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輝
摘? ?要: 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是一種“基于網絡又超越網絡”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跨校聯合教學新模式。該模式依托優質教學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了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本文以外語課程跨校修讀為案例,分析了外語課程跨校修讀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具體問題和教學實踐,提出了問題的解決策略,以為跨校修讀及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借鑒。
關鍵詞: 跨校選修? ?智慧學習? ?信息技術? ?混合式學習
一、研究背景
在工業4.0時代背景下,教育領域日益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并將其作為推動教育變革的重要手段。2015年,李克強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教育”理念成為傳統教育改造升級的重要助推力。同年習近平同志致信祝賀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召開,強調“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為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進一步明確了方向。2017年,教育部原副部長杜占元用“四個必將”闡述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必將帶來教育理念的創新和教學模式的深刻革命,必將成為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必將成為泛在學習環境和全民終身學習的有力支撐,必將帶來教育科學決策和綜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通知和《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前者明確要求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后者提出加快構建振興本科的長效機制和制度保障措施之一是“完善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制度,推動學分互認,推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自此,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在教育領域廣泛實施。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全國各高校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有序推進“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截至5月,1454所高校開展了在線教學,在線開出課程107萬門、在線學習的大學生1775萬人,不僅創造了在線學習的高峰,還極大推動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度普及與應用,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模式”。
二、研究現狀
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注重線上線下相結合,是一種“基于網絡又超越網絡”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跨校聯合教學新模式,是信息時代支持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終身發展的“互聯網+教育”主要模式之一。由于外語課程特點突出,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平臺對外語教學的支撐越來越重要。此外,外語學習受眾面遠遠超過其他課程,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學生都對課程教學效果不甚滿意。
國內對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的研究開始于2015年,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基于某門課程對跨校修讀學分實踐展開研究
江紅霞(2016)、武立波(2016)、陳陽(2017)、崔晶磊(2017)、劉偉(2017)、賀優優(2017)、崔紅光(2019)、曹爽(2019)分別對“廣告設計”“機械設計”“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材料科學基礎”“理論力學”“市場調查”跨校修讀學分實踐過程中的教師團隊建設、資源平臺建設與維護、教學模式、建課方與選課方聯動機制等問題進行了較細致的探究。
2.基于某一理論對跨校修讀學分實踐展開研究
江紅霞(2017)和張頃頃(2019)、孫文紅(2016)、房竣(2016)、鄭淑媛(2017)、呂毅(2019)結合本專業或本校實際,分別從“互聯網+”、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素質教育、高校資源共享角度探討了跨校修讀學分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解決途徑與方法及跨校修讀學分運行過程等問題。
3.基于MOOC建設對跨校修讀學分實踐展開研究
楊麗娟(2015)、劉道堅(2015)、段麗華(2015)、張冰(2017)分別探討了跨校修讀學分對遼寧高校共建MOOC平臺運營、MOOC教學模式、MOOC發展與教育公平、MOOC學習體驗的意義、價值等問題。
盡管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從教育信息化角度展開的系統研究很少,更鮮有學者深入探究在外語課程跨校修讀學分實踐中如何將信息化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增強外語課程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結合外語教學實際,從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視角出發,探討“互聯網+”背景下外語課程跨校修讀學分教學模式實施與運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案,進一步增強外語教師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的能力,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時,更好地增強課程教學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外語課程跨校修讀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外語課程跨校修讀實施過程中,將信息技術深度應用于課程教學是變革傳統教學模式、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然而,一些學校在教學條件、教師素養、學生學習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教學條件參差不齊
外語課程跨校修讀有賴于良好的硬件條件和豐富適用的數字化資源。雖然各個學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除了一流高校和高水平外語院校外,一些學校由于資金投入、主管部門重視度等原因,深入開展外語課程跨校修讀依托的數字化硬件環境建設并不理想,如多功能多媒體教室數量不足、可供學生使用的高速免費校園網尚未實現全覆蓋等。缺少優良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將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教學深度融合是“無米之炊”“無水之源”。
