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菊
“文以情動人”,語文學科是一門交流情感的人文學科,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會從文章中領會到各種各樣的情感,這些情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學習知識的關鍵所在。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過分關注語文的工具性,而對情感教育及人文知識的關注度不足的問題,學生的情感體驗、自主意識也因此受到壓制。本文嘗試對語文教學中的人文主義精神進行探索和分析,探究如何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在朗讀中激活學生情感體驗
興趣是情感發展的原動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想辦法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這樣學生在品讀文章時,才能夠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才能夠感悟和體會作者創作時內心情感的變化。如果學生不能領會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就無法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內容,這樣學生的思想也就沒有被啟迪,教學的作用也就沒能有效地發揮出來。語文教學的目標除了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外,還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如《畫楊桃》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在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畫楊桃,而“我”所見到的楊桃形狀卻并非是日常所吃到的那種楊桃,而是一個像五角星的東西。于是,“我”坐在座位上全神貫注地畫起來,“我”覺得自己畫得很標準。沒想到,當“我”把這幅畫交給老師的時候,卻受到了同學們的質疑和嘲笑。老師聽了同學們的話,并沒有急著否定“我”,而是讓同學們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觀察楊桃。結果,同學們觀察到的和“我”一樣,也是一個像五角星的東西。通過這件事,老師教育同學們,當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而是要看看別人是從什么角度去觀察的。本課人物對話較多,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并通過對比,指導學生讀出恰當的語氣。如:可以從學生前后態度的變化入手,即從剛開始的嘲笑,到后來說話時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表明同學們已經知錯了;也可以從學生和老師的不同態度入手,當“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時,同學們的態度是質疑的、嘲笑的,而老師的態度和他們是不一樣的,老師是從“我”的角度去觀察的。通過學生的朗讀,展現人物在認識和情感上的變化。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激活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還能發展學生的語感,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在情景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教師就應當學會創設情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年紀小,生活經歷有限,課文中所描述的許多情景他們可能都沒有親身經歷過,在理解時難免會有難度。
如學完《亡羊補牢》這則寓言后,學生明白了這個成語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能及時去改正,就還不算太晚。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沒有養羊的經驗,也無法理解為什么羊圈破了一個洞,自己的羊被叼走了,養羊人卻不聽街坊鄰居的勸告,及時去修補漏洞,反而要等到再丟一只羊才想辦法補救。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周末,爸爸、媽媽常常勸告自己要先認真、按時地完成作業,再去玩耍。但是自己經不住游戲、郊游等的誘惑,周末的作業常常要等到周日晚上才開始做,這樣完成的作業既沒有質量,又沒有效果。只有等到老師批改后得不到優秀作業的評價了,自己才開始改正。讓學生反思這些經歷哪些地方跟寓言中的養羊人一樣,從而讓學生明白:今后要改掉寫作業拖拉的缺點,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引導學生在情景中理解課文,不僅降低了課文理解的難度,還在教學中滲透了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培養了學生自主改正錯誤的意識。
三、在拓展閱讀中拓寬學生視野
語文知識的學習是依靠日復一日的積累,如果教師僅僅只滿足于教學課本上的知識,就想讓學生做到情辭相生,這顯然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以語文課本為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問題,在探究中拓寬自己的視野。
如《揠苗助長》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遵循自然規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在講解本課之前,筆者讓學生先運用自己所學的方法,自主地搜索與水稻有關的資料,如圖片、音視頻等資料。這樣,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對水稻是如何從一粒種子長成禾苗,最終長成金燦燦的水稻,就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了,這對后期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在語文教學中,巧用拓展閱讀,能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有助于進一步構建情辭相生的語文課堂。與此同時,學生一旦養成了這種自主探究和學習的良好習慣,這種習慣就會伴隨學生終生,這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四、在想象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第一學段教材中,與想象有關的語文要素出現了好幾次。小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那么學生的情感就容易被激發出來,而且語文要素也能落到實處。
如在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時,通過閱讀,學生知道最終小馬自己勇敢地嘗試,成功過河。但是在過河之前,小馬卻有著諸多的猶豫,他不知道河水的深淺,詢問了老牛和松鼠,而他們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老牛認為河水很淺,能蹚過去,是因為河水剛沒過他的小腿,非常安全;而松鼠卻認為河水很深,非常危險,因為自己的同伴被淹死了,所以非常著急地叫小馬不要過河。小馬左右為難,甚至跑回家找了媽媽,媽媽卻鼓勵他仔細思考、自己嘗試。最終,小馬順順利利地過了河。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預想這篇課文的其他結局。比如,如果小馬聽了小松鼠的話會怎么樣,面前的小河是不是會永遠擋住他的去路。學生通過自主想象,知道勇于嘗試、求真求實的可貴。當然,語文課堂上的想象是要以語言文字為憑借的,學生的想象是要在語言世界中產生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靈活想象,但是想象也需要以課文和語言文字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展現語文情辭相生的魅力。
總之,情辭相生的語文教學,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語言的建構、表達與運用等融合在了一起。只有這樣,才能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