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5000年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國學經典凝聚我國數千年的文明,體現我國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載體,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全球經典教育專家王財貴博士認為“經典是最有用的知識”。因此在現階段,學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國學經典誦讀的價值,有針對性的引導當代青少年汲取國學經典中的寶貴精神財富,助力當代青少年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全的人格素養。
【關鍵詞】國學經典;誦讀;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8-102-03
【本文著錄格式】葉華.論國學經典誦讀的重要性[J].中國民族博覽,2021,04(08):102-104.
國學經典作為歷史文化的承載體,凝聚我國優秀的文學藝術文化,國學經典誦讀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同時還是對歷史的傳承與發展。國學經典誦讀能夠讓人們汲取前人的智慧,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情操與人文修養,它是古人的文化精髓,是新時代引領文化創新的明燈,是一種純性而美麗的文化。國學經典中營造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學生在欣賞誦讀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以國學經典中的人生哲理要求規范自己,加強學生情感精神的重新構建,是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期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
一、課題的提出和研究意義
國學經典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遺產,國學經典辭藻華麗,意蘊深厚,行文流暢,氣勢磅礴,凝聚我國數千年的精神文明,有助于學生從中汲取知識,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塑造品格?!秶沂晃鍟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在小學各學科課程中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文化優秀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新的理念,更加凸顯誦讀的重要性。國學經典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道德與先進人文理念能深化學生文化底蘊,培養學生高尚品德,完善學生人文素養,與現階段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不謀而合?,F階段物質文明不斷發展,精神文明卻在衰退,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的國魂與氣節需要新一代學習、傳承與發揚。國學經典誦讀可以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養料,傳承國學經典,深化素質教育能夠為學生今后的成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國學經典誦讀的重要性
(一)陶冶品德情操,提升人文修養
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學藝術的大成,不僅映射中華文學之美,同時還彰顯中華民族的胸懷、風骨、智慧、情趣,國學經典中傳遞出的真善美可以陶冶學生的品德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正如“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所說的一般,通過學習國學啟蒙,學生能夠培養豁達的胸懷,養成樂觀的態度,培養堅定的意志,具備正義的操守,凝聚人文的智慧。“少時熟讀,終身受益”,國學經典的誦讀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經典誦讀中提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無為而無不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人生哲理都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與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在誦讀國學經典的同時,學生會不知不覺的按照國學經典中的做法去實踐,用圣人的言行規范自己,真正做到“見賢思齊”,國學經典誦讀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學生通過經典誦讀養成懂禮貌、知禮儀的良好習慣,消除當代快節奏物質生活帶給自己浮躁、傲慢、困惑、焦慮的不良影響,使學生以更加坦然從容、積極向上、奮發拼搏的人生態度去追尋自己的人生理想,讓學生更好的體驗人生的收獲與成長。
(二)開闊知識視野,強化學習能力
許嘉璐副委員會長曾說過培養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誦讀古典優秀文章,在誦讀過程中不斷開拓自身知識視野,汲取名著作品中的人生哲理,感受國學經典中的優秀民族人文精神,深厚傳統文化底蘊,以此不斷強化學生的各項能力。經實驗證明,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學生專注力提高,記憶力加強,寫作能力提升,語言能力提升,閱讀興趣提升,學生思維更加寬廣,更有深度。在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學生養成專心致志的閱讀習慣,拋棄頭腦中的雜念,全身心的投入到名著作品中,記憶能力明顯加強,有的學生甚至能達到“過目不忘”的本領,對學生后續的學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國學經典中的“文言文”能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理解能力,正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傳遞的道理一般,學生在誦讀中不斷思考、探索,循序漸進的理解國學經典中表達的文學意境與思想情感,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國學經典中的故事、典故、格言題材豐富,類型多樣,學生在充滿寓意、哲理的文學作品中深受啟發與打動,形成博覽群書的優秀閱讀習慣,由“要我讀”變為“我要讀”。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學生出口成章,引經據典,文思泉涌,妙語連珠,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與文學功底,讓學生在成長的黃金階段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完善品格??偠灾?,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學生可視野開闊,智慧流溢,其形成的良好學習品格,對學生終身發展都有強大的益處和深遠的影響。
