化的互動、對話與合流。從某個意義上說,經過“鬼畜文化”或惡搞文化二次創作的鄉村自媒體內容,一方面是鄉村網絡亞文化轉型的共識走向,另一方面也為城市網絡亞文化群體提供了“到此一游”的立此存照和口碑推薦。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舶來移植的城市網絡亞文化審美固然存在元素盜獵、文本拼貼和定位偏差之嫌,但這種審美所催生的“種草”“帶貨”“探店”“打卡”等一系列媒介實踐卻間接推動了城鄉網絡亞文化合流。“種草”是濫觴于美妝論壇的流行語,在社交語境中引申為展示某樣事物的品質以吸引用戶注意;“帶貨”意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在自媒體內容中順帶推銷某種商品,一度成為2017年網絡熱詞。“種草”是“帶貨”的重要環節,是通過優質的內容引導觀眾興趣、產生購買意圖并形成長線心智影響的傳播行為。如果說“種草”和“帶貨”是誘導性的、相對隱蔽的用戶投放,那么“探店”和“打卡”則是直接的資源展示和空間賦意。“探店”和“打卡”作為一種亞文化現象,普遍存在于抖音、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內容生產者以第一人稱的身份親臨某個文創地標、文藝店鋪、美食作坊或文旅場景的現場,配合“日韓小清新”“北歐簡約風”“歐美復古風”等舶來移植的色彩修辭對所呈現的空間進行二次賦意,激活觀眾的消費欲望,以景觀生產之名行“種草”和“帶貨”之實。人際傳播的社交賦能推動了上述消費文化的流行,讓越來越多的鄉村景觀、民間文化、傳統手藝和美食暴露在流量主設計的“探店”行蹤當中,收錄在榜單的“打卡點”里。不少設計師和投資者開始瞄準鄉村空間,將他們從鄉村網絡亞文化所釋讀出的“土”“純”“野”跟城市網絡亞文化所折射出的“高端”“文藝”“小眾”“奢華”等風格追求結合起來,掀起了一番打造城鄉亞文化合流的文旅“打卡點”熱潮。這次合流熱潮產生了一批審美標簽,而“文藝”“小眾”“野奢”無疑是最受關注的。以廣東省為例,清遠古龍峽的“INS風”民宿群、湛江徐聞南極村的“文藝”民宿群、惠州磨子石公園的“歐美風”小眾打卡基地等,無不在呼應著“文藝”和“小眾”的需求。而“野奢”作為文旅行業最直接、最明顯的“城鄉審美”合流,在國內諸多著名自然景點的“野奢酒店”體現更為明顯。坐落在溧陽戴南村千畝竹林的山野溫泉度假村、由陽朔深山廢棄糖廠改建而成的陽朔糖舍、扎居于霧濃頂山坳并正對著梅里雪山的既下山梅里度假酒店、大柴旦的N37°星空營地等,無不是近年從廢棄的、偏僻的或隱蔽的鄉野空間中融入現代建筑的設計理念,經過審美價值的附加賦能的“合流之作”,在作為商品的“野奢民宿”中寄存小眾探秘的偶然性和城鄉審美結合的特殊性。它們就像讓·鮑德里亞在分析消費社會的時候所闡述的那樣,不再停留在相互耦合和呼應而制造某種親切感,而是信息的持續發明和操控,其價值是糅合了諸種元素的開放性價值,顏色、材質、結構、氣氛等營造的“聚合體”(paradigme)共同組成這套信息模型的“句法演算”(calculus syntagmatique)。[13] 換言之,城鄉亞文化群體在社交網絡中不斷碰撞、對話、共享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套流通于這兩個群體之間的“語法”,它表現在產業賦能的方方面面,描摹著文化資源的利用途徑,也推演著“潮”與“土”“精英”與“大眾”“奢”與“野”的結合。

