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兆根
【摘 要】高中地理學科是高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能夠有效啟發學生的地理意識,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地理學科具有內容廣泛、信息量較大、知識點多的特點,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識,認識到地理知識點之間的內部聯系,以此形成良好的地理分析與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鍛煉學生的地理知識問題解決能力,提升課程教學有效性。本文簡要分析了地理比較法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意義,分別從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常用地理比較法應用方法及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發揮路徑等角度入手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地理比較法;高中地理;教學效果;實踐意義;教學活動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發現存在許多教學難點問題,學生對一些知識的接受難度較大,且難以解決實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突出重點內容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的分析學生的學習認知困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地理比較法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課程教學方法,能夠良好運用于各節課知識的講解中,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圖表比較、概念比較、專題比較的方式理解不同地區、不同因素對地理情況的影響,以此明確區分不同的地理特征,有效避免出現地理知識混淆的情況,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幫助學生更好的認知地理知識。
一、地理比較法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結合目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際情況分析,可以發現,大部分地理教師會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地理比較法,且教學效果良好,能夠充分激發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地理學習思維,促使學生能夠梳理地理知識點結構,明確內在關聯,清楚了解不同知識。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使用地理比較法,結合不同的課程內容合理使用概念比較、圖表比較、專題比較等不同的方法,能夠讓學生通過對比知識點,加深對地理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梳理學生的地理思維邏輯,逐漸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地理比較法,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比較法的應用方法
(一)概念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結合高中地理課程內容實際情況,可以發現,其中存在大量的名詞解釋與地理概念定義,這些定義內容表面極為相似,一些學生無法充分理解地理概念與專用名詞內涵,往往使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專用名詞及概念內容,將知識點以“背誦”的方式儲存于腦海中,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但是難以形成長期記憶,這些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化,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考慮到班級學生對名詞解釋、名詞定義及概念內涵的學習困難,建議教師可以在這一環節應用地理比較法,通過比較兩個概念深入剖析概念之間的內在關聯,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尋找出二者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掌握其中規律,進行理解性記憶,以此提升記憶牢固性與有效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結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的《大氣環境》中的氣候方面知識點教學,存在較多的地理概念性知識,比如:溫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等。教師可以將“溫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這兩種氣候以圖示的方式展現于學生眼前,分別展示二者之間的分布、成因、氣流、風向、氣候特點等,促使學生能夠有條理的分析二者之間的相同與不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溫帶季風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之間的成因是什么?成因的相同點是?差異是?”,通過提出這種具有一定引導性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邏輯,讓學生按照“整體影響”、“相同性影響”、“差異性影響”等順序進行分析,以此構建知識點結構體系,更好的理解氣候概念,提高知識記憶效率與質量。
(二)圖表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結合高中地理課程內容實際情況,可以發現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圖素材與其他圖示材料,教師需要靈活運用這些圖示材料,引導學生觀察圖示,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促使學生能夠運用圖示解決地理問題;圖示教學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識,形成地理綜合素養。因此,教師要深入發掘教材中圖示的應用價值,將圖示素材與地理比較法相融合,在講解地理位置、水源分布、土壤結構、氣候形成、氣壓帶、自然區域等內容時,運用圖示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將圖示直觀呈現給學生,促使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兩張圖示對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一目了然。此外,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地理比較學習活動,以此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結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中的水循環方面知識點教學,教師需要集中講解兩個不同區域環境中的降雨量差異,讓學生在學習降雨量差異的過程中形成自然環境中的差異性認知,能夠辯證、差異的看待自然地理現象,以此實現本節課的課程教學目標。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播放兩個區域的降雨量動態圖,比如:一座山兩面的降雨量動態圖,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相同區域內,不同地理結構對區域水循環的影響,能夠更好的掌握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水循環知識,認識水循環規律。在講解“地域分異”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陸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這一句話,教師可以分別展示“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展示“同經度地域分異”、“同緯度地域分異”的不同圖片,促使學生在“兩張具有相同因素的圖片”中分析其中的差異,以此辯證認知地理自然環境中的整體性與差異性,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地理學習思維,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三)專題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結合高中地理課程內容實際情況,建議教師要深入分析湘教版地理教材的內容與結構,分析其中的課時安排及專題設計,提煉教材中的地理知識專題,通過開展專題比較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地理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提出其中專題項目、專題區域、專題國家的基礎要點,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比如:讓學生分析不同國家的農業發展、不同河流的水文情況、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發展等,以此整個專題視域下的知識點,構建專題知識體系,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夯實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能力,提高地理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