(三)傳承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一個民族需要一種精神力量支撐,沒有文化,民族就不會有進步,不會有創新”,在文化多元,相互碰撞的時代,國學經典誦讀能夠凝聚中國氣,塑造中國魂,向世人傳遞支撐華夏民族的永恒力量?,F階段物質文明不斷發展,精神文明卻在衰退,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的國魂與氣節需要新一代學習、傳承與發揚。由此可見,當代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已經成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國學經典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辭藻華麗,意蘊豐富,凝聚傳統文化道德和先進人文理念,是聯系各族人民的文化紐帶,體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國學經典誦讀是學習、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誦讀國學經典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讓學生立足國學經典肩膀上進行發展與創造,給予國學經典源源不斷的動力,讓國學經典在新時期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積極抵御外來文化、網絡文化帶給學生浮躁、傲慢、困惑、焦慮、厭倦、質疑的消極情緒,讓學生樹立“立功,立言,立德”的思想境界與人生抱負。此外,國學經典中提出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內心的論述可以為當代所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觀、榮辱觀、和諧社會相對應,使學生通過經典誦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成長都有重要的意義。
三、國學經典誦讀的問題與困惑
(一)國學經典誦讀認知出現偏差
在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部分人對誦讀內容出現認知偏差,認為凡是古詩詞、古文、古典小說、名著作品就是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容,這與小學階段強調的國學經典誦讀概念相矛盾。學生在小學階段更多強調朗誦與閱讀,即國學經典誦讀篇目難度不能過高,要在學生易于理解的基礎上開展,同時能夠帶給學生啟迪與啟發,讓學生從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學生在小學階段認知理解能力不如成年人,因此在選擇國學經典誦讀篇目時,應結合學生自身的誦讀能力,盲目的將“經典”“誦讀”范圍擴大將會使學生的誦讀效果大打折扣,浪費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與水平。
(二)國學經典誦讀時間不足,途徑單一
經調查研究,現階段的國學經典誦讀存在時間不足,途徑單一的問題,學生國學經典誦讀難以得到持續性、連貫性、系統性的保障,往往是想到誦讀才去誦讀,并為制定詳細周密的誦讀計劃,時間具有很強的波動性,有時學生心血來潮,一整天都在誦讀國學經典,有時學生性致不高,好幾天都沒有想起誦讀國學經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國學經典誦讀并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也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誦讀印象。此外,部分學生國學經典誦讀形式單一,未能將朗讀、吟詠、熟讀、背誦有效結合,單一枯燥的誦讀形式容易打壓學生的誦讀興趣,對學生后續的國學經典誦讀產生消極的影響。
(三)國學經典誦讀成效不佳
國學經典誦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從中領略高尚的道德情懷與先進的思想智慧,誦讀是手段,是工具。部分學生在國學經典誦的過程中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一味強調記憶背誦,但對國學經典中傳遞的人生哲理、處事態度全然未知,只依靠死記硬背的形式將內容印在腦中,并未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與智慧,也不能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國學經典誦讀成效不佳。學生在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并未感受到帶給自身的收獲與成長,久而久之,使學生產生逃避國學經典誦讀的想法與態度,學生以被動消極的姿態投入到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誦讀效率大大降低,與最初的國學經典誦讀目標背道而馳。
四、國學經典誦讀的有效方法
“少時熟讀,終身受益”,國學經典的誦讀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國學經典的誦讀要講求方法,以“精”“熟”“悟”“用”“巧”“新”的方式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誦讀效果。
(一)優選誦讀內容
在選擇國學經典誦讀內容時,學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激活學生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在動力,讓學生發現國學經典誦讀帶給自己的智慧啟迪與處世教導。國學經典凝聚人文自然知識結晶的精華,詩詞、文言文、故事形式多樣,《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優秀詩文》《宋詞精選》等。在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有計劃的規定誦讀時間,養成良好誦讀習慣,將自己在誦讀過程中的感悟進行積累,如讀《弟子規》,學生了解到孝順父母的內容,可以在生活中具體的實踐,自己主動起床,自己穿衣服,自己疊被子,幫助家長做家務等,將自己國學經典誦讀中形成的正確思想、良好習慣付諸實踐。經實驗證明,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學生專注力提高,記憶力加強,寫作能力提升,語言能力提升,閱讀興趣提升,學生思維更加寬廣,更有深度,真正發揮國學經典誦讀的價值,助力學生未來更好的發展與成長。