即便擁有了良好的硬件,如果沒有高效、適用的軟件平臺,沒有符合本校學生學習所需的數字化資源,那么硬件對教學效果的增強作用也非常有限。以跨校修讀線上教學課程為例。早期建設的省級、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或者慕課的教學視頻往往不符合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如有的課程多數知識點講解時間過長且采用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差異性不大,導致學生學習任務較繁重或者沒有興趣認真完成線上學習。再如,部分課程設計未充分考慮學習對象的適用面,常常出現教學內容過多或者過深等情況,跨校選修學生只有投入更多時間在線學習超過本校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才能完成線上自主學習任務并得到相應的分數,導致部分學生頗有怨言。此外,為了配合學生自主學習,多數學校都建設了外語實訓教室或者為學生提供了數字化自主學習資源。但是,無論是實訓教室的模擬訓練平臺,還是線上數字化自主學習資源,絕大多數均不是學校自主開發的資源。由于購買資源的建設者通常缺乏教學經驗,對一線教師和在校學生的實際需求沒有充分了解,因此開發的平臺和資源多屬于大眾化產品,無法滿足使用學校個性化需求。導致模擬訓練平臺和線上數字化自主學習資源使用過程中常常出現兩個極端,即任課教師要么遷就平臺和資源,要么舍棄已有的教學資源。無論哪種情況,對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主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引入課程,對學生積極、認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都將產生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2.教師素養有待提高
跨校修讀學分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與傳統課程教學有著顯著區別。然而,一些開展跨校修讀課程教學的任課教師并未參加過系統培訓,只是在名義上做到了創新而非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了實質性教學改革。
首先表現為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理解有偏差。多數外語課程進行跨校修讀時會依托信息技術使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但進行線上教學時更多只停留在要求學生課前完成網絡課程的學習,較少與建課方互動合作二次開發課程資源,在進行線下教學時只是簡單地使用PPT展示教學內容,較少依托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互動。有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等同于高水平的課件,在教學中使用得越多越好,結果導致在備課過程中將精力過多投入課件的制作與開發,較少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更新已有的教學設計。由于部分教師沒有透徹理解何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特別是對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模式變革認知不足,線上線下教學聯系并不緊密,更沒有依托信息技術的優勢推動教學模式變革,實現學生深層次能力的培養。本質還是“以教師為主體”而非“以學生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整體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得到明顯增強。
其次表現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課程管理能力不足。開展外語課程跨校修讀所選教師計算機操作能力普遍較強,但由于專業限制,一些教師不具備使用計算機開發軟件平臺的能力;部分教師的微課、慕課制作能力也一般,加之日常教學工作量較大,較少有空余時間學習與課程制作相關的新技術。鑒于平臺和課程資源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充分發揮硬件設備的有力保障,若缺少自主開發軟件資源,即便任課教師熟知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并有切實可行的教學設計,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此外,在“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的課程管理能力標準需要重新定義,即由于技術更多地承擔知識傳授的功能,教師更需要懂得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要熟悉如何借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動態監測,并針對監測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一些教師并沒有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的課程教學管理,缺少真正意義上的過程評價和過程監控。對課程教學的關注點大多停留于語言應用能力而非綜合素養的培養,特別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不多。自主學習能力不夠強恰恰是影響學生跨校修讀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能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無論是學生的在線學習,還是教師開展的翻轉課堂教學、研討式學習等教學活動,都很難保證良好的質量。
3.學生學習方式有待完善
有效開展外語課程跨校修讀必須緊緊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高質量的開放課程資源有效結合,通過引入“平臺+教育”模式,促進教學范式實現以知識講授為主向以能力培養為主轉變。意味著任課教師不僅要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育全過程,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外語課程教學體系,還要采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方式,實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雙重變革。由于教學目標從“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教師更多的是扮演“導師”角色,即依托精心設計的課內外學習任務,引導和指導學生通過協作式學習、研討式學習,主動探索和發現知識,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部分學生在跨校修讀外語課程時出現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敷衍了事情況,乃至于不熟悉如何有效使用網上慕課和自主學習資源,把網上學習理解為完成音視頻知識點的學習,把研討簡單理解為發表個人觀點。有的學生甚至采用“掛機”方式完成網上學習任務,課堂學習過程中依然奉行“沉默”的學習原則。出現上述問題一方面與部分教師引導不力、監控不嚴有關,另一方面反映出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合理念下的學習方式尚不清楚或者在內心深處有所排斥。當然,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中學應試教育影響,部分大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主要表現為對教師過于依賴、沒有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等。有的學生雖然學習能力較強,但非學習能力不夠,如不善于參與集體活動、羞于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等。因此,任課教師要因人而異,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多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式、探究式學習習慣。特別是對學習習慣培養過程中經常出現沮喪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并逐漸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慣性。唯有如此,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解決的策略
1.轉變教育理念
