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芳
“聲韻、意韻、情韻”(以下簡稱“三韻”)都指向于一個“韻”字的傳遞,教師在課堂上要能充分應用蘊涵在音樂中的“三韻”要素,引導學生以音響的聲韻及其所表達情境的意韻來進行思想情感的情韻表現與交流。具體表現在教學中自始至終將音樂的聆聽置于教學的中心位置,以音樂實踐活動為主要體驗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與感受,讓學生在優質的音樂音響環境中實現情感升華與音樂創造。同時,“三韻”教學指向于音樂大課程觀,致力于通過音樂課程改革對學生進行審美藝術教育,讓學生真正享受音樂乃至所有美好事物所帶來的美,真正成為美好生活的締造者。隨著這一教學主張的日臻成熟,筆者編撰了《“三韻”音樂教學》一書。而在探索性實踐中,筆者發現許多音樂教師在踐行“三韻”教學基本模式時出現教學方法上的新困惑。因此,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繼續深入探究“三韻”理念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法如何進一步優化,從而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切實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一、指向音樂“喻理”,優化育人理念
教學理念隱藏于教學行為背后,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思想、育人理念指導著課堂教學,制約著音樂課堂教法的實施,直接影響著學生音樂學習的效率。隨著學科核心素養的推出,優化音樂課堂教法已成為許多教師研究的課題,然而育人理念的高低深淺同樣成為廣大一線教師優化教法的瓶頸。
音樂“喻理”的本質在于讓學生學會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因此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傳授音樂知識,讓學生形成彈、唱、奏、演的技能,也不是通過學習一首歌曲、欣賞一首樂曲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是要通過對音樂的感受體驗,發展音樂思維,升華情感,陶冶情操,從而帶給人一種美好的生活理念,培養適應未來優雅生活的人。換句話說,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應具備相應的審美感知能力和高雅的生活志趣,善于發現身邊的美,表達心中的美,分享創造的美。“三韻”教學在于挖掘音樂學科教育中更深層次的美學觀,不停留于只發揮音樂淺表的功能——讓學生學唱一首歌、欣賞一首樂曲、學會一樣樂器、學跳一段舞蹈等,而是把能力素養轉化為生活態度與生活理念,這才是讓學生受益終身的審美教育,也是“三韻”教學所要實現的音樂學科的最終目標。因此,音樂教師在實施以音樂為媒介的教學活動中切忌將學生作為音樂知識或技能的傳授對象,窄化了音樂教育功能,要時刻牢記“喻理”使命,優化音樂育人理念,明確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并將新課程理念植入每一節音樂課。
二、強化“覺音”意識,優化聆聽步驟
音樂與生活休戚相關,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所有這些“人文”課題范疇,都是音樂的表達母題。而作為音樂表達母題的受眾,“覺音”是要義之所在。教師要首先強化“覺音”意識,其次探索“覺音”的方法步驟。“覺音”離不開聆聽,音樂的特殊性意味著對于它的學習只能依靠聽覺,借助已有經驗向其他感官進行轉換以獲得情感上的共鳴。“感知→體驗→認知→表現→創造”的“三韻”教學模式對音樂學習做了落地性很強的詮釋,倡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僅要立足音樂本體,還要在聆聽過程中優化聆聽步驟。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符合學生音樂學習規律,從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聆聽,在聆聽中感受體驗,在聆聽中激發學習興趣,發展音樂感能。縱觀小學音樂課堂,許多教師都意識到在音樂教學中要以聽覺為先導,充分發揮音樂音響的聲韻彌漫,于是設計了不同的問題,試圖讓學生在教師的預設中反復聆聽,在聆聽中達成環節目標。但一些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習需要與接受能力,聆聽步驟缺乏邏輯關聯與難易層次,效果事倍功半。例如,在《快樂的潑水節》唱歌教學中,有授課教師讓學生初聽說情緒,復聽說節拍,接著出示課題介紹象腳鼓,讓學生聽其拍擊節奏并模仿,然后聆聽歌曲尋找與象腳鼓相同節奏的樂句。學生在教師耐心引導下極其被動地迎合著,舉起小手,大聲回答,甚至異口同聲。這看似熱鬧,實則無情感體驗。
另一位教師的導入聆聽步驟合理,教學則甚為高效。該教師圍繞以下幾個步驟讓學生反復聆聽音樂:1. 請聽音樂,觀察老師是怎樣表現音樂的?你覺得歌曲是幾拍子的?(教師律動指向節拍)2. 老師還可以這樣表現音樂,請看!(教師律動指向樂句)3.跟老師一起表現音樂吧!(師生律動指向樂句)4.你能自己表現音樂嗎?然后告訴老師歌曲可以分為幾個樂句。(學生律動)同樣是四次聆聽,這位教師卻充分兼顧學生的音樂學習經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體驗節拍到體驗樂句,直抵音樂內核,有層次、有側重、有目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音樂,記憶音樂,作品的意韻理解在融洽愉悅的氛圍中水到渠成。
三、引導活動“悟樂”,優化體驗形式
音樂是心靈與情感在聲音上的固化,音樂學習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是欣賞主體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出來的感情相互交融、產生共鳴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悟樂”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情感的抒發與表達形式很多,其中外顯性表達占絕大多數,如,聽、唱、奏、想、動、畫、演等,但如何做到個人情感與音樂本位所表達的情感相互交融呢?“三韻”教學要求教師在音樂實踐中引導學生獲得審美體驗,教師要因地制宜、視學情積極提供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體驗,引導學生在感同身受中得到音樂的浸潤。也就是說教師要不斷優化音樂體驗的形式,確保“悟樂”有效。
如某教師在教學歌曲《吹起羌笛跳鍋莊》時,設計了精美的動畫圖譜,帶領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一次又一次體驗斷斷續續的動畫圖譜。學生很是好奇,也認真配合教師的預設完成教學環節,但是學生在短暫的興趣后表現出無奈與煩躁,課堂效果可想而知。羌族民歌《吹起羌笛跳鍋莊》是一首舞蹈性很強的歌曲,且聞樂起舞又是人的本性,因此歌曲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簡單重復的舞蹈動作設置梯次問題讓學生由淺入深隨樂律動,在律動中感知歡快的音樂情緒,在律動中感受歌曲節奏與舞蹈韻律的關系,在律動中逐漸熟悉旋律并感知樂曲的變化。這樣在聽覺先導下的動覺輔助,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還大大降低了歌曲學習的難度。
總之,美妙的音樂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音樂教學要想以樂顯境、以樂出韻、厚韻載人,需要不斷改進與優化教法。“三韻”教學提出了教法基本模式與課堂基本結構范式,但這一教學法不是靜止、僵化的,而是動態、多元的。課有常而教法無常,教法務必視“人”視“境”而定,從而實現音樂課程價值的最大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實驗小學 ?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