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妮 林建民
在一般的認知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思維訓練主要集中在數學科目,學生的思維培養好像跟語文教師沒有多大關系,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維培養和思維訓練。這種思維培養和思維訓練既可以體現在作文和現代文的教學中,也可以落實到古詩詞的教學中。
一、調動表象儲備,培養形象思維
古詩詞講究“話語含蓄”,這種特性對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及幫助學生理解詩歌起了很大的作用。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總是借助于對直觀事物的了解,讓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讓他們感興趣、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的事物。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思維特征,充分調動他們對有關事物形象的儲備(如實物、生活場景等),讓他們有更為直觀的感受,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形象思維的能力,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如在教學《畫雞》時,可以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公雞的形象是怎樣的,和母雞有什么區別,然后引導他們抓住公雞突出的形象特征:雞冠、尾巴的特點以及雄赳赳的氣勢。當學生頭腦中對公雞的表象儲備被激發出來后,再引導學生朗讀和解析“頭上紅冠不用戴,滿身雪白走將來”的公雞形象。又如,在教學《村居》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自己什么時候放過風箏,當時天氣是怎樣的,放風箏時的心情如何;然后再來導入新課的教學,引導學生體會《村居》前兩句對天氣和景物描寫的特點,讓他們明白這種天氣適合放風箏,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第三、四句對兒童忙著放風箏的描寫。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調動表象儲備的導入方式,其實是為了引導學生能夠“入境”,讓他們能設身處地地化為詩人的身份或詩中人的身份步入詩境中,從詩歌中得到“真”的體驗和“美”的感受,這樣,學生不僅對詩歌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還會樂學詩歌。
二、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形象思維
小學生的表象儲備和認知水平畢竟因為年紀的關系受到影響,而現代信息技術剛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在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文字與圖片、動畫、影像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理解“可視的形和不可視的情”之間的關系,讓他們把看到的、想象到的事物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讓他們的思緒在課堂輕松的學習氣氛中自由展開,從而真正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如在教學《敕勒歌》時,可以在整體感知和賞析結束后,給學生觀看大草原的視頻,加深他們對詩歌中呈現的草原的印象,讓他們對大草原心生向往,并引導他們結合畫面和詩歌,用筆把自己向往的草原的樣子描述出來。又如,在教學《憫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李子柒《稻谷的一生》的視頻,讓學生了解他們每天吃的大米的由來。有聲有色且富有情懷的畫面,很好地契合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訓練點,在觀看水稻生長的過程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被很好地激發了出來。學生既了解了事物的發展特點,又切實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內涵,從而豐富了自己的感性認知。
三、通過詩歌鑒賞,訓練邏輯思維
無論什么學科,在教學預設階段,教師就應考慮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和邏輯性。古詩詞教學也是如此。比如,在賞析詩歌時,知人論世應該是最難的一點,所以教師一般將知人論世放置于詩歌的整體感知和語言品味之后。再比如,在教學前,教師也應考慮選擇一個合適的課堂時機進行詩歌的音頻范讀或視頻朗誦。在古詩詞的賞析中,教師要善于在詩詞鑒賞中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
1. 謀篇布局,滲透邏輯思維。在創作作品前,作家或詩人都要經歷一段醞釀、構思的過程,要對心中的素材或景物進行取舍、組合,這過程其實就是邏輯思維創作過程。比如,登高類的詩作,常常遵循“登高望遠抒懷”的思路,即從景到情的創作邏輯。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就不能忽略詩歌的內在各種邏輯關系。
如《憶江南》開頭一句就是“江南好”,學生一下子就能體會到白居易對江南的贊頌和熱愛之情。那么,詩人為什么會有這種“愛”呢?接下來的“風景舊曾諳”,點明了這種感情來自于詩人的個人親身體驗。那風景又好在哪呢?好在“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如此之好的景,又是詩人親眼欣賞到的,讓詩人“能不憶江南”?這一首詩歌,前后是相互關聯的,而這種關聯,其實也就是邏輯思維過程。這樣,在引導學生對詩歌文本內容的理解過程中,就滲透了邏輯思維的訓練。
2. 詩文閱讀,訓練邏輯思維。在詩歌教學中,積極開展同類題材詩歌的比較閱讀,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會有更大的幫助。
如同樣是送別詩,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前兩句通過夜雨、江面、孤峙的楚山,營造出了一幅蒼茫凄清的畫面,烘托了送別時的不舍和孤寂;而后兩句話鋒一轉,自比冰壺,來表現初心不變、樂觀堅強的情感。這是一種轉折關系。而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前兩句通過朝雨、輕塵、青柳,營造出一種清新凄冷的氛圍,這氛圍為深情的離別提供了典型的環境;與后兩句通過勸酒和勸酒辭,寫出了詩人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這是一種因果關系。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比較閱讀或群文閱讀,在鑒賞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 遣詞造句,提升邏輯思維。古人作詩,講究咬文嚼字,斟酌字句,反復錘煉。五代南唐有位詩人江為,創作出了“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兩句。北宋的林逋在《山園小梅》中借鑒了這兩句,并各改一字,將“竹”字改為“疏”字,將“桂”字改為“暗”字。后世說起寫梅,稱贊的都是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詞語選用的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作品的成敗。而詩人潛心精選詞語的過程,少不了邏輯知識的積累和使用。在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分析詩人是如何進行遣詞造句的,引導學生以詩人的身份思考詩人遣詞造句的邏輯出發點,從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除了賞析“綠”字的妙處外,教師還可以抓住“又”字呈現的時間的變化(一年又這么過去了,意味著詩人又在外漂泊了一年),理解“又”字中詩人的無奈。這樣也就更能體會接下來“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中,詩人對歸鄉的期待和迫切之情。在教學詩詞時,引導學生品味詩人傳神的用字用句,既有利于幫助學生把握詩詞的情感,又有利于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階段是學生積累知識的基礎階段,我們常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同樣的,教師之護生,也應為之慮未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更應有這種格局和視野,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官橋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