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最大障礙來自觀念的束縛。由于缺少跟蹤性研究,一些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理解依然停留在表層,常常誤認為利用計算機或者互聯網輔助教學就是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為了強化教師的教育觀念,我校外國語學院定期組織“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會。經過培訓,廣大教師深深意識到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是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重在改革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教會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慕課資源,有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自主學習。為保障實施效果,學院首先選擇了寫作類、文學類和語法類課程開展跨校選修,加強“高級英語”跨校選修推廣工作。通過跨校修讀、協同開發等方式,為我校和省內其他高校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高質量的免費學習資源,提高了課程建設質量和課程教學水平。
2.加強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
“互聯網+”時代,現代化教學環境更注重協同創新、開放共享,創造基于云技術、移動互聯的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學習環境對于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至關重要。為此,我校從教學實際出發,通過改造外國語學院教學實驗室和語言實訓中心,加大對教學平臺、課程教學資源和自主學習資源等方面的投入,加強信息化的軟硬件保障。改造后的教學環境具有易獲取、強交互特征,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進一步激發,學習投入明顯加大。此外,學院要求全體外語核心課和重要公共基礎課任課教師充分使用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遼寧省金課平臺和遼寧工業大學慕課在線教學資源平臺,為學生開展個性化、多樣化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同時為學生自我監督、自我評價提供平臺支持。鑒于慕課資源建設不僅耗時,還需要高水平的團隊,學院組織優秀教師成立了課程組,通過集體備課、集體制作課程等方式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同時,跨校選修課程任課教師還定期與相關學校教師開展研討,在學院協調下與開課方教師建立了協作開發、共同建設課程的機制,較好地提高了“高級英語”等跨校選修課程的授課、建設質量。
3.增強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能力
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不是簡單地改良教學環境,而是要革新教學流程、改革教與學的方式。為此,學院不僅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培訓,還充分利用外研社U課堂及寒暑假教師培訓班等途徑,讓教師深化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的理解與認知,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主動調整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評機制。為保證實施質量,學院注重發揮“語言學概論”(英語)、“基礎聽力”(日語)、“高級英語”“應用英語寫作”等示范性課程的引導作用。以“應用英語寫作”跨校選修課程為例。該課程依托遼寧省金課平臺教學資源,開展線下混合教學和翻轉課堂教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更合理,教師實現了從知識傳授者到教學活動組織者的轉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式學習能力和探究式學習能力有了明顯增強。通過引領示范和漸進式推進,我院外語核心課和重要公共基礎課任課教師較好地掌握了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方式方法,積極引導學生采用與信息化教學相適應的學習模式,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全面推動了外語課程教學改革朝縱深發展。
4.加強機制建設
為了調動廣大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改革和跨校修讀教學實踐的積極性,學院建立了較完善的管理和激勵機制。一是結合考核和聘任要求,對外語專業核心課程和重要基礎課程提出明確要求,并將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改革和跨校修讀實踐中的表現納入年度教學評價,從制度上對教師進行主動引導。二是對積極參與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師給予政策傾斜,如扶持相關教師申報校級、省級教改立項,優先推薦相關教師申報一流課程建設,選派相關教師參加國內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等,激勵全體教師在主觀上更愿意參與這項工程。特別是借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全面開展線上教學的機會,學院深入總結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外語課程教學,通過篩選典型案例,開展經驗交流,全體教師達成共識,并積極結合教學實踐摸索符合我校學生實際的信息化教學改革方式和跨校修讀模式。
五、結語
“互聯網+”時代,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跨校修讀促進了優質資源共享,推動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變革,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有效落實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跨校選修、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方式,我校外國語學院以“高級英語”為代表的外語專業核心課程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課程初步實現了對教學內容及知識點的重組,構建了與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外語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確保了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的適應度和吻合度。這種教學模式的調整,不僅符合外語教學發展的趨勢,還切實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5-05-24.
[2]人民網.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EB/OL]. http: //edu. people. com.cn/n1/2017/1023/c1053-29604314.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EB/OL]. http: //www. moe. gov. 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 0425_334188.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EB/OL].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09/t20180903_347079.html.
[5]馮其紅,等.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以中國石油大學為例[J].山東教育,2019(3).
[6]展金梅,等.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現代信息技術,2019(5).
[7]汪旭輝,等.“互聯網+”視域下跨校修讀學分課程混合式翻轉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0(2).
本文為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UPRP20180335)和遼寧工業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8 067)成果。