(二)掌握誦讀方法
誦讀顧名思義就是朗讀和背誦,《論文偶記》中曾提到誦讀是“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器出矣”。學生在國學經典誦讀中首先要掌握正確的誦讀方法和技巧,調動眼、耳、口、腦多種生理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誦讀過程中,將書面語言轉變為口頭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國學經典誦讀中,可能誦讀的篇目內容一時之間難以理解,但此時最需要做的是多次重復,加強記憶,達到熟讀成誦的誦讀效果。訓練自身的誦讀語音,提升自身的口語表達力和話語情感,做到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老舍先生曾說誦讀不僅要注意文字的意義,還要注意文字的聲音與音節。國學經典很多篇目具有語言美、韻律美,在誦讀過程中抓住語句的停頓,語調的變化,節奏的快慢可以使自身的誦讀更具水平,更能給自己留下深刻的誦讀印象。在誦讀過程中,依靠自己對誦讀內容的理解,想象意境,營造畫面,或寧靜深沉,或悠遠綿長,或氣勢磅礴,或豪情萬丈,達到“尋言以明象”的深味涵泳。在捕捉國學經典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外,還要悟理知意,學以致用,用國學經典中的為人處世人生哲理凈化自身的心靈,陶冶自身的情操,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修養。
(三)感悟誦讀樂趣
國學經典中的古詩詞、文言文都具有音律美與節奏美,在誦讀過程中,抓住誦讀內容的音韻節奏以演唱的形式表現國學經典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誦讀效果。以歌曲的形式誦讀國學經典打破單一的誦讀方式,帶給誦讀者更多的新奇與樂趣,更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誦讀能力與誦讀興趣。此外,在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配以古典繪畫、書法、武術等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誦讀印象,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達到最佳的速度效果。同時,學生可以將國學經典誦讀給他人欣賞,尋求他人的建議與指導,幫助自己不斷提升誦讀水平與能力,真正發揮國學經典誦讀的價值與意義,完善自身綜合素養。國學經典中的故事、典故、格言題材豐富,類型多樣,學生在充滿寓意、哲理的文學作品中深受啟發與打動,由“要我讀”變為“我要讀”。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學生視野開闊,智慧流溢,其形成的良好學習品格對學生終身發展都有強大的益處和深遠的影響。
五、結語
國學經典是博大精深的,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我們從浩瀚的文字中了解傳統文化道德和先進的人文理念,感受真善美,變得更加知書達理,溫文爾雅,處事大方,從容自信,知禮,守禮,懂禮。誦讀國學經典中的精詞、雅句,錦繡華章可以開闊自身文化視野,提升自身文化修養,真正沉浸其中,感受國學經典帶給自己的心靈凈化與情操陶冶。國學經典誦讀可以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養料,傳承國學經典,深化素質教育能夠為學生今后的成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葛正華. 走進名著“享受”經典——小學語文教材中名著類課文教學策略探尋[J]. 教育教學論壇,2014(25):90-90.
[2]周美華. 浸入其中 潤澤靈智——略談小學語文教材中名著類課文的價值取向和教學策略[J]. 小學教學研究,2014(13):22-24.
[3]王麗華. 以“學”為中心,巧妙“幫扶”——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 課外語文:下,2017(9):135-135.
[4]李軍. 生活的即是大眾的,大眾的即是共鳴的——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共鳴原則之遵守[J]. 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7(1).
[5]徐光華,王金華. 緊緊抓住教學關鍵著力培育核心素養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初步探索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5):43-47.
[6]朱麗鳳,金惠華. 關注學生語言實踐 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全國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聯盟首屆教學觀摩大賽掠影[J]. 小學教學設計,2017(13):F0002.
[7]馬夏黎.入情入境、感悟詩意 ——淺談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古詩情境教學的策略[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22).
[8]殷翻平.讓經典詩文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淺議古詩文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 青春歲月,2016(21):335-335.
[9]許菲. 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之“人文底蘊”的教學實施[J]. 中小學音樂教育,2017(7):6-9.
[10]崔京菁,馬寧,余勝泉. 基于知識圖譜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及其應用——以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例[J]. 現代教育技術,2018,v.28;No.207(7):45-51.
作者簡介:葉華(1969-),甘肅武威,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國學誦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