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艷
【摘 ?要】高新技術企業是當前快速發展的知識密集型企業,實現持續創新是企業獲得利潤、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知識型員工是生產力的直接來源,實現對該部分員工的有效激勵,不僅能夠實現企業的快速成長壯大,而且對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論文對某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型員工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進而探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型員工職業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Abstract】High-tech enterprises are knowledge intensive enterprises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nterprises to obtain profits and realiz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nowledge workers are the direct source of productivity. Achieving effective incentive for this part of workers will not only realize the rapid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the enterprises, but also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knowledge workers in a high-tech enterprise, and the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workers in the high-tech enterprise.
【關鍵詞】知識型員工;激勵效能;職業發展;高新技術企業
【Keywords】knowledge workers; incentive effectiveness; career development; high-tech enterprises
【中圖分類號】F272.92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7-0150-02
1 知識型員工在職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各個企業對于人才的珍惜與重用的作用愈發凸顯,從而對于知識型員工進行了各方面的激勵,但是這些激勵方式從目前的措施來看,仍然集中于進行薪酬激勵,并未滿足員工所預期的需要。“激勵”顧名思義就是要做到刺激與鼓勵,企業所采取的措施能夠刺激到員工所想,鼓勵員工為企業的發展作出貢獻,激勵其實就是使得員工由被動變主動的轉換器。但是目前來看,并沒有實現這樣的轉換,分析來看,本文主要從以下3個角度來分析目前激勵失效的原因。
1.1 薪酬體系傳統固化,不能實現有效激勵
薪酬在1920年以前用wage表示,通常用于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其中構成絕大部分是基本工資;1920-1980年,用salary表示,這個階段,雖然工資的比例仍然很大,但是工人福利已經在薪酬構成中有所表示;compensation是當前語境中經常使用的詞匯,更多的是對于員工付出的平衡、補償、回報,它的構成極具多樣化。但是從目前用人單位的激勵來看,尚未實現從salary到compensation的轉變,企業對于員工的發展需求和精神需求等補償性的福利措施,并沒有進行系統的籌劃,尤其是對于知識型員工而言,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對于薪酬的追求不僅僅會拘泥于眼前的工資增長,他們想要實現的通常是合理薪酬之下自身的獲得感與滿足感。當下,很多高新技術企業中,往往基層的工作人員在平時的企業發展中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但是并沒有享受到與之相符合的薪酬與職位,這種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挫敗感使得員工對于當下的薪酬體系失望,無效的激勵讓員工的離職率高居不下,最終影響企業發展。
1.2 管理方式未能突破“統治型”模式
知識型員工的工作通常都初步擺脫了利用體力來獲取酬勞的方式,他們用高密度的知識進行生產,同時,這是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讓他們的工作環境、思想都發生了變化。泰勒的科學管理仍然在當下的企業管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仍然講求效率至上,管理者希望員工能夠順從,能夠服從命令,能夠每天加班加點做出成果,將科研盡快投入生產,產生現金流。但是高新技術企業前期面臨的投入比較大,研發周期較長,有些技術的研發到成熟需要2~3年甚至更久,盲目地追求效率,用傳統的方式管理員工必然會產生負面效應。高新技術企業的知識型員工本就長期處于高壓力的輸出狀態,管理者一味地追求效率,施加壓力,必然導致員工的不滿情緒增加,最終降低科研轉換率,影響企業效率。