結語

城市化促使人們相信存在著一種可經確認的城市文化和特點的城市感受方式,與之相伴,一些關于城市主義的普遍認知和價值判斷開始出現。威廉斯在《鄉村與城市》中曾指出,居住形態與生活品質之間的因果關系使得在日常想象中,鄉村生活總是被描繪成一個安全甚至純潔的團結社群,這幅鄉村風情畫通常會被拿來與其對立面——城市生活加以對比。[14] 這種單向度的文化想象曾持續地在城市網絡大眾的文化實踐過程中不斷生產迎合城市審美趣味和社交需求的鄉村形象。以外部添加和文本盜獵作為精神底色的網絡亞文化則在城鄉青少年網民的實踐中充當了膠合劑的作用,城鄉亞文化群體的接觸由對峙逐漸轉向合流,兩個群體的文化生產也相互借鑒著對方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和空間素材。

從文化批評的角度看,城鄉網絡亞文化的合流是一種景觀生產,既反映了城市網民對鄉村空間、鄉村精神、鄉村文化的挪用,也體現了鄉村網民對城市生活感受的認同或模仿,更被消費文化包裝為可以兌換流量的文化資本,空間的話語權很容易在城鄉自媒體的塑造下被頭部流量把持。這些都是城鄉網絡亞文化合流過程中已經出現的狀況。但是,這是一種客觀的傳播發展規律,也是無法強行攔截的文化發展進程。若將網絡亞文化的存在事實置于某種道德化視野中過濾和篩查,這樣的文化批評難免發出重估鄉村精神定位、重審鄉村文化價值、重建鄉村空間特色的宏大敘事,通過犧牲鄉村網民主動在公共空間進行自我言說和審美表達的傳播契機,來維持“鄉村—本源—大統”的評價體系,本質上和過往城市大眾對鄉村空間的單向度想象別無二致。鄉村振興固然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文化市場機制,需要確立更精細、靈活的媒介監控體系,但其中一個重要前提便是讓鄉村網民擁有主動登場的話語權,讓他們在跟其他群體的對峙與合流中親自感受文化、價值的可能性。

本文系2020年度廣東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課題“網絡社交語境下廣東青年短視頻用戶傳播嶺南文化的機制研究(2020GJ01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

注釋:

[1]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0年,第6頁。

[2] [英] 斯圖亞特·霍爾,[英] 托尼·杰斐遜 編:《通過儀式抵抗:戰后英國的青年亞文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第79-82頁。

[3]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0年,第21頁。

[4] 劉漢波:《從土味實驗、空間生產到媒介認同——短視頻浪潮中的鄉村空間》,《學習與實踐》,2020年,第6期,第118頁。

[5] 姜宇輝:《從另類空間到折疊空間——福柯、德勒茲與當代大地藝術中的靈性維度》,《文藝研究》,2015年,第3期,第35頁。

[6] 閻嘉:《空間體驗與藝術表達: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為視角》,《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2期,第84頁。

[7] 劉漢波:《直播——視覺消費與權力隱喻》,《海南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8] 新華社:《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2019年1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9] 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1989,10,pp.98-99.

[10]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2019中國潮流消費發展白皮書》,北京:CBNdata,2019年,第8頁。

[11] 在網絡語境中又稱“INS風濾鏡”,其視覺風格主要源于國外大型圖片社交社區Instagram的濾鏡,以及由此引發的模仿風潮。

[12] 鄭晶敏:《不論是李子柒還是華農兄弟,年輕人為什么愛看農村視頻?》,《第一財經雜志》,2020年1月16日。

[13] [法] 尚·布希亞 著:《物體系》,林志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頁。

[14] [澳] 德波拉·史蒂文森 著:《城市與城市文化》,李東航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25頁。

猜你喜歡
亞文化審美新媒體
抽象話:網絡語言新興亞文化探尋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28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中國手風琴作品創作探源與審美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2:30
現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19: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亚洲区一区|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一级毛片免费的|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欧美爱爱网| 国产96在线 |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香蕉伊思人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高清色本在线www| 日韩精品毛片|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欧美色综合网站|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在线99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最新国产在线|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韩美毛片|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成人一区在线|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青涩在线| 欧亚日韩Av|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不卡|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91精品视频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欧美日韩综合网|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美女被操91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成人欧美日韩|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欧美一区国产|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成人一区|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老色鬼欧美精品|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亚洲永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