1.3 沒有合理規劃員工職業生涯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非常有限,尤其是對于知識型員工而言,他們的職業生涯更是尤為珍貴。對于知識型員工而言,職業不僅僅是一份擁有“面包”的生計,更是一份熱愛的事業。但是似乎當下的管理者并未認識到這一點,管理者只會想到在員工在職期間對于企業的貢獻力度是最重要的,但是提及員工整個職業生涯,似乎與之無關緊要。但是職業生涯是不可間斷的,員工的職業生涯一旦斷檔,對員工個人而言,就會出現知識斷層,員工的專業度就會受到影響,就會威脅到企業現有人才的儲備狀況,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雖然員工的職業生涯是員工自己的選擇,是員工想要在這一行業付出的努力度與貢獻度,但是與企業對于員工的培養方案和企業文化有著直接密切的聯系。
2 有效激勵知識型員工的對策
彼得·德魯克曾說:“如今管理面臨的挑戰,是充分運用數量巨大的新資源——知識型員工的生產力。正是這一點,而不是體力勞動者的生產力,是當今社會實現經濟增長、獲得經濟實績的關鍵。”因此,企業必須正視知識型員工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通過剖析知識型員工的特點,實現有效激勵,科學地開發這部分稀缺的人力資源。
2.1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優化薪酬體系
無論是傳統的依靠勞動力謀生的員工,還是依靠輸出知識為生的員工,都需要企業支付薪酬。但是對于知識型員工而言,又具備著其特殊性,依靠強大的知識輸出的員工,在某些情況下具有不可替代性,由此其需求也有著極大的不同。一般情況而言,知識型員工的基本物質需求依靠企業支付的薪酬是足夠支撐的。但是,需要平衡的是知識型員工的公平性,是付出與回報成正比的滿足感,他們需要從自己從事的勞動創新中體驗到成就感,因此,高薪是其薪酬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高薪的構成和水平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一刀切的薪酬是不可取的,需要按照員工在工作中可衡量的績效在薪酬中有所體現,同時,高新技術行業是面向未來創新的行業,成就實現周期長、轉化速率較慢,這就需要企業構建長期的激勵機制。對于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而言,可以通過年股權激勵計劃,將企業的利潤與員工個人成績緊密結合,這樣既可以提高員工的績效,也有利于員工忠誠度的培養。
2.2 強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摒棄“統治型”管理
在當前單位的用工觀念中,關于“以人為本”其實已具備初步的意識與措施,單位會為員工提供舒適的辦公環境,為員工提供各種生活上的便利與精神上的慰藉,但是對于知識型員工而言,這些措施并沒有很好地激勵員工,知識型員工需要的是工作上的認同感和精神上的歸屬感。在工作上,他們希望管理者能夠尊重自己的建議,自己參與到整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希望企業能夠賦予知識型員工更多的責任與工作之外的期許,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對于企業的價值不僅僅是雇傭關系,而是能夠與企業共同成長的伙伴。“以人為本”其實就是需要管理者能夠做到從“事本位”到“人本位”的轉變,用更加有人情味、更加長遠的目光關注員工的需求,刺激員工需求,帶動企業的整體發展。
2.3 加強知識型員工職業生涯規劃
知識型員工一般都有較好的教育背景,他們目標明確,希望在有限的職業生涯中實現自己的職業愿景,但是現實狀況和理想狀態在職場中是有一定距離的,工作于只會謀求短期利益的企業,必然會對員工的職業生涯的生命力有所損害。企業的發展壯大與員工往往是同向進步的,企業搭建起的良好平臺能夠幫助員工增強信心,讓其對自己的職業進行科學規劃。與員工一致的奮斗目標,往往會讓員工的精神處于愉悅的狀態。所有的企業都會讓員工進行規劃,但是這絕不是存在于計劃書中,流于幾張紙頁上,企業應該在了解員工職業生涯規劃后,讓其融入工作的狀態中去,形成的應該是一項動態的、連續的、隨時進行合理調整的道路規劃,這就需要管理者隨時關注員工的發展,為他們提供其所預期的知識培訓,感受到企業為員工發展所付出的各類成本,自然會為了企業的發展而不斷努力。
3 結論
在當代社會的生產要素中,知識資本與人力資本是緊密結合的,知識型員工是企業發展的內燃機,尤其是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做好知識型員工的深厚儲備與開發,能讓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但是知識型員工的需求是多維度、多樣化的,企業需要建立起以薪酬為主要支撐的各項激勵措施。管理者在管理知識型員工時,需要更多地關注員工的發展,能夠讓其感受到知識被重視、自身的努力被認同,進而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得到滿足,與企業實現共同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張望軍,彭劍鋒.中國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01(6):90-96+62.
【2】彭劍鋒,張望軍.如何激勵知識型員工[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1999(9):12-14+1.
【3】蔣春燕,趙曙明.知識型員工流動的特點、原因與對策[J].中國軟科學,2001(2):86-89.
【4】楊春華.中外知識型員工激勵因素比較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6):168-170.
【5】陳井安,景光儀.知識型員工激勵因素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8):101-105.
【6】汪群,王穎.淺談知識型員工及其有效激勵機制構建[J].現代經濟探討,2001(8):44-46.
【7】袁慶宏,丁剛,李琿.知識型員工職業成長與離職意愿——組織認同和專業認同的調節作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35(